2021年1月29日 星期五

收割者:騰訊、阿里的20萬億帝國生態圈!

 本文收藏摘錄自2020/11/12 富途資訊發佈之文章





收割者:騰訊、阿里的20萬億帝國生態圈!

通過近年5000億-6000億元規模的投資並購,騰訊與阿里巴巴分別構築了10萬億市值的生態圈,5年間膨脹了10倍。相比之下,上海市地方政府控製的上市公司總市值為2.8萬億元;深圳300餘家上市公司總市值11萬億元;A股總市值10萬億美元。騰訊與阿里的資本能量,甚至已能與一座一線城市比肩。


兩大10萬億帝國的成型,來自於高強度投資。每在經營上賺100元錢,騰訊會全部進行淨投資,阿里巴巴會投出80元,亞馬遜會投出63元,而谷歌、臉書會投55元,微軟隻會投30元。


全球586家獨角獸公司中,騰訊投出了將近1/10,高達52家,僅次於紅杉資本;而阿里係(阿里、螞蟻、雲鋒)投資了44家。相比之下,谷歌隻投資了7家,亞馬遜投資了2家,蘋果一家未投。騰訊位列前十大股東的41家上市公司,總市值高達5.4萬億元,相當於科創板的體量,超過了其自身4.6萬億的市值。


中國前30大APP,7成隸屬AT旗下。10億中國網民的移動生活,被騰訊阿里合圍。作為全球CVC翹楚,騰訊與阿里收割了高額的資本回報。近3個財年,阿里的投資收益分別高達305億、441億、730億元,對淨利潤的貢獻將近一半騰訊的賬面浮盈更高,光是投資美團浮盈就超過2000億元。話語權獨大的物流平台菜鳥,估值1900億元,超過其服務的通達係;業務依托金融機構展開的螞蟻集團,此前擬上市估值遠超工農中建四大行。


滴滴漲價、美團提高小商家抽傭,則令人擔憂,在消費互聯網領域深度滲透的騰訊係、阿里係平台,通過補貼獲得市場支配地位後,可能為獲取超額收益,收割利益相關方


此外,中國最富500人中,與AT有股權合作關係的超過1/10,40歲以下富人有1/3來自阿里係、騰訊係,折射創富機遇有被組團收割的內卷之憂。


在美國,從IBM到微軟、谷歌,科技巨頭均飽受反壟斷大法監管。在騰訊音樂受到反壟斷調查後,伴隨《反壟斷法》的修訂,騰訊、阿里統領的10萬億帝國,會不會受到新的調查?


來源:新財富(ID:newfortune)作者:陶娟

  

38_36_38_36


打開手機,找到你最常用的5款APP,微信、微博、拚多多、美團和天貓,必居其一。其中,微信、拚多多、美團隸屬騰訊係,而天貓、微博為阿里巴巴係。


從高德、B站到喜茶,從《金剛川》到永輝、萬達,從蔚來、小鵬到鏈家,生活中為之停駐的品牌,無不被騰訊和阿里鎖定。我們的時間,我們的注意力,永不可再生的最寶貴資源,被一步步納入了AT的荷包。


如今,阿里和騰訊已各自坐擁超過10萬億元市值的生態圈。


為什麼寧夏街頭賣紅薯的都用上了QR code?為什麼,剛開始賺錢的美團,今年市值就達到1.3萬億元,相當於3個中石化?為什麼滴滴、攜程總被曝光用大數據殺熟,你跟它關係越鐵,它反而對你越無情?為什麼微信QQ大家都免費用,騰訊的馬化騰卻是中國首富?為什麼你父母的朋友圈,總是熱衷於轉一些你哭笑不得的“謠言”?為什麼螞蟻上市,要指定科技而非金融行業分析師來覆蓋?


99.9%的人不會深入去想這些問題。盡管它們構成了我們生活中的真相。


當巨頭一步步合圍我們的生活,當未來的世界鐵定向“數字化”演進,個人被提煉成APP內的數據,而數據間彼此打通共享,當阿里和騰訊比你的家人朋友更了解你的行為偏好,我們將面臨一個什麼樣的世界?


01

投資:5年膨脹10倍,10萬億生態圈如何鑄就?


十年時間,阿里、騰訊已各自鑄就10萬億市值生態圈。


其中,阿里巴巴自身市值5.6萬億元,參控股的上市公司總市值4萬億元,投資的獨角獸總估值1.2萬億元,合計高達10.8萬億元。


而騰訊自身市值4.6萬億元,參控股的上市公司總市值5.4萬億元,投資的獨角獸總估值1.8萬億元,合計高達11.8萬億元。


而就在2020年10月,A股總市值終於站上10萬億美元的曆史高點。


無論阿里還是騰訊,以影響市值為權重,各自都已達到相當於A股1/7的體量。


可資對比的是,上海國資委曾披露,上海地方控股的境內外上市公司總市值為2.8萬億元;而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則統計了深圳市367家上市公司的總市值,為11萬億元。


一個騰訊或阿里,就相當於一座一線城市的資本能量。


高烈度的投資軍備賽


5年前,事情還遠未如此誇張。


根據新財富2015年時的統計,阿里投資的上市公司總市值不過2666.8億元,騰訊投資的上市公司總市值為5047.5億元(圖1)。


993_984_993_984


5年時間,這一數據是如何快速膨脹10倍的?


鑄就各自10萬億生態圈的,是阿里、騰訊這幾年來強勁的投資。而且,可以看到,對外投資擴張更為凶猛的騰訊,其市值漲幅也超過了阿里。5年前,騰訊市值還只有阿里的一半,如今卻和阿里在伯仲之間。


今天,騰訊的總資產中,將近有一半為投資性資產。而從近年的漲幅也可以看到,基本上,騰訊、阿里投資入股的上市公司總市值每增長1倍,騰訊、阿里市值可以因此而增長0.5倍。


由於年複一年更強的賺錢能力,如果阿里、騰訊繼續這樣的投資之路,5年後,它們投資的上市公司總市值將達到20萬億-50萬億元。


可以說,讀懂了騰訊與阿里的投資,也就理解了一半的騰訊與阿里,更理解其之於互聯網圈、普通人乃至中國經濟的特殊意義。


為了全面了解阿里與騰訊的投資版圖,新財富從三個角度整理了它們的投資信息:一、各自的投資淨現金流,該數據源於財報,真實度最高,可以從整體看其投入量級;二、各自在年報中披露的聯營公司投資及重大項目投資,從中可以看出它們的投資重點和邏輯;三、它們參控股的所有上市公司(主要包括中概股、港股及A股標的)及獨角獸名單(估值超過10億美元),這個可以檢驗它們的投資業績。


