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5月18日 星期六

世界主要碼頭營運商在中国港口投资特点及趋势



世界主要码头运营商在中国港口投资特点及趋势(附数据)丨港口圈








2015年12月11日,中远太平洋公布的重大资产重组方案显示,公司拟以77.8亿元将其持有的佛罗伦100%股权出售予中海集运,并以76.3亿元向中海集团、中海集运分别购买其持有的码头资产,中海港口51%和49%股权。中远太平洋与中海港口整合后,码头网络得到显著扩张,遍布中国五大港口群及海外枢纽港,码头数达到39个,泊位数量达到172个。


据行业研究显示,2014年中远太平洋,总吞吐量占全国市场份额的32.1%,吞吐能力占全国市场份额的29.4%,以集装箱总吞吐量为指标,中远太平洋在整合后将成为以集装箱总吞吐量计的全球第二大码头公司,全球集装箱吞吐量市场占有率将从9.9%,提高到11.6%。在航运市场的寒冬期,中远集团与中海集团的码头业务的整合,并非个案,也预示班轮公司整合将逐渐漫延至港口业务,同时也说明世界码头运营商在国内港口逐渐发生了改变。


(一)专业码头运营商
1、和记黄埔港口集团

和记黄埔港口集团是世界排名第一名的码头投资、运营商,港口业务遍及亚太、中东、非洲、欧洲和美洲等26个国家和地区的52个港口,319个泊位。


和记黄埔港口集团战略规划特点:以远东及欧洲为主,中南美洲和非洲也有投资;以占据主航道与主枢纽港为主,在主枢纽港的投资以实现控制经营为主,如在中国大陆和香港,基本上投资于一线港口,少数参股的二、三线港口的目的也是为了维护共同腹地,保持所控股港口的枢纽港地位;无论是向PSA出售整体股权还是信托分拆上市,在套现的同时,并不放弃控制权。2014年和记黄埔全球总吞吐量达8290万标箱,同比增长6%,其中在国内和香港投资的集装箱码头共完成吞吐量3343标箱,占和记黄埔全球集装箱吞吐量的40%。(见表1)


表1丨和记黄埔港口集团在国内和香港投资的港口情况
2、招商局国际
                     
招商局国际是招商局集团下属控股子公司,是世界主要码头运营商之一,招商局国际主要以深圳西部码头为母港,在国内的天津、青岛、上海、宁波等主要港口均有布局,近几年向海外投资较大,目前主要投资于非洲与东南亚等新市场地区(跟随国家海外投资发展战略方向走),目前招商局国际在全球14个国家和地区拥有27个港口,2014年完成全球吞吐量8084万标箱,同比增长13.4%,其中,投资国内港口的集装箱吞吐量为5956万标箱,中国香港及台湾地区港口完成集装箱吞吐量722万标箱。(见表2)


表2丨招商局国际在国内和香港、台湾投资的港口情况
3、新加坡港务集团

新加坡港务集团(PSA港务集团)是世界权益箱量最高的码头运营,也单箱收入最高的码头运营商之一。码头投资主要集中在亚洲和欧洲,在欧洲和亚洲打造双母港,在非母港区域以股权投资参股为主,如在国内介入二、三级港口的投资。目前新加坡港务集团在16个国家经营43个港口,2014年完成全球集装箱吞吐量6544万标箱(其中新加坡港完成3390万标箱,占总吞吐量的51.8%),其中在国内参股港口完成1406万标箱。(见表3)


表3丨PSA港务集团在国内和香港、台湾投资的港口情况

4、迪拜环球港务集团
迪拜环球港务集团是世界著名的码头运营商,总部位于阿联酋,以Jebel  Ali为母港,在新兴市场与发达地区全面拓展,地理覆盖范围在专业码头运营商中最广,且关注具有腹地货源的港口。目前迪拜环港务集团在全球31个国家运营61个码头,2014年全球集装箱吞吐量达6000万标箱,同比增长8.9%,在国内参股码头吞吐量达1780万标箱(青岛前湾码头吞吐量未纳入迪拜环球全球3830万标箱的报表)。(见表4)


表4丨迪拜环球港务集团在国内和香港投资的港口情况
注:1、青岛港吞吐量包括青岛前湾集装箱码头有限责任公司(QQCT)、青岛新前湾集装箱码头有限责任公司(QQCTN)、青岛前湾联合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QQCTU)、青岛前湾新联合集装箱码头有限责任公司(QQCTUA)等4家公司的箱量合计。2、香港迪拜港货柜码头为香港3号码头


5、菲律宾国际集装箱服务公司(ICTSI)
菲律宾国际集装箱码头服务有限公司是全球主要的集装箱码头经营者,是单箱净利润最高的码头运商营,总部位于菲律宾,分别在世界六个大洲经营管理集装箱码头。目前菲律宾国际集装箱码头服务有限公司在20个国家经营29个集装箱码头,2014年吞吐量740万,在国内参股码头吞吐量达25万标箱。(见表5)


表5丨菲律宾国际集装箱码头在国内投资的港口情况
 
6、现代货箱码头
现代货箱码头主要投资市场业务在香港和大陆市场,总部在香港,是九龙仓集团(持股68%)、招商局国际(持股27%)和捷成洋行合资成立的码头运营商公司,在香港经营1号、2号、5号及9号(南)码头共7个泊位,2014年完成集装箱吞吐量892万标箱。(见表6)


表6丨现代货箱码头在国内和香港投资的港口情况

(二)航运企业旗下的码头运营商
航运企业旗下码头运营商虽然作为独立的经济核算主体(与航运板块分开独立核算),但港口与航运形成紧密互动,港口布局更加均衡和分散,很多情况下,此类码头通过参股达到影响码头的效果,并不追求码头控制权,目前马士基集团、地中海航运、长荣集团、中远集团、中海集团、商船三井、日邮、川崎汽船、美总轮、东方海外、韩进海运、现代商船等班轮船公司均有自己参股运营码头。


1、中远太平洋
中远太平洋是中远集团旗下子公司,在中国国内、香港、台湾和海外均有码头投资业务,截止2014年底,在全球5个国家21个港口108个集装箱泊位均有港口投资业务(在国内投资15个港口),2014年全球完成集装箱吞吐量6575万标箱。(见表7)


表7丨中远太平洋在全球投资的港口情况 

2、马士基码头
马士基码头是马士基旗下的码头板块,截止2014年底,马士基码头在全球投资了64个码头,完成集装箱吞吐量3830万TEU,同比增长5.3%,其中在国内投资码头集装箱吞吐量达3021万标箱(青岛前湾码头吞吐量未纳入马士基全球3830万标箱的报表)(见表8)


表8丨马士基码头在国内投资的港口情况

3、中海码头
中海码头是中海集团旗下子公司,在中国国内、香港、台湾和海外均有码头投资业务,截止2014年底,在全球4个国家投资了20个码头,完成集装箱吞吐量2459.5万标箱。(见表9)


表9丨中海码头在全球投资的港口情况
 
2014年,我国港口完成集装箱吞吐量2.02亿标箱,成为全球首个突破2亿标箱的港口国家,由于我国集装箱码头市场益相对较为稳定,投资回报率相对较高,世界主要码头运营商均看好我国集装箱码头发展前景,港口的主要投资主要集中在集装箱码头上(国内的干散货、油品等码头关系到国家能源安全运输和保障等问题,尚未对外资运营商全面开放,仅有中资背景的码头运营商,如招商局国际、中远太平洋、中海码头等参与我国大型散杂货、油品码头的建设)。


1、专业码头运营商主要以获得控股权和获得高额收益为目的
20世纪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国内集装箱港口正处于发展期,缺乏资金和集装箱码头管理经验,需引进国外先进的码头管理经验和投资资金,在专业码头运营商谈判中,基于上交出了合资公司的经营权,有的港口连控股权都交出,如和记黄埔港口集团在国内投资码头,基本上持股50%以上,且由和记黄埔主导经营,2014年和记黄埔在国内投资的港口取得了24.79亿元的投资收益,同比增长9%。


2、航运企业旗下码头运营商以保障航运发展为目的
以航运公司为背景的码头运营商,除了为获得预期收益外,更多的是为了保障其航运发展需求。马士基、中远、中海、达飞等通常趋向于在自己主要航线挂靠的港口投资建设码头,通过主要航线与码头的连结构成一个系统的运输网络。这样一方面可以保障船舶到港可以优先、快速地完成装卸,另一方面码头也会给船公司更为优惠的内部价格。同时,航运企业为码头带来的巨大箱源也为码头运营提供了业务上的保障,增加了航运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3、分散经营风险
航运企业旗下码头运营商除以保障航运发展外,投资码头分散航运风险的一种方法,由于港口与航运是分不开的,航运市场的波动较大,港口经营相对较为稳定,可以分散航运企业的经营风险,如中远航运、中海集运在过去三年由于航运市场不景气连续亏损,但是码头板块业务始终保持较高的收益率,总体上有效减少了中远集团、中海集团总额度,分散了经营风险。


1、专业码头运营商将逐渐失去国内港口经营权,转向为码头投资商
随着我国第三代、第四代港口的快速发展和现代港口技术的发展,以及近30年的现代港口经验的积累和资金积累,国内大型港口集团的运营经验不仅不亚于世界码头运营商,而且还掌握市场拓展权,航线调配权等码头运营不具备的优势,同时国内一些大型港口集团也由门户港逐渐向世界码头运营商转变,使国内港口集团通过整合等方式纷纷向码头运营商收回合资码头的经营权。如新加坡港务集团在国内投资的9个码头,其中已有6个码头的经营权被中方收回,如2013年福州港务集团收回了福州青州集装箱码头、福州新港集装箱码头两个合资码头的经营权,2015年虎门港集团收回虎门港国际集装箱码头经营权。


2、航运企业旗下码头运营商更受地方港口青睐
经过近十多年的快速发展,目前国内五大港口群基本上存在产能过剩的问题地方港口也并不像20年那样缺乏港口建设资金,是缺乏码头货源,港口吞吐量是地方政府政绩的一部分(基础建设方面),港口建设完成后需要航线带来吞吐量,否则,建好的码头将会晒太阳的局面出现,选择航运企业旗下码头运营商作为合作对象,既能带来吞吐量,又能保持码头的经营权(在国内,航运企业参股码头多数不参与经验),而且航运企业也利用地方港口的关系,扩大航线优势,扩大货源腹地,独享某航线带来的效益,实现双赢结果。如广州港引进中远、中海、马士基投资南沙港区,短短十年,集装箱吞吐量由零升至1000万标箱。