先來看投資淨現金流。2014年,阿里巴巴在紐交所二次上市,在過去6年時間裏,阿里巴巴的投資淨現金流合計5176億元,相當於經營上每淨賺100塊,會拿出80塊進行淨投資;而騰訊更誇張,2014-2019年間,其經營上每賺100塊,全部都拿來淨投資了(表1)。


1080_302_1080_302


美國巨頭雖然也會投資並購心儀對象,但是比例和範圍絕無如此力度。谷歌每賺100塊錢,大概54塊錢會用於投資;臉書比例與之接近,為55塊錢;亞馬遜比例最高,但每賺100塊錢,大概也只有63塊錢用於淨投資;微軟則隻會拿其中30塊錢投資。蘋果公司最神奇,其經營上每賺100塊的時候,從投資上還可以再賺66塊錢進來(表2)。


1080_435_1080_435


它們更傾向於回購自家股票(即籌資活動中的股本減少欄目),如谷歌和微軟賺的錢裏三成會用於回購,而蘋果2019年一年時間就拿出了4700億元進行回購,幾乎相當於投入了所有經營上賺的錢。


阿里巴巴和騰訊全力進行投資,那麼它們到底在什麼上面最舍得投入呢?


新財富詳細統計了阿里巴巴、騰訊控股2014年以來在年報中提及的所有重大投資事項(表3)。


1017_4830_1017_4830


新財富統計顯示,阿里巴巴從2014年至今年報披露的重大股權投資,金額合計3958億元,對投資現金淨流出的還原度達到了80%,可謂非常高了。


按時間順序,阿里巴巴2014年在重大項目上合計投出了460億元,當年的重頭戲是82億元私有化高德、67億元投資優酷土豆(16.5%股權)、64億元投資新浪微博(30%股權)。


2015年總投資464億元,重頭戲是282億元投資蘇寧,36億元投資魅族,30億元設立口碑網,27.75億元投資Magic Leap(VR行業)。


2016年總投資483億元,主要是284億元私有化優酷土豆,82.7億元投資餓了麼,累計40億元投資滴滴。


2017年總投資327億元,主要是111億元私有化銀泰,43億元投資聯通。


2018年總投資1193億元,主要包括349億元私有化餓了麼,150億元投資分眾傳媒,105億元投資東南亞電商平台Lazada(來讚達),93億元注資阿里健康,71億元投資中通快遞。


2019年總投資775億元,主要為244億元投入菜鳥,133億元全資收購網易考拉,67億元投資美年大健康。


2020年總投資289億元,主要是160億元繼續入股Lazada,71億元繼續注資阿里健康。


可以看到,2018年,是A股最為低迷之際,卻是阿里最大手筆投資的一年,當年投資額超過千億,這也凸顯了產業資本進行投資的優勢——不受LP和基民贖回的影響,獨立布局,真正實現價值投資。


馬雲的戰略目標是盡可能多地控製“信息流、物流、資金流”。按年報中已披露投資金額的重大項目所在大行業來統計,阿里主要投向了電商新零售、媒體娛樂、物流、生活服務及健康這五大領域。


其中,電商新零售為阿里的核心航道,卻又遭受了騰訊係裏京東、拚多多等的正面抗擊,因此,這一領域成為阿里對外投資的重中之重,從傳統商超轉型新零售的銀泰蘇寧,到賣家居建材的居然之家、紅星美凱龍,其投資的這些公司,業務上都天然與阿里存在重疊及合作空間,且主要位於中國。


而電商領域,阿里對充滿潛力的人口大國興趣十足,例如重金入股Lazada,累計投資超過300億元,目前阿里巴巴已獲得其近100%股權。總部設於新加坡的Lazada,業務覆蓋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泰國和越南等國,這一區域人口超過5.7億;此外,阿里還斥資9.5億美元,投資了土耳其時尚零售平台Trendyol(表4)。


993_566_993_566


不過,阿里巴巴重金投入的幾大賽道,都遭遇了騰訊的強力狙擊。


相比阿里,騰訊在2015-2019年年報中披露的重大項目投資總金額合計3888億元,但很多是打包披露,不夠具體,因此與這幾年6000億元的投資淨現金總流出還有一定差距。


在可以統計到的投資中,騰訊在媒體娛樂領域投入823億元,包括190億投資Supercell(超級細胞,開發《部落衝突》和《荒野亂鬥》的芬蘭遊戲廠商),90億元投入環球音樂集團等。騰訊在這一領域的投資顯著超過了阿里巴巴。


在生活服務領域,僅在美團身上(包括其合並前的點評),騰訊累計投資高達482億元。這一投資額與阿里巴巴在口碑和餓了麼上的投入極為接近。


但眼下,美團的市場份額遠高於餓了麼。


騰訊投資的最大特點是有耐心。翻閱曆年財報,其減持和處置的項目極少,不僅長期持有,而且會在重點項目、展示出良好前景的項目上不停加注,如京東、美團都是數次大額投資。被投企業上市時,騰訊不會趁機變現,反而會再次認購加注為之助威。


這種“長期價值投資型”氣質,比之有單個項目比例限額、退出期限壓力的純風投來說,確有優勢。


雖然阿里與騰訊賺的錢多半都用於投資,但它們依然表現出明顯的不同。


首先,阿里看上去更追求絕對的控股權。對於核心標的,多輪投資、最終私有化是其主要手段。如高德、銀泰、優酷土豆、UC Web、餓了麼等均已實現私有化。2019年並購的網易考拉,也是100%收購。


而騰訊在京東、美團等多家公司中隻是獲取了第一大股東地位,不謀求100%控股,而且任由它們的實控人通過“同股不同權”的方式繼續保留控製權。2019年兩會答記者問現場,馬化騰曾言:騰訊投資的基本邏輯是,除了通信、社交和內容,其他都交給合作夥伴。騰訊不會追求控股,甚至不要求大股東地位,而是通過小比例占股的方式投資。騰訊態度明確:隻求共生,不求擁有。


其次,在行業選擇上,阿里對電商新零售的投入最高,而騰訊對娛樂、媒體的投入更多,它們非常在意維護核心航道的優勢地位;而在物流和健康領域,阿里巴巴的投入上明顯更勝一籌。


第三,在利潤表現上,阿里與騰訊對股權投資所貢獻的收益采取了截然不同的處理方式。簡單來說,阿里十分依賴投資收益;而騰訊則有意“隱藏”投資浮盈。


獨特的中國式CVC


企業對外投資,實際從美國興起,谷歌、微軟、Facebook、英特爾等巨頭均有部門專門對外投資創新中小企業。事實上,這種行為有專業名詞——企業風險投資(Corporate Venture Capital,簡稱CVC),以區別於傳統風投(VC),如紅杉、高瓴等。


據CB Insights統計,2016年CVC投資金額占到VC投資總規模的1/3,到了2018年,CVC投資金額已經超過傳統VC。其中,互聯網科技投資占據了CVC半壁江山,越來越多企業開始重視通過投資來構建更龐大的生態。


但騰訊與阿里,堪稱中國式控製的獨特景象。


當阿里和騰訊揮撒鈔票漫天投資時,翻閱谷歌2019年財報,其披露的重大投資僅有24億美元收購Looker(雲計算領域),21億美元擬收購Fitbit(可穿戴設備),10億美元用於該年度內其他所有收購(無形資產及商譽等)。


目前,騰訊、阿里對獨角獸及資本市場的占有率,遠超美國同行們(表5)。


993_752_993_752


這一方面體現在對獨角獸的布局上。在2020年8月最新出爐的《胡潤2020全球獨角獸》榜單中,胡潤總結道:“讓我意外的是,在全球獨角獸投資機構中,騰訊、阿里都在前十,而谷歌、微軟、蘋果和Facebook都排不到前面。”


在全球一共586家獨角獸公司中,騰訊投出了將近1/10,高達52家,僅次於紅杉資本;而阿里係(阿里、螞蟻、雲鋒)投資了44家(剔除阿里係共同投資的重複標的)。


相比之下,谷歌隻投資了7家獨角獸,而亞馬遜隻投資了2家,蘋果的身影更消失不見,盡管榜單上美國的獨角獸公司高達233家,超過中國的227家。


而騰訊與阿里,投資的9成獨角獸在中國。


另一方面,由於擁有充沛的獨角獸資源,騰訊與阿里在二級市場亦收獲滿滿。


阿里巴巴麾下,最大的獨角獸螞蟻集團,在上市暫緩之前,按68.8元/股的發行價計算,其市值已超過2萬億元。


2018年以來,僅是騰訊係所投企業,就有超過20家陸續上市,最近,貝殼、名創優品等陸續登台美股。


據新財富統計,如今騰訊位列前十大股東的上市公司,已經多達41家。這些上市公司總市值高達5.4萬億元,組合起來已經是科創板的體量,超過了騰訊自身4.6萬億的市值。“再造一個騰訊”的夢想已超預期實現。


騰訊不僅僅是廣撒網,在其有意占據的核心領域,肯下重注。


新財富統計顯示,騰訊是美團、京東、騰訊音樂、蔚來、58同城、虎牙直播、閱文集團、同程藝龍、搜狗、GLU移動、蘑菇街這11家公司的第一大股東。這裏面,美團的王興、京東的劉強東,強勢都是出了名的,可他們甘拜騰訊門下。


騰訊為第二大股東的上市公司,則包含了拚多多、貝殼找房、B站、唯品會、四維圖新、富途控股、長亮科技等一眾巨頭。拚多多成了新的國民APP,貝殼市值超過萬科恒大碧桂園。


而仿佛“隱身”一般站在這些如雷貫耳的公司身後的騰訊,從實際持股權和它相對的安靜中,其投資能量和風格可見一斑。


事實上,騰訊在這40家公司的持股市值合計高達9000億元(表6)。


1080_1981_1080_1981


從行業分布看,這些公司橫跨了電商、生活服務、文學音樂、新能源車、房產中介、直播、搜尋、科技等各大領域。


相比之下,阿里係(包括阿里巴巴、螞蟻集團)占前十大股東的上市公司為37家。這37家公司的總市值為2萬億元,阿里係的持股市值則約為3000億元。如果按螞蟻集團此前上市發行價來計算,阿里係上市公司總市值將飆升至4萬億元,而阿里係持股市值將超過1萬億。由於部分核心標的私有化,其為第一大股東的上市公司僅有螞蟻集團、阿里健康、阿里影業、恒生電子、美年健康、百世集團這6家(表7)。


1080_1982_1080_1982


若以騰訊持股市值除以其參控股上市公司總市值,騰訊在投資公司中的平均持股比例約為20%;而阿里這一數據約為25%。


投資收益超千億


廣撒網,下重注,騰訊和阿里收獲了巨額的回報。


近三個財年,阿里巴巴的投資收益(Interest and investment income,net)分別高達305億、441億、730億元,而其對應的每年淨利潤為641億、879億、1494億元,投資收益對淨利潤的貢獻占比將近一半。


這也意味著,如果剔除掉投資收益,阿里巴巴的淨利潤表現將不會如此耀眼(表8)。


1080_366_1080_366


騰訊的投資賬面浮盈更甚,但在報表上則儼然是另一畫風。


騰訊的投資分散在“於聯營公司投資”和“以公允價值計量的金融資產”兩個項目中,如在聯營公司的投資中,騰訊按曆史投資成本入賬,這使得其與公允價值之間出現非常大的差異。2020年6月末,其於聯營上市企業中的投資,在資產表中隻計了賬面值1451億元,而其實際市值(即公告中的公允價值)已經達到了5800億元,這意味著,僅這部分上市資產的賬面浮盈其實已高達4350億元,但利潤表中卻完全沒有體現。


如果這部分劃撥為“以公允價值計量的”金融資產,該部分“隱藏的”浮盈就能立即兌現成利潤。


根據劉熾平2020年年初的演講,在騰訊投資的800多家公司裏,有15家公司創造了超過10億美元的回報,有6家公司創造了超過50億美元的回報,還有1家公司創造了超過100億美元的回報。


年初以來,騰訊係核心資產繼續暴漲中。美團市值從年初的5000億上升到1.35萬億元,京東從3600億上升到8600億元,拚多多從3000億上升到6800億元,蔚來從300億上升到2600億元,再加上spotify,僅這5家公司的市值上漲合計就超過2萬億元。