3、码头运营商投资向多样化方向发展
随着我国对外港口开放程度越来越高,世界码头运营商由原来投资集装箱码头转向矿石码头、件杂货码头等多样化方向发展,如青岛港集团与马士基签订投资董家口矿石码头合作协议等,不再仅限集装箱码头的投资。


4、航运企业的整合将带动国内港口的整合
随着船舶大型化速度加快, M2、O3、G6、CKYHE等四大航运联盟基本将市场份额分配完毕。由于联盟航运企业在投资不同码头,而船舶大型化要求减少挂靠港口,降低运营成本,那么航运企业的整合将推动国内港口的整合,特别是专业码头运营商与航运企业旗下码头运营商的博弈更加明显,如中远太平洋投资了深圳盐田国际也投资了广州南沙,马士基又投资了广州南沙(马士基也曾是盐田国际股东之一),最终博弈结果是中远和马士基将挂靠在香港航线移至广州南沙,此类案例预计将会不断上演。


 投稿及合作丨021-39885335 Jane@gangkouquan.com

Ray Dalio:去槓桿化的深入理解


摘錄自 每日頭條




2019-02-13

 由 路財主 發表于資訊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zh-tw/news/j9rexap.html


Ray Dalio:去槓桿化的深入理解(好文推薦)

今日我們將安信策略對Dalio的第三篇譯文《關於去槓桿化的深入理解》(原文首發於2012年2月)發表出來。


本文主要展示了過去一些國家的去杆槓化過程,並且藉此更深入地探討去杆槓化是如何運作的。對我們理解當前中國乃至全球、即將或者正在面臨的去槓桿化過程,應當能夠帶來一些幫助。



文章開始之前,依然先複習一下:經濟機器是如何運行的
經濟機器是如何運行的


去杆槓化過程會降低負債/收入比率。當債務負擔過大時,去杆槓就會發生。去杆槓化有卓有成效的,也有慘澹收場的。有些去槓桿化不但沒改善現狀,反而使情況變得更糟(當去槓桿無法降低負債/收入比率時,會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社會劇變、有時甚至引發戰爭),另一些則成功扭轉局面(因為有序地採取了相應步驟,經濟恢復到健康的生產-消費平衡狀態)。


在本文中,我們將通過回顧過去多次去杆槓化過程以及其最後達到的不同效果,來了解去杆槓化的運作機制。您將會看到有成效的去槓桿化過程是均衡的,而效果糟糕的則是失衡的。不同的去槓桿化過程之所以會取得不同效果,主要取決於以下四個政策措施執行的幅度大小及進度快慢: 1)債務減免,2)支出緊縮,3)財富從富人手中移轉給窮人 4)債務貨幣化。好的去槓桿化能成功地平衡這些因素,而糟糕的去槓桿化則無法平衡,我們將會在下文中闡述兩者的差別。

在闡述兩者的差別之前,我們先來回顧一下典型的去槓桿化過程是怎樣進行的。
典型的去槓桿化過程


基本上每屆政府只會經歷一次去槓桿化過程,在此之前政策制定者從未曾有機會親歷研究,所以通常去槓桿化的效果都比較糟糕。就像瞎子在熱火爐上烹飪一樣,他們是摸著石頭過河,在摸索和痛苦的失敗中積累經驗,逐步糾正方向。雖然每屆政府最終都能渡過去槓桿化的過程,但值得關注的是在這個過程中他們經歷的各種失敗。在歷史長河中有許多次去槓桿化的經驗可以借鑑,而且經濟其實就像機器一樣簡單運行,如果能了解歷史上諸多去槓桿化過程如何運作以及最終有何效果,就能避免很多無謂的痛苦。這也是本文的主要目的。


如之前所述,去槓桿化之所以會取得不同成效,主要是由於以下政策措施執行的力度和進度差別所造成的:1)債務減免,2)支出緊縮,3)財富從富人手中移轉給窮人,4)債務貨幣化。以上每個措施都能降低負債/收入比率,但它們對通貨膨脹和經濟增長的影響則有不同。債務減免(即違約和重組)和緊縮政策使經濟進入通縮和蕭條期,而債務貨幣化則是刺激性政策,促使經濟進入通脹期。好的去槓桿化過程能有效地平衡這四項政策,而糟糕的則不然。換句話說,關鍵取決於能否恰當地把握這四者的執行比例。


一般來說,債務危機會導致以下幾個階段依次出現:
一、在第一階段,債務問題和債務增長率持續下降導致經濟緊縮,負債/收入比率上升,同時經濟活動減弱,金融資產價格下跌。我們稱這個階段是「糟糕的通縮去槓桿化」。這個階段只進行了債務減免(違約和重組)和支出緊縮,沒有實施債務貨幣化。在這期間,私人部門信用增長速度下降和流動性緊縮導致貨物、服務和金融資產的需求下降。


當沒有足夠的貨幣來償還債務時,金融泡沫破滅,債務違約和重組給相關方造成損失,特別是被借款人帶槓桿借款的放貸方(銀行)受損最為嚴重,這就如同崩塌造成的恐慌,這些恐慌不斷加強,最後引起流動性危機。