10萬億的資本統禦力,足以在許多領域抵背扼喉。


02

合圍:領攝中國移動生活


無論對於阿里巴巴,還是騰訊,構建如此龐然大物的投資組合,主要目的是布局產業生態。


微信興起,對支付寶構成了最大威脅;而抖音下沉,影響的卻是微信。哪怕是創業者本身,恐怕當初也無法預料到如此格局。


對於互聯網巨頭來說,達到壟斷規模後,快速盈利、贏家通吃的喜悅,和可能被創新者反噬的恐懼,都受同一定律支配。你能夠多快顛覆他人,未來就可能更快被顛覆。


恰如王興所言,在這個戰場,沒有邊界,亦沒有終局。


對於已經占據高地的巨頭,它們祭出的武器是“生態”,把朋友攏得多多的,把敵人變得少少的,因此,從阿里和騰訊的口袋裏,能“掏”出來一長串耳熟能詳的品牌。


通過AT綿長而密集的投資並購,我們普通人的生活,已經被AT緊緊圍繞著了。


合圍之一:7成移動生活被AT圈定


今天,中國人每天平均花在手機上的時間超過了5小時,而主要流量又集中在頭部APP中。


按活躍用戶數量來排名,中國APP前十名中,騰訊占據了4席(微信、QQ、搜狗、騰訊視頻),阿里係占據了3席(支付寶、手機淘寶、高德地圖),兩者合計壟斷7成份額;中國APP前30名中,騰訊係占據14席,阿里係占據7席,同樣合計占據7成份額(圖2)。


1001_2494_1001_2494


且以阿里如何合圍快遞行業、騰訊如何統領遊戲行業,二者共同重注的新零售、移動支付等幾個典型領域,來深刻感知阿里與騰訊對行業的滲透率。


合圍之二:阿里如何包圓快遞行業?


經過逐年的布局,阿里成功以天貓/淘寶為倚仗,將三通一達等逐漸包進了控製圈裏。


2019年,國內規模以上快遞業務量達635.2億件,15歲以上中國人差不多有12億人,平均每個人現在每年要收53個快遞,每周一個。而近5年,快遞行業營收從2770億元上升到7500億元,翻了近3倍(表9)。


1080_588_1080_588


在這個快速爆發、滲透率極高的行業中,阿里係的掌控力度遠超一般人想象。市場份額前6名中,阿里投資了5家——中通、韻達、圓通、百世、申通。


百世由阿里聯合鴻海的郭台銘共同創立,多年來,阿里一直使用優先股、可轉債等手段追加投資,目前為其第一大股東;而在圓通借殼上市前,阿里巴巴以15億元認購12%股權(上市後降為10%),2020年再次斥資66億元向其實控人喻會蛟收購12%股權,目前阿里巴巴、阿里創投分別為圓通第二、三大股東;2018年6月,阿里用11億美元認購中通快遞11%股權,成為其二股東;2019年7月,阿里獲得申通控股大股東上海德殷德潤實業發展有限公司49%股權,並獲得剩餘51%股權優先購買權,申通實控人退出進入倒計時;2019年年報中,阿里創投現身韻達第七大股東,持股占比2%。


三通一達的創始人們本是起家於浙江桐廬的親戚發小,如今按資方背景來看,已統歸於阿里。此外,阿里還投資了海爾電器的物流平台日日順、著眼於農村服務市場的匯通達等,在境外則投資了新加坡郵政等。


至此,中國快遞前六大企業中,只有“頑固”的順豐,前十大股東中未見阿里身影。這或許部分影響了它的戰鬥力。在電商件越來越占據快遞業務主流時,按快遞件數計算,2016-2019年間,順豐的市場份額從8.2%微降到7.6%,而阿里係五將的總市場份額則從56.3%上升到72.7%,足足提升了16個百分點(圖3)。


1001_735_1001_735


那麼,為何快遞公司要集體出讓股權甚至是控製權給阿里呢?2014年創立的菜鳥網絡是打通各路資源的關鍵。


電商的命脈在於低價,其與傳統零售商競爭的核心在於成本控製,物流成本下降是電商顛覆零售業態的關鍵一環。通達係優勢在於成本低廉,但相對順豐,時效及服務都存在差距,這又反過來影響到了天貓/淘寶消費者的體驗。菜鳥成立之初的願景就是全國24小時、全球72小時必達。


菜鳥針對物流業做了三項革命:開發電子面單,統一快遞面單數據格式(這一環節曾遭遇通達係的強力抵抗,但未遂);開發智能倉儲和智能配送系統,優化快遞公司後台運營分揀效率;搭建倉儲和末端網絡,解決最後一公裏痛點問題。


當菜鳥成為整個快遞行業的前倉、數據中心及末端時,自然也就握緊了通達係的命脈。


在菜鳥上,起初天貓占股43%,銀泰集團占股32%,而圓通、申通、中通、韻達和順豐各出資5000萬元,分別占股1%。


經過累年追加投資,目前阿里巴巴累計在菜鳥上投資了超過300億元,占股提升到63%。而過去3年時間,菜鳥的營收分別是68億、149億、222億元。這個服務於快遞企業的平台,營收增速已超過了快遞企業本身(圖4)。


1001_682_1001_682


如今,菜鳥作為獨角獸的估值高達1900億元,其營收僅為順豐的1/5,但估值已達到順豐的一半,為菜鳥打工的通達係更是望塵莫及。


菜鳥的優勢,還不僅僅體現在收服通達係上,拚多多、順豐等競爭者,受這同一盤棋局製衡。


多年來,阿里的嫡係百世一直是電商件領域的低價執行者,拚多多那些幾元包郵的產品(如3元100根橡皮筋),大多采用百世快遞發貨。2014-2019年年報顯示,百世6年來累計虧損約50億元,但2019年,其營收已超過了三通一達。有這樣一位競爭對手,通達係難以大幅提價,淨利潤表現始終被限製。而遊離在阿里係之外的順豐亦被鉗製,不參與,難以從快速增長的市場裏分一杯羹,若參與,又受製於低價的遊戲規則。


還有一層奇妙的邏輯是,阿里的競爭對手拚多多,其低價產品的性價比,基礎之一正是極低廉的快遞成本。今天,全中國1/3的包裹由拚多多產生,在義烏,一單快遞成本可以低至1.3元,慘烈時甚至只有9毛錢。近日的新聞是,以拚多多為基本盤的極兔速遞,已遭到韻達、圓通等全面封殺,不予合作。日後若物流行業全面提價,拚多多的命脈,同樣捏在通達係、百世及背後的阿里手中。


競爭和數字化,帶來的是效率提升。通過對物流行業的數據化和標準化,快遞單件的配送容量和效率得到了革命性的提升,2019年雙十一,第1億個包裹發出僅用時8個小時,第1億個包裹簽收,僅用時2.4天,而2013年時送達第1億個包裹,花了9天。天貓/淘寶消費者體驗也隨之快速改善,包裹越來越多,送貨越來越快,對阿里巴巴的電商業務是非常有利的。


目前,阿里係快遞已占據快遞市場7成以上份額,當阿里手中收集到的快遞公司股權足夠重時,快遞行業或將迎來全面的盈利改善,及市值提升。此外,可以想見,通達係若采購雲服務,應該大概率會使用阿里雲。


這樣一幅占據主動而別致的競爭格局,不能不讓人歎服阿里的布子。無論哪種博弈場景下,阿里穩贏(表10)。


993_493_993_493


阿里在物流行業的運作隻是一個例子而已。


合圍之三:騰訊的娛樂之網


對時間的分配,站在所有資源分配的頂層。


而騰訊的控製力,正體現在時間上。多年來,騰訊強在社交,而變現渠道則主要是遊戲。


一款《王者榮耀》,2015年11月上線,2016年活躍用戶高達5000萬人以上,相當於每20個擁有智能手機的中國人,就有一個在打《王者榮耀》。


過去5年時間,騰訊的收入從1000億元飆升到3770億元,其中遊戲的收入從565億元上升到1147億元,連續多年位列全球第一。而根據市場研究機構SuperData的報告,2019年全球遊戲行業總收入為1201億美元,騰訊以一己之力,占據了其中1/7。


在遊戲這一核心賽道上,投資、並購同樣是騰訊擴大並鞏固自身影響力的利器。根據新財富的統計,2006-2019年間,騰訊在遊戲領域發起的大大小小的投資高達110起,無論是上遊研發,還是代理運營,騰訊都極有興趣。2016年劉熾平發著高燒,還坐了10個小時的飛機到達赫爾辛基,以86億美元收購了芬蘭Supercell遊戲工作室超過84%的股份。


遊戲巨頭EA的首席運營官彼得·摩爾(Peter Moore)曾提到,遊戲業80%的收入來源於20個最靠前的遊戲。頭部遊戲占據了絕大部分吸引力,消耗了大部分金錢,而盤點2019年全球收入排名前十的遊戲,騰訊與其中8款有關係,前5名均囊括其中(表11)。


993_638_993_638


在遊戲收入Top10名單中,《堡壘之夜》以18億美元蟬聯冠軍,而騰訊持有《堡壘之夜》研發公司Epic的48.4%股份,是第一大股東。


《地下城與勇士》與《王者榮耀》收入均超過了16億美元,排名第二、三位,其中,《地下城與勇士》國服由騰訊代理,其全球收入的大部分也由國服玩家貢獻;《王者榮耀》則由騰訊自己研發。


第四名《英雄聯盟》的研發公司拳頭遊戲,2015年被騰訊全資收購。


第五名《糖果傳奇》,2014年起由騰訊在內地獨家代理。第七名《穿越火線》,同樣由騰訊代理國服,且國服貢獻其全球收入的絕大部分。第九名《和平遊戲》,由騰訊自身研發。


有些雖與騰訊沒有直接合作關係,如第八名的《FATE/GRAND ORDER》,由索尼旗下Aniplex研發,自2016年起在國內由B站獨家代理,而B站的第二大股東,同樣是騰訊。


由於壟斷巨大流量,騰訊坐收流量稅。例如在微信上線的小遊戲,微信平台和開發者的分成為5:5開。


即使實力超群的遊戲公司,包括完美世界、世紀華通、三七互娛等多家A股上市公司,同樣選擇將研發的遊戲交由騰訊來代理,其中不乏拳頭產品(表12)。伽馬數據顯示,目前騰訊所代理的遊戲產品數占到其發行遊戲總量(包括代理和自研產品)的42.1%。


993_943_993_943


同樣的故事在視頻、閱讀等賽道逐一上演。2016年,騰訊視頻付費會員還只有2000萬,而在2019年財報裏,已經高達1.06億,隻略微低於愛奇藝的1.07億(優酷未直接披露)。


當它承包了你的時間,你的歡樂,它便擁有了生殺予奪的權力。雖然微信一直推崇克製,但絕不是為了把成癮空間留給他人。近年來,新的時間殺手抖音橫空出世,遭到了微信的強力封殺。


合圍之四:挺進金融


螞蟻集團,從阿里巴巴體係剝離出來的支付寶壯大而成,發行市值2.1萬億元,超過工商銀行、超過招商銀行。微眾銀行,2014年成立,目前估值1500億元。


這是互聯網時代的新征程。背後是阿里與騰訊,通過各自超高黏性的應用,通過廣博的投資布局,將平台商家/消費者進一步在金融環節進行變現。


2020年3月,艾瑞谘詢的最新數據顯示,2019年四季度,中國第三方移動支付交易規模約為59.8萬億元,同比增速為13.4%,支付寶與騰訊財付通共占中國第三方移動支付市場94%的份額。而銀聯商務,僅占比0.3%。


這意味著,這3個月時間裏,通過支付寶和微信支付,花出去的錢就高達56.2萬億元(圖5)。


625_778_625_778


由於網羅了幾億個人用戶,在電商平台稅、流量稅之外,螞蟻集團、微信理財通,通過移動支付平台的絕對壟斷,進而徵收到交易平台稅。


在大資管時代,它們針對個人及小微客戶的貸款、理財等需求,有著多重變現空間。螞蟻集團的招股書顯示,截至2020年6月30日,螞蟻平台促成的消費信貸餘額為17320億元、小微經營者信貸餘額為4217億元,這些並不是螞蟻自身提供信貸資源,而是主要轉包給金融機構進行實際放款或實現資產證券化(占比98%)。其中,花唄、借唄的產品日利率為萬分之四及以下,即使按單利計算,萬分之四的日利率也相當於14.6%的年利率了。


同樣的,截至2020年6月30日,螞蟻的理財科技平台促成的資產管理規模達40986億元,服務同樣由外部的170餘家資管機構提供。


2017、2018、2019年度和2020年1-6月,螞蟻集團分別實現營業收入654億元、857億元、1206億元和725億元,實現歸屬於母公司所有者的淨利潤70億元、7億元、170億元和212億元(圖6)。然而,其2.1萬億元的發行價估值已遠超過工農中建等四大行。即使個人零售業務相當出色的招行,2019年營收為螞蟻的2倍多,淨利潤為其5倍多,市值也只有螞蟻的一半(表13)。