結果,政策制定者發現未等違約問題失控,他們自己已經在控制違約的問題上手足無措。減免債務負擔(債務違約和重組)必須有所限度,否則將會導致不斷自我加強的下降的惡性循環,人們信心遭受重創將難以恢復。


另外由於一個人的負債是另一個人的資產,資產價值劇烈下跌的財富效應對物品、服務和投資資產的需求將會產生災難性的影響,因此違約和重組的規模不能太大或進展也不能太快。為了將需償還的債務減少到可承受的範圍內,必須對債務的帳面價值進行相應的減值,使得債務人有能力償還(比如減少30%的帳面價值),帳面價值減值將會導致債權人的資產價值總量減少(30%)。30%聽起來已經是很大的數字,但由於很多經濟實體都加了槓桿,所以它們的資產凈值所受的影響實際上更為嚴重。


舉例說明,若帶兩倍槓桿,債權人的資產凈值將遭受60%的下跌。而銀行一般是12倍或15倍槓桿,很顯然其遭受的損失是災難性的。這一般在去槓桿化剛開始時很顯而易見,因為在初期因違約而造成的災難性事情很常見。所以在尚未找到更有效的應對措施之前,政策制定者會立刻控制違約的比率。


為了應對債務危機帶來的衝擊,政策制定者一般會採取緊縮政策。因此債務人更難借到錢,加上自身已背負過多的債務,債務人必須將支出進行削減,將其控制在收入可承擔範圍內。但問題是一個人的支出是另一個人的收入,支出減少意味著收入的減少,所以不得不大幅度地削減支出才能對債務/收入比產生有意義的影響。


通常政策制定者會維持數年的緊縮政策不變,直到因減少債務和實施緊縮政策引起了通縮和蕭條效應而焦頭爛額,才發現應該立即採取其他更多的措施才行。於是,他們會進入下一個以「印鈔」為主的階段。我們的意思並非是說減免債務和緊縮政策在去槓桿化的過程中是毫無成效的,而是作用甚微,副作用卻很大,所以只能通過「印鈔/貨幣化」來加以平衡。


二、在去槓桿化過程的第二個階段中,負債/收入比率下降,與此同時,經濟活動有所恢復,金融資產價格得以上升。這得歸功於充足的「貨幣印刷/債務貨幣化」,使得名義增長率高於名義利率,貨幣貶值抵消了通貨緊縮的力量。這便開啟了「良好的去槓桿化」。


抵消通縮蕭條最好的方法是中央銀行提供充足的流動性和信用支持,並且根據不同經濟實體的資金需要,提供相應的資金支持。中央銀行採取的方式是放寬貸款所需抵押品的範圍(擴大到可接受較低質量和較長期限的抵押品),與此同時,買入(貨幣化)較低質量和較長期限的債務。


若針對以下兩個目標而實施的措施幅度和力度得當,便能引導去槓桿化走向正增長:1)抵消通貨緊縮時會導致信用市場崩潰的力量,2)使名義增長率略高於名義利率,以便去槓桿化得以適度開展。


在通貨再膨脹時期,貨幣較為疲軟,尤其相較黃金而言,但由於此時通貨再膨脹可以簡單對沖通貨緊縮,所以並不會產生難以接受的高通貨膨脹率。歷史證明,比起執行不力的時候(1930-1933年的美國),若政府應對快速而有效(2008/2009年的美國),就能取得更好的成效。然而,因為刺激政策比起其他政策能取得較好的效果,所以容易被頻繁濫用,從而導致 「糟糕的通貨膨脹去槓桿化」 的產生。


三、當 「印鈔/貨幣化」 過度,其占四項措施比例遠遠高於其他三個政策措施所占比例的話,貨幣貶值(即通貨再膨脹)過於嚴重,將會導致 「糟糕的通貨膨脹去槓桿化」 的產生。不過有以下兩種情況:a) 若國家沒有儲備貨幣,債務是用外幣計價並且通貨膨脹率是以快速貶值的本國貨幣衡量,「糟糕的通貨膨脹去槓桿化」 很快就會出現;b) 若國家有貨幣儲備,經過長時間一系列的刺激政策後,「糟糕的通貨膨脹去槓桿」才會緩慢較晚出現。


順便說一下,在去槓桿過程中財富會由富人向窮人移轉,方式多樣化(比如對富人徵收更多稅,開展財務援助項目,諸如那些 「富有的」 歐洲國家向負債過重的國家提供支持,等等),但實際上這對去槓桿化意義不大(除非發生 「革命」)。
現在我們來看看過去通常是如何進行去杆槓化,進而了解它是如何發展的。


過去的一些去槓桿化案例
從過去眾多的去槓桿化中,我們選取其中六個作為案例進行分析:1)1930年代的美國,2)20世紀50和60年代的英國,3)過去20年的日本,4)2008年-至今的美國,5)當今的西班牙,6)1920年代的魏瑪共和國。之所以選擇以上六次去槓桿化,是因為它們非常重要並且各具特點。

接下來您將會看到,它們的區別所在就是去槓桿化的四個政策措施執行的力度和進度各有不同,但其實最終導向結果的 「經濟運行機制」 基本相同,都像機器一樣簡單運行。我們先來研究前五個案例,然後再來集中分析魏瑪共和國中通貨膨脹的去槓桿化過程。我們將不同情況的去槓桿化過程分成以下三個類別:


1、「糟糕的通貨緊縮去槓桿化」:此時貨幣供應不足,通貨緊縮,且名義利率高於名義增長率;


2、 「良好的去槓桿化」:印刷貨幣增加供給,以緩解因債務減少及緊縮形成的通縮壓力,形成正增長,負債/收入比率下降,名義GDP增長率超過名義利率;


3、 「糟糕的通貨膨脹去槓桿化」:相對通貨緊縮的程度,貨幣印刷過多引起通貨膨脹,從而促使名義增長率和利率處於自我加強的上升循環中。


糟糕的通貨緊縮去槓桿化
即當經濟下行且負債/收入比上升時。


如下表所示,在所有案例中,a) 貨幣印刷受限;b) 名義增長率小於名義利率;c) 貨幣一般較強勢;d) 利息支付成本和名義收入下降或停滯,使得負債/收入比率上升。

下表顯示負債/GDP比的變化情況。黑點具體代表負債/GDP總年度變化。不同的條柱分別代表造成年度負債/GDP比變化的不同影響因素:GDP(收入)變化和債務額名義價值變化。收入變化包含 1)實際收入變化;2)通貨膨脹。


由圖中的陰影區域可看出實際GDP下降對負債/GDP比產生正效應,通貨膨脹率上升則產生負效應。名義債務水平變化包括 3)違約;4)因支付利息而新增的債務;5)其他借款的增減。違約造成負效應,利息支付產生正效應,而其他新債務可能產生正或負效應(取決於是償還還是新增了債務)。

良好的去槓桿化
當經濟均衡增長時,負債/收入比下降。
如下表所示,在所有的去槓桿案例中,都進行了大規模的貨幣印刷,貨幣嚴重貶值,這都助推名義增長率超過名義利率並且使得負債/收入比率下降。在通貨再膨脹期間,名義收入的恢復降低了債務/收入比。在經歷過持續數年經濟大蕭條的案例中(1930-1932的美國),反彈自然也更大。

下表顯示導致負債/收入比下降的綜合因素。黑點表示負債/收入比率的變化,而柱條表示這些綜合因素對負債/收入比下降造成的不同影響。

請注意,美國的名義增長率已經超過名義政府債券收益率,但仍略低於經濟中的實際支付總利率(假定私人部門債務的信用利差和當前債券收益率下跌對經濟中的實際支付利率有滯後影響)。結果,因利息支付而引起負債/GDP比上升的幅度略大於名義收入(實際收入+通貨膨脹)造成的負債/GDP比下降的幅度,但總體方向是總體經濟利率下降至名義增長率之下。


糟糕的通貨膨脹去槓桿化
經濟下行的同時,債務在惡性通貨膨脹中被消除。
您可以先通過下表中的數字大概了解其動態過程,它顯示了魏瑪共和國在惡性通貨膨脹下的情況。隨後下文會對該表進行解釋說明。這個動態過程和其他通貨膨脹的去槓桿過程(1980年代的拉丁美洲)本質上相同。

1921年年初賠款還是2690億金馬克,同年春天就驟減為1320億。1922年夏,帝國停止支付賠款後,對債務進行過多次重組-1929年減少為1120億元,在1932年債務已基本被消除。


惡性通貨膨脹和債務違約對債務減少所起的作用,如下表所示:

1930-1937年美國經濟蕭條和復甦的各個階段


如前所述,美國最重要的去槓桿化發生在1930年代,分為兩個階段:1930年至1932年通縮下的蕭條和1933年至1937年再通脹去槓桿過程。下圖表示不同年份債務水平和名義GDP的關係變化(左圖)以及債務水平和股票總收益的關係變化(右圖)。


債務占GDP比用右側坐標軸表示。直線表示有大規模的貨幣印刷。第一個階段標記為(1),第二個階段標記為(2)。在第一個階段(惡性通縮下的蕭條階段),收入和信用崩潰,名義增長率明顯低於名義利率,經濟緊縮,同時負債/收入比上升。


如圖所示,這是1929年夏股票市場泡沫破滅後的狀況。由於私人部門去槓桿,收入崩潰,截止到1932年底,年收入下跌率達到近30%。由於收入大跌,負債/GDP比從150%左右上升至GDP的250%(如左圖所示)。這期間股票下跌超過80%(如右圖所示)。1933年3月政府開始印鈔,意味著第一階段結束轉而進入第二階段。
羅斯福政府取消掛鈎黃金的政策後,美元一年就貶值了40%,從21美元/盎司黃金上升至35美元/盎司黃金。同時再通脹也刺激了經濟活動,使得名義增長率超過名義利率。1937年美聯儲開始採取緊縮性政策,再通脹結束,經濟「再衰退」(這個用詞便是當時創造的)。

1933年3月,美聯儲實施寬鬆政策,接下來數年美元對黃金貶值並且維持多年低利率。大多數資產負債表擴張主要是為了購買黃金以維持美元價值弱勢地位。美聯儲通過降低利率和印刷貨幣創造了大量貨幣,但並沒有直接購買大量的風險資產(這點不同於現在,關於這點我們將會在下文進一步探討)。