螞蟻集團此次兩地暫緩上市,消費貸等主營業務亦遭受輿論質疑,下一次若啟動上市,其經營狀況及估值情況,以及與傳統金融機構的對比值得繼續跟蹤。


992_678_992_678


993_537_993_537


合圍之五:從線上到線下


線上的流量之爭幾乎進入尾聲,獲客成本越來越高。2015年以來,阿里巴巴與騰訊正面打響了新零售之爭,從線上轉戰線下,支付場景豐富的百貨商場和超市,成為二者追逐的目標。不到5年時間,前十商超裏,已有7家為騰訊、阿里所控製。


根據中國連鎖經營協會發布的2019年中國超市百強榜,華潤、大潤發、永輝名列前三。2019年百強超市銷售規模近9792億元,約占全年社會食品零售總額的18.1%。其中,前十超市的銷售額達到5809億元,占百強總銷售額的59.3%,行業集中度明顯。


而在前十連鎖商超中,阿里係控製了大潤發(第二名)、聯華超市(第五名)、盒馬鮮生(第六名)、家樂福(第八名,由蘇寧易購收購了中國區80%股權);而騰訊係則入股了永輝(第三名)、沃爾瑪(第四名)、步步高(第十名)。目前連鎖超市前十裏,只有華潤、物美和家家悅沒有被阿里、騰訊控製或入股(表14)。


993_1321_993_1321


而對不同商超的追逐,也是從鎖定交易場景到鎖定資金流,進一步鎖定雲服務場景,為金融科技、雲服務等後期企業服務創造價值空間。


合圍之六:當並購成為行業信仰


不僅阿里和騰訊四面出擊,那些獲得它們資金扶持的新銳們,亦前赴後繼投資後來者,從而締結出一個更為龐大的AT控製網。


典型如京東,在騰訊-京東結盟之後,京東重金布局電商、生活服務、物流領域,與騰訊互為犄角,構建起了鏈式生態。如在新零售領域,2015年,京東以定增方式入股永輝超市,投資金額42.35億元,持股10%。2016年6月,沃爾瑪和京東聯姻,達成“全球性戰略合作”關係——京東收下沃爾瑪此前並購的1號店,而沃爾瑪則獲得京東新發行的1.45億股A類股,占京東總股本的5%。按當時的股價計算,該筆交易價值約100億元。


2017年,騰訊跟進京東的投資,受讓永輝股份5%股權;2017年12月,騰訊和京東聯合認購唯品會新發行的A類普通股,認購金額分別為6.04億美元和2.59億美元,溢價約55%,二者分別持股唯品會9.6%、7.5%,合並持股超過唯品會創始人沈亞(12.7%)本身。


2018年2月,京東16億元購入步步高5%資產,5月,京東進一步增持永輝超市,目前其總持股11.8%,加上騰訊持股的5%,騰訊-京東聯盟合並持股16.8%,實際上亦超過了永輝創始人張軒鬆(14.7%)、張軒寧(7.77%)。


2016年至2020年上半年,京東的投資淨現金流出近1700億元,而同期經營淨現金流僅為1050億元。據新財富統計,京東目前已投出295家公司,93家處於D輪及之後的收獲期。達達上市,京東數科回科創板提交招股書,京東健康擬分拆上市,京東物流估值同樣高達900億元。


不隻是京東這樣的大鱷,那些自身都還需要融資的獨角獸們,在投資上也不無胃口。並購投資已成為中國互聯網圈子的行業信仰。


如獲得阿里投資的商湯科技,目前是兩家獨角獸企業的主要股東,其投資出了影譜科技(估值100億元,人工智能領域)、特斯聯科技(估值100億元,人工智能領域)。


在投資企業之外,馬雲還創立湖畔大學,該校錄取率僅2%。在資本和流量的誘惑裏,創業明星變成莘莘學子,追隨大佬左右,形成更深刻的鏈式反應。


新合圍:消費互聯網到產業互聯網的遷移


觀察上述路徑,阿里從電商到快遞,騰訊從社交到遊戲,還算是商業鏈上下遊的延展。二者從線上到線下,從產業到金融,自身競爭優勢似乎可以無限製放大。


當下,個人行為習慣已全面轉向數字化,中國的網民規模全球第一,移動支付等滲透率更是一馬當先。在騰訊、阿里實現對個人“信息流、物流、資金流”的話語權後,它們的下一站,不約而同瞄準了產業互聯網賽道。


普華永道的報告預測,中國互聯網的下一個風口將出現在B端,科技企業賦能B端,服務C端,將成為主流商業模式。預計到2025年,這一商業模式給科技企業帶來的整體市值將達到40萬億至50萬億元。


挾C端流量以令B端諸侯,在產業互聯網時代,騰訊與阿里依然是主力軍。


2014年騰訊系統性地掃描行業、投資布局,再到2018年強力調整組織結構和業務方向,專門成立了CSIG(雲與智慧產業事業群),全面擁抱產業互聯網。一則新聞是,2019年5月,馬化騰主動赴京,拜會國家電網董事長,騰訊發力能源互聯網。而2019年,國家電網營收2.66萬億元,是騰訊的8倍。


騰訊曾經表態,希望成為各行業數字生態的“共建者”,而不是傳統互聯網行業所扮演的“顛覆者”角色。


在謀定轉型B端時,馬化騰說過這麼一句話:“員工要有新的戰場,要有能勝利的地方,這是一個基礎。”資本追逐更廣闊天地的收益,無可厚非。


而對產業數字化的新合圍,正在啟幕。


投資、並購依然是有效的觸達方式。2019年以來,騰訊入股了常山北明、博思軟件、東華軟件等多家A股上市公司。它們不再是大眾熟知的品牌,這意味著騰訊開始專注於垂直領域產業互聯網的逐項突破。


2020年4月20日,阿里宣布,未來3年再投2000億元,用於雲操作系統、服務器、芯片、網絡等重大核心技術研發攻堅和面向未來的數據中心建設。緊接著,5月26日,騰訊宣布未來5年將投入5000億元布局新基建。5000億元重點會花在雲計算、區塊鏈、服務器、超算中心、人工智能、5G網絡、網絡安全、量子計算、音視頻通訊、大型數據中心以及物聯網操作系統等方面。


2020財年,阿里雲收入突破400億元,估值高達770億美元。2019年報中,騰訊首次單設了“金融科技及企業服務”的分項收入,這項主要面向B端的收入高達1000億元,占總營收近1/3。


對比中美兩國獨角獸的行業分布,中國強於電商及物流;在金融科技領域,中國與美國旗鼓相當。而美國在人工智能、軟件服務領域領跑。在人工智能領域,美國有多達34家獨角獸,中國僅上榜21家;軟件服務領域,美國優勢更加明顯,共有36家獨角獸上榜,中國僅13家。


無論是否巧合,阿里與騰訊所擅長的,恰好也成為了中國獨角獸的優勢賽道(表15)。


993_482_993_482


無論人工智能還是軟件服務領域,均是產業互聯網中的重要一環,面向未來。阿里與騰訊強勢切入,技術、資金、機製與流量的加持下,這一領域會出現怎樣的成長與變局?