具體請詳見下表。在 「糟糕的通貨緊縮下的蕭條」 時期,名義GDP年下降幅度達到17%,其中原因一半來自通貨緊縮,一半來自實際需求的崩潰,最後導致收入的崩潰。結果名義增長率比名義利率還低20.4%,負債/GDP比年增長率為32%。


從1933年3月起,政府將美元兌黃金貶值,在1933-1937年間增加的貨幣供給,大約占總GDP的1.7%。在這個期間名義增長率恢復到9.2%的水平,其中包括7.2%的實際增長率和2%的通貨膨脹率。名義GDP增長率上升到6.3%,超過名義利率。政府借貸隨著收入增加而遞增,而私人部門則減少了債務負擔。



下表顯示了造成負債/收入比變化的影響因素,和上表一致。相較GDP而言,1937年的總負債和1930年相同。在此期間,通縮和負實際增長率引起收入收縮,於是債務水平急速上升。當收入上升到1930年的名義水平時,債務負擔才開始下降。由於債務得到償付,為支付利息而產生的新借款已基本被抵消補償。

除了債務得到償還,收入由下降轉而上升也是私人部門債務負擔發生變化的主要驅動力。債務違約是作用較小的驅動力。

在蕭條初期,政府債務額較小。起初,因為收入暴跌,債務負擔上升。1933年後,因為財政赤字變大,政府名義債務水平上升,而債務負擔因收入的恢復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緩衝。

如下圖所示,貨幣印刷和美元相對黃金貶值是經濟復甦的催化劑。在這個時點上,價格水平由每年下降8%變為每年上升2%左右。這個例子極好地證明了印鈔能減緩通縮而非促發高通脹。

如下圖所示,在政府發出要對貨幣貶值的聲明後,實際經濟活動也開始恢復活躍。

當央行適度增加印鈔量時,信用創造不再持續減少,而是穩定在一個低水平範圍內。

從1933至1937年,在不同階段相應的政策下,名義GDP增長率在高出政府債券利率很多的範圍內波動,極大地減輕了債務負擔。

此時名義GDP增長率包括強勁的實際增長率(在經濟蕭條情況下)和適度的通貨膨脹率。

1947年-1969年英國去槓桿化過程
下圖左表示不同年份債務水平和名義GDP增長率的關係,下圖右表示不同年份債務水平和股票的總回報率的關係。直線表示有大量的貨幣印刷。第一個階段標記為(1),第二個階段標記為(2)。英國在二戰前及二戰期間產生大量的債務,二戰結束後經濟進入蕭條期,債務負擔進一步加重。


如圖所示,從1943年底至1947年底,債務占GDP比從250%上升至400%。當1948年收入恢復時,債務負擔略有減輕,1949年9月英國加大印鈔量並且將英鎊貶值約30%,同時將短期利率基本維持在零的水平。因此在1948年到1969年間,名義增長率超過名義利率,債務水平下降約250%,股市得以恢復。

在該階段英國採用貨幣寬鬆政策保持低利率的同時,央行在1949年進行了大幅度的貨幣貶值,緊接著1950年增加了約占1%GDP的資產購買量,兩者有助於使名義增長率維持在名義利率之上,而這正是降低負債/收入比的最主要影響因素。


下表顯示這次去槓桿化中最重要部分是如何進行的。因為其中略有差異,我們將其分為兩個階段: 1947年到1959年和1960年到1969年。

如下圖所示,多項政策同時並用使得名義GDP增長率極大地超過借款的增長率, 戰後總債務得以減輕。由於GDP穩步增長,通貨膨脹率在1947-1970間為4%左右,使得負債/GDP比下降近2/3。為支付利息所產生的新借款因債務被償付所抵消補償,所以新借款的凈增加量很小。如下圖所示。

在政府部門和私人部門也是如此。這段期間政府新借款凈增加量相對較小,尤其是在1947-1960年間。下圖顯示導致負債比變化的影響因素。


1990年-至今的日本去槓桿化

如下圖所示,到目前為止,日本已深陷 「糟糕的通貨緊縮下的去槓桿化」 超過20年。1989年私人部門債務泡沫破滅,政府部門債務/財政擴張開始,但政府並沒有採取有力的「印鈔/貨幣化」政策來使名義增長率超過名義利率且將貨幣貶值。


當日本貨幣政策略有寬鬆時,名義收入增長率停滯,通貨緊縮過於持久,使得原本穩健的實際增長率不斷下跌。同時,名義債務增長更為迅速,推動債務水平上升,從1989年底占GDP比為400%左右上升至目前的500%,股票縮水70%左右。

日本央行在整個去槓桿化的過程中,在久期調整方面只進行了少量的 「印鈔/貨幣化」,大量印鈔都用在能快速變現的短期資產上。結果並沒有實現再通脹,卻給政府帶來了可怕的債務負擔。


如下表所示,貨幣印刷量占年GDP比重被控制在0.7%,日元兌美元匯率年均升值2.9%。結果,從1990年起,持續通縮(年均-0.5%),年均實際增長率為1.1%。這導致名義增長率維持在低於名義利率2個百分點的水平,這逐步使得負債/收入比大幅上升。雖然私人部門債務保持在適度水平,日本總體債務水平因為政府借款和通貨緊縮,從403%上升至498%。

下圖顯示了導致債務/收入比變化的各種因素的不同累積影響,便於說明這個日本去槓桿化案例是如何發展的。在總體經濟中,新借款僅指持續債務的還本付息。雖然債務違約和實際增長會減少通貨緊縮帶來的影響,但持續的通貨緊縮仍加重了債務負擔。

私人部門的債務水平呈現溫和的下降趨勢,這得歸功於債務違約、實際增長和利息支付後的債務。利息支付量大,通貨緊縮加重債務負擔。

政府部門的借款有顯著的增加,主要是用於彌補私人部門債務需求不足。

平庸的實際GDP增長率和通貨緊縮導致名義GDP增長乏力。

在大部分期間內, 名義GDP的增長保持在日本政府利率的增長水平之下,使得債務負擔壓力持續上升。


2008年-至今的美國去槓桿化過程
和美國20世紀30年代的去槓桿化產生的背景一樣,經濟繁榮都是由債務驅動的,此次去槓桿化主要包括兩個階段:先是收入收縮,緊接著是再通脹和經濟增長。由於美聯儲及時採取相應對策,包括迅速對債務進行擔保以及大量印製美元,經濟萎縮期僅僅持續了六個月就結束(而1930年超過了3年)。此後因名義收入上升、債務違約和債務有所償還,美國進入再通脹和債務減少階段。


如下圖所示,美國經濟迅速進入復甦狀態,「糟糕的通貨緊縮去槓桿過程」就此結束(始於2008年9月雷曼公司倒閉,止於2009年3月美聯儲開始採取量化寬鬆政策使債務貨幣化),這與20世紀30年代美國大蕭條和20世紀90年代之後日本的經濟衰退截然不同。


在這一 「糟糕」 的階段中,收入水平下降,債務水平占GDP比重從340%提高到占比370%,債務縮水將近一半。由於全世界眾多債務都以美元計價,全球信貸緊縮和美元流動性變差造成美元擠兌,相對於一籃子貿易加權,美元升值了14.8%。出口需求比國內需求更快陷入崩潰。


2009年3月再通脹之後,收入水平恢復,債務水平下降到初始水平之下,占GDP比重為335%左右,債務損失消失。與此同時,信貸市場很大程度上得到恢復,私人部門信貸增長率也有所提升。迄今為止,這次去槓桿是歷史上最為成功的。未來的關鍵是政策制定者要維持平衡以保持債務/收入比有序下降。

美聯儲實施的量化寬鬆政策力度確實很大。在流動性危機中,美聯儲不僅降低了利率,支持基本的信貸,並且採取了一項最積極的量化寬鬆政策,即將資金注入風險資產。2009年3月,美聯儲宣布開始第一輪量化寬鬆政策,通過購置國庫券和政府擔保的債券將資金注入風險資產。


2010年8月,第二輪量化寬鬆開始,美聯儲增持長期政府債券(主要是國庫券)並於2011年秋天開始實施扭轉操作。在這三個階段,久期(一般是10年期)資產持有量每年占GDP比分別是8%、5%,隨後跌至2%左右。


如下表所示,在經濟緊縮時期,由於2008年9月至2009年2月間實體經濟衰退,GDP名義增長率每年下降5.4%。收入水平的下降意味著更高的債務/GDP比水平,尤其在信貸系統崩潰後更為嚴重。


如上所述,2009年3月,美聯儲採取積極的量化寬鬆政策,通過購買國庫券,將大量貨幣注入經濟系統(超過一萬五千億)。大量的注資以及隨後的再通脹刺激了經濟復甦,隨後經濟以3.5%的年增長率反彈。名義GDP增長率也略高於名義政府利率。


儘管政府部門借貸有所上升,但由於私人部門進行了去槓桿化,債務/GDP比年下降達13%。名義GDP增長使得債務/收入比年下降12%,債務違約使其下降6%,債務償還使其下降15%,而利息支付導致債務/收入比上升20%。

如圖所示,債務水平在經濟緊縮時期有所上升,在經濟擴張時期有所下降,現在比初始水平略低。由於債務水平如此之高,利息支付成為巨大的負擔,但是兩者隨著債務償還、緩慢的通貨膨脹以及債務違約而有所緩和,其中債務償還作用最大。

私人部門債務/GDP比減少了約37%。雖然債務違約和通貨膨脹也有一定作用,但債務償付才是最大的影響因素,而非利息支付。

除了利息支付,政府借貸在一定程度上(少於一半)抵消掉了私人部門債務償還部分。

2008年-至今,西班牙的去槓桿化過程
如下圖所示,西班牙正在經歷去槓桿化的第一個階段,而且是 「糟糕的通縮」 階段,因為它無法 「印鈔或貨幣化」,目前仍未取得任何進展,這最終還得依靠歐洲央行。如圖所示,西班牙的收入水平從2008年9月也開始下降,債務增長點從365%左右增長到近400%。債務水平開始穩定但是仍然比去槓桿化剛開始時要高。股市剛開始下降了約45%,比2008年9月還低25%。

雖然西班牙不能直接印鈔,但歐洲中央銀行拿出了相當數量的貨幣購買西班牙的債券,而且向西班牙的銀行提供流動性以防止更嚴重的通貨緊縮。歐洲央行在2010年夏天以及2011年秋天信貸緊縮時都採取過這項支持政策。