5年時間,騰訊、阿里從一款超級APP滲透至我們個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再過5年時間,我們或許會見證它們在社會、經濟主動脈中更深的滲透。


這股蠻荒之力,踏著時代節拍,看似無人能擋。


03

壟斷:數字化時代的新命題與高風險


網絡時代的競爭,是企業生態系統間的競爭,壟斷的關鍵在於用戶資源。可以看到,在許多細分領域,例如占據我們注意力的前30大頭部APP、快遞行業、遊戲行業、商超、移動支付及雲服務領域,阿里、騰訊聯手都已占據7成左右份額。這是個敏感的信號。其中包含的可能性,令不少人憂慮。


為超額收益的收割衝動


對數字化時代的個人,阿里巴巴和騰訊,可以了解得徹徹底底:你聽什麼歌,看什麼書,追的明星,粉的愛豆,玩的遊戲,真正會為什麼而花錢。


由於掌握消費者的終端數據,個性化營銷無處不在。你無意間搜尋或提及的商品,下次很可能出現在購物APP建議頁。


價格歧視也無處不在,從同程藝龍到淘寶,辦公室裏不同的人打開同一個商品頁面,卻看到截然不同的價格。當個體成為APP內不同的標簽,越忠實、越有錢的用戶,有可能遭遇越狠的定價策略。


消費陷阱鋪天蓋地,各處隨手可得的互聯網信貸資源太過豐富。白條,花唄,月付,微粒貸,借錢……隻要願意借,幾乎每家互聯網企業都能夠給你放高利貸。


資本都是逐利的,在生態的名義下,在投資的倫理中,它們把敵人變成朋友,把上下遊變成投資對象,把流量變成現金,把連接變成賦能,驅動活躍用戶成為付費用戶,驅動付費用戶選擇自動扣款,驅動自動扣款用戶“打白條”消費,實在轉換不了的免費用戶,就榨一榨,變成廣告商的“人頭”……


當你沉迷,當你被定義,當你被誘導,當你被投喂,這一切,都變成它們報表上的業績。騰訊與阿里的投資並購策略越成功,說明消費者被滲透得越徹底。


在一場場馬拉鬆式的以壟斷為目的的並購中,普通人的時間、信息來源、金錢消費,向互聯網頭部企業及個人迅速集中。


因“經營者集中”而利益受損的,第一個往往是消費者。


2015年,滴滴和快的合並,合並後迎來的就是報複性漲價。如今在深圳等一線城市,滴滴的價格並不比出租車優惠,不同的隻是出租車的份子錢交給了的士運營公司(後者需給政府支付牌照費用),而滴滴司機的抽成交給了平台而已。


這就是互聯網經濟的典型收割之道。


在互聯網時代,市場份額集中帶來的超額收益更甚。一款年流水超過100億元的《王者榮耀》,隻是由騰訊遊戲下面一個項目組開發的。幾十個人生產的東西,能夠被12億微信用戶所使用,並產生經濟收益,這是一種從前想象不到的經濟模式。


在傳統工業時代,生產、成本與收益之間幾乎是線性對應模式,“一分耕耘一分收獲”。而互聯網經濟的兩大核心特點,一是網絡效應,同一張網絡上,連接進來的用戶越多,價值越高,更多的第三方願意接入,比如微信,你身邊的人都在使用,這無疑將吸引你使用,最終12億人因為連接集聚在這張網裏,由此商機無限;二是邊際成本迅速遞減,為了第一個用戶搭建好的APP,第二個用戶使用成本幾近於0。


在互聯網時代,投入產出比劇變,一分耕耘可以變成1萬分收獲,甚至12億分收獲。


這讓巨頭們能夠忍受長久的虧損,盡可能做大規模鉤織巨網,獲得最終的壟斷終局,並吃掉桌面上全部籌碼。


當一張幾億人的網絡開始變現時,潛力是非常驚人的。


2015-2018年,美團累計虧損了300億元,補貼商家,補貼騎手,補貼消費者,它最終成功使得自身的市場份額從2015年的32%提升到了59%。它要做的就是留在牌桌上,用巨額融資,熬死其他對手(圖7)。


991_685_991_685


在此期間,阿里收購的餓了麼維持住了36%的市場份額,但其他玩家基本銷聲匿跡。


2019年,美團首次實現盈利,雖然隻賺了22億元,但是市場敏銳地抓住了這一拐點。2020年至今,美團股價上漲了160%,市值高達1.37萬億港元,而同期恒指下跌14%。


坐擁超過4.6億用戶的美團,有的是辦法擴大盈利規模。


2020年4月,廣東省餐飲協會公開喊話美團,要求其降低抽傭費率。據悉,美團對部分小商家抽傭甚至高達20%-30%,而起初只有5%。9月,《人物》的一篇《外賣騎手,困在系統裏》,生動講述了600萬騎手如何在算法的壓力下,用生命送單,成為馬路上遭遇交通事故最高的一群人。


然而,無論它們曾掀起過多麼鼎沸的輿論浪潮,對資本而言,那些,也許不過是在盈利曙光下的細微陰影。


隨著美團市值暴力拉升至1.76億港元(2020-11-10),曾在美團上投入480億元的騰訊,如今坐擁3500億港元持股市值,單一項目回報超過2000億元。


所以你能見到,在一個又一個的領域,合並的故事此起彼伏。閱文集團收購盛大文學,鬥魚和虎牙合並,在資本助力下,快速形成某個細分領域的寡頭壟斷格局。


而有多少寡頭,能夠壓抑濫用市場支配地位的衝動?它們背後的資本,也作此念嗎?


我們薅過的羊毛與便利,終將都成為一種捆綁。


創富機遇內卷之憂


2018-2020年,中國首富,正是馬雲、馬化騰二人輪流坐莊。


系統梳理2020年新財富500富人榜,榜單上與阿里、騰訊有股權架構上合作關係的富人,更多達55人,超過1/10。他們的創富能量不僅遠超榜單均值,更遠超普通人。


如在快遞物流領域,共有7人上榜,除了順豐王衛,其他富人皆出自阿里係。


在電商、新零售領域,共有12人上榜,8人出自阿里及騰訊係。


估值1500億元的微眾銀行,帶動深圳老牌富豪朱保國、林立身家大幅上揚,他們各自持有微眾銀行20%股權。


新生代(40歲及以下)上榜富人共34位,其中14位接受了來自阿里及騰訊係的投資。如拚多多黃崢、快手宿華、寒武紀陳天石等,無不是在騰訊/阿里的加持下,躋身全中國最富500人的行列。而不惑之年的黃崢,身家已突破1300億元。


如果螞蟻集團成功上市,按其員工及高管持股占比一半,彭蕾持股市值將達到2000億元,數十人將擁有百億身家,明年的500富人榜上,一大波阿里係新富,正焦急地徘徊在榜單的等候席位。


在中國的創業人群中,流傳著一句話,創業離不開三種結局,生,死和BAT。遇上A和T,金錢與流量,是對創業者最好的投喂。阿里和騰訊,則可以強化自身的流量入口地位。中國成為全球互聯網應用最發達的國家之一,與二者的示範、扶持不無關係。然而,如此之高的富人占比,不由讓人思考,這一互生互促鏈條,是否帶來了創富機遇的內卷?


通常意義上,競爭,比壟斷,帶來更多的創新。而創新,才能最本質地創造消費者福利。財富,則是對創新的一種激勵機製。如果巨頭劍指之處,創富機遇也呈集中之勢,創新生態也可能變形甚至扭曲。


反壟斷的突破


當一個市場高度集中,無論用戶、員工還是同行,產業鏈上所有的利益相關方,都可能受其羈絆。如果中國的互聯網巨頭身處美國,可能面臨怎樣的情況?來看看它們同行的境遇。


在美國,反壟斷監管有著悠久曆史。1890年,美國通過了第一部反壟斷法——謝爾曼法。此後100多年,美國反壟斷法體係不斷增強,其主要禁止三類行為:阻礙交易的行為;有可能大幅降低某一特定市場競爭程度的企業兼並;旨在獲得或維持壟斷地位的反競爭行為。


從IBM到微軟,再到谷歌,三代互聯網霸主都飽嚐“反壟斷”大棒的滋味。


上世紀末,微軟影響如日中天時,引發了長達數十年的反壟斷調查,調查的理由是微軟是否利用Windows的壟斷優勢綁定瀏覽器及Office套件,打壓競爭對手。這場調查還引發了曠日持久的賠償官司,僅在加州,2003年1月,微軟就同意拿出11億美元,賠償加州消費者;2004年,歐盟判定,微軟濫用其在操作系統上的壟斷地位,需要支付5億美元罰款。此間,微軟一度面臨被強行分拆,比爾•蓋茨也因此退居幕後。


2020年,美國眾議院反壟斷小組委員會發布報告,認為亞馬遜、蘋果、Facebook和谷歌都擁有壟斷權。其中,反競爭的“殺手級收購”正是委員會關注的核心議題,該報告調查了Facebook收購Instagram是否為了扼殺競爭對手。拆分這類收購可能是未來監管的重點。


2020年10月,美國聯邦政府及11個州政府正式向谷歌提起訴訟,指控其違反了反壟斷法。起訴書稱,谷歌與蘋果公司以及安卓系統設備製造商簽訂了排他性合同,這些合同使谷歌得以維持壟斷地位,同時扼殺了美國搜尋市場的競爭力和創新力。該訴訟還指責谷歌利用壟斷利潤,為其搜尋引擎購買包括蘋果瀏覽器在內的網絡瀏覽器上的優先待遇。


美國反壟斷法的終極目的,是“通過促進市場競爭,來保護經濟自由和機會”。在美國主流經濟學家、“新增長理論”的創立者保羅·羅默(Paul Romer)看來,創新是決定消費者福利的最重要因素,而競爭比壟斷更有可能帶來創新。


在中國,已於2008年8月1日起施行的《反壟斷法》,對經營者達成壟斷協議、濫用市場支配地位、限製競爭效果的經營者集中等三類行為進行了約束,互聯網行業的不正當競爭行為也受到管製。2019年雙11活動前,格蘭仕就天貓涉嫌濫用市場支配地位,逼迫品牌“二選一”站隊提起訴訟。電商平台“二選一”行為也被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認為,涉嫌違反《反壟斷法》,不利於消費者福利的提升。2019年,騰訊音樂更受到該局反壟斷調查。


盡管這一調查已於2020年初終止,但2020年1月公布的《反壟斷法》修訂草案,擬新增互聯網領域經營者具有市場支配地位的認定規定,引起廣泛關注。財政部副部長鄒加怡日前在公開場合表示,“防止金融科技助漲‘贏者通吃’的壟斷”。


11月10日,市場監管總局發布《關於平台經濟領域的反壟斷指南(征求意見稿)》,劍指日益膨脹的網絡平台經濟。


在法律專家看來,對於全新生態的互聯網行業,壟斷的界定有諸多尚待厘清之處,比如,免費的微信算不算壟斷?對全民大數據的隱形控製算不算壟斷?不過巨頭對此,已有心理準備。阿里巴巴在港股二次上市時,已把受到反壟斷調查和處罰列示為風險之一。


如今,消費互聯網已步入存量時代,加之巨頭出海戰略受阻,互聯網領域的競爭正在加劇。可以觀察到,無論創業企業的上市,還是已上市公司的並購整合,都在加速,頭部化進程加快。這意味著,壟斷之勢將持續演進。在海外針對互聯網巨頭的反壟斷調查愈收愈緊之下,中國這一領域的反壟斷執法會不會實現零的突破?


980_436_980_436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觀點,不代表富途的任何立場,不構成與富途相關的任何投資建議。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根據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相關的風險因素,並於需要時諮詢專業投資顧問意見。富途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對此富途不作任何保證和承諾。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