在這兩個期間,歐洲中央銀行投入到西班牙風險資產的貨幣最多時超過西班牙GDP的10%(調整至一個10年期)。這些注資主要用於主權債務和擔保債券的採購,再加上短期貸款,例如近期的長期再融資計劃。這次印鈔,歐洲中央銀行並沒有使西班牙主權息差和利率下降過多,因此名義增長率還在名義利率之上(詳見下圖)。


理所當然,因為可實施的政策有限,西班牙政府的政策應對速度要比美國要慢得多,而且最關鍵的是西班牙無法印鈔。很顯然,西班牙已經看到其信貸息差上升,而且上升的債務償付成本已將債務/收入比抬高。不同於我們列舉的其他案例的是,由於西班牙無法印鈔,西班牙的政府債券收益率存在嚴重的信用風險。


在西班牙去槓桿化過程中,名義增長已經為負值,因為通貨膨脹率已經達到0.6%且實際增長為-1.1%。結果,名義增長比政府債券利息率低5.5%。按年率計算,歐元兌黃金的匯率已經貶值20%,但由於所有主要貨幣兌黃金都貶值,歐元兌美元匯率的貶值程度要小的多。

如下圖所示,由於因償還利息而產生的新借款使得利息負擔加重,而且實際增長率呈負增長,西班牙的債務水平上升。在此,增多的利息支付是最大的部分,因為西班牙信貸息差的增加使得債券償付成本增加。通貨膨脹和債務違約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債務的負擔。

雖然私人部門一直在償還債務,即使還完債務本金,私人部門的債務仍高於2008年06月份水平(儘管最近有所下降),這是由於利率支付產生了新的借貸而且實際增長率呈負增長。

在此期間政府使用了槓桿。雖然政府債務在經濟危機剛開始時相對較低,但目前總債務還沒有還完。

在此期間,雖然有歐洲中央銀行的幫助,西班牙的前景依然暗淡,因為即使實施了相應的貨幣政策,名義增長仍然緩慢,而且太多的調整過程需要依賴緊縮政策和債務的削減。


1918-1923德國魏瑪共和國的去槓桿化過程
在魏瑪德國的案例中,惡性通貨膨脹和債務違約大大減輕了嚴重的高額債務負擔。1918年,政府結束了戰爭,當初為籌集戰爭經費而借款遺留下了巨額的債務,債務/GDP比高達160%左右。在盟國給德國強加賠款並要求用黃金支付後,政府的總債務甚至飆升到GDP的913%。


1918年和1919年正值經濟緊縮期,實際收入在這兩年中分別下降了5%和10%。在1919年12月到1920年2月間,即經濟緊縮末期,德國將馬克紙幣兌美元和兌黃金都貶值50%,於是收入和資產價格都有所恢復。隨著貨幣貶值,通脹開始。

在1920年到1922年間,通貨膨脹削減了以當地貨幣計價的政府債務,但由於賠償債務以黃金計價,所以這對它沒有造成影響。但在1922年夏,帝國停止支付賠償,實際上就是債務違約。經過一系列的協商直到1932年,賠償債務被重組,最後消失。


貨幣的貶值讓很多債權人傾向於短期貸款和轉移資金,使得央行購買更多債務以便補空。這樣不斷的惡化導致了惡性通貨膨脹,在1923年達到頂峰,並且給當地政府帶來的債務占GDP比達0.09%。

在1919年和1920年貨幣貶值後,德國國家銀行增加了貨幣印刷量,而且在1922年和1923年進一步加速印刷。到1923年惡性通貨膨脹末期,德國國家銀行在1919年到1923年間的貨幣供給增加量達到百分之1.2萬億。


魏瑪共和國的案例是最極端的通貨膨脹去槓桿過程。在戰爭末期,帝國政府要麼面臨現金短缺的經濟緊縮,要麼就是增加印鈔刺激收入增長。政府選擇印鈔和貶值來刺激經濟,在1919年末將貨幣貶值50%,使經濟走出衰退。最後,貨幣信心的喪失和大量的印鈔導致了惡性通貨膨脹的產生,貨幣基本上一錢不值。


如下圖所示,貨幣兌黃金基本上跌了100%,而且印鈔還是指數性的。債務/GDP比從913%降至0。在1919年還與GDP百分比為133%的政府待付賠款經過通貨膨脹後歸為零。與GDP百分比達780%的以黃金計價的賠款在1922年夏賠償停止支付,實際上就是債務違約。我們在下表中進行了總結梳理,詳見下表。

下圖表示政府的總債務及它的兩個組成部分,以黃金為單位。
賠款和其他政府債務:

如上所述,賠款以外的政府債務在通貨膨脹中會迅速被削減。由於賠款部分直到1921年才強加給德國政府,這個賠款在戰後僅有效存在了很短的時間,而且關於賠款的數額很久都沒達成一致(在1921年初才確定了賠款數額,然後在當年春天就下降了將近50%,但仍然是個龐大的總數)。


因為賠償部分是以黃金計算的,它一直沒變直到1922年德國停止支付。在接下來的十年間賠償部分重組了若干次,最後徹底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