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15日 星期一

水晶蒼蠅拍:微博投资感悟(十九)



微博投资感悟(十九)

以下内容转自17年4月到9月的微博 





某种程度上而言我们都是趋势投资者顶级的趋势叫时代之下的次级趋势是经济周期再下层是公司经营节奏找到三者之间同向共振的结合点是真正的绝大机会时代向上但被向下的行业周期或者基本面向坏的公司耽误则是最大的遗憾捕捉绝大机会需要眼光和运气避免好时代的大遗憾需要理性和常识 


 股市的收益呈现典型的不均匀性熊市的时候别妄想着高收益率张弛有度完成战略布局才是大事情第一个周期搞好三年不开张开张吃三年第二个周期做好还是三年不开张但开张吃十年了第三个周期你会发现变为三年不开张一开张就是吃三十年五十年了相对于没理解投资奥妙的人而言拿着复利这件武器的人在竞争中确实是有点耍流氓  


鲜明的投资风格是想清楚很多事后才能形成的但也正因为风格鲜明所以在风格总会循环轮转的市场里阶段性的暗淡是必须接受的现实这里的关键是风格不应期也要不亏甚至小赚到了风格旺盛期大赚特赚前者考验对风险的理解和管理能力后者则需要流畅的攻防转换体系可以说形成风格失去很多但没有风格则失去一切  


投资圈里经常流传某某过去2年赚了几十倍或过去1年赚了多少倍的神话这种超高收益率当然令人羡慕但也同样不值得一谈做的年头稍长的就明白某个大牛股在整体投资绩效中的贡献早已没那么大投资的关键是有系统确保在中长期必胜和短中期风险较低赔率合理超高收益率的游戏大多要么小仓位要么刚刚开始投资还没过原始积累阶段要么系统隐含巨大赌博风险而不自知  


研究员与基金经理共同的要求是理性但能力倾向上还是有差别研究员的核心工作是做研究基金经理的核心工作是做决定做研究最重要的是深度和逻辑做决策最重要的是角度和分寸好的研究成果全面透彻而点中要害好的投资决定赔率出众又坚韧抗风险研究员最宝贵的是深刻和前瞻性基金经理最宝贵的是敏锐和抗压性同样优秀的基金经理和研究员却未必能互换 


悟性好的人通常上手就很容易抓住重点对问题的本质能不受旁枝干扰的长驱直入其思维进阶的速度远远快于一般经验积累的速率因为他能把所有人的经验都用来作为自己成长的养分投资这行如果你悟性好理解透那就坚定照做如果悟性一般那先交几年学费看看能否理解如果总是处于执迷难悟的层次那就没辙了说明祖师爷不赏饭 


投资的经历悟性和直觉是很难学来的经历可参考但难复制能从经历自己和别人的中挖出多少有价值的东西则取决于悟性悟性有先天的成份但也需要正确的知识土壤来发芽俗称开悟经历与悟性的沉淀会产生某种直觉它其实是在大量实践和思考后的一种下意识反应直觉不似逻辑推理的严密但快速而直接确可帮助在某些不确定的环境中感知风险机会的变化  


投资人的思维面临一种特殊的挑战就是处理矛盾的能力比如价值与价格的矛盾波动与复利的矛盾景气与壁垒的矛盾弹性与稳健的矛盾确定性与赔率的矛盾等等理解这些矛盾的关键是不能僵化某个点并不存在绝对的真理和适应一切诉求的方案诉求不同评价的周期不同能力特征的不同都可能导致不同的侧重超越这些矛盾困惑需要一点思辨的能力也需要一个开放的心态  


焦虑是投资人的老朋友一般有几种情况1急于成功但收获又与预期偏离太大2追求完美时刻想挖掘更好的机会3想赢又怕输进退维谷患得患失4被外部评分左右攀比之心难以遏制5知识总在快速迭代更新停下就被淘汰虽说没被焦虑折磨过的人不足以谈投资适当的压力也是健康的但长期或者严重的焦虑感实在是对投资和人生都有害


避免老千股这种事儿财务可以提供一些蛛丝马迹但完全靠报表那点儿数据确实不容易可综合以下手段1意图层面有大笔套现或者圈钱嫌疑的不碰2业务生僻难懂的公司尽量不碰3生僻难懂还利润奇高的更不碰4下游客户难寻却生意做得很大的不碰5基本没有同业竞争对手或创世界技术奇迹的要高度谨慎6现金流差而资本运作动作大或者频繁的要谨慎7经营数据与同业相比差异过大原因又很蹊跷的不碰  


投资这行新手容易死在差生意里老手则容易折在难生意里新手是无知者无畏被表面风光引入陷阱老手是自恃勇者无惧迷恋挑战高难度引发危险那为什么不干脆买好生意呢对前者而言太难识别对后者而言太难坚守这两者能力层面看似相差巨大但却同样缺乏敬畏之心 


 简单遵循好生意好公司好价格做投资的好处就是根本不关心什么政策变动和新闻时事什么半夜鸡叫什么监管变动什么政策利好一律不care没有应对策略更没有紧急例会把握住本质投资就是简简单单干干净净完全可以操心比卖白菜的少赚钱比的多然而在这个名利场里要做到这么简单却真的不简单  


股票的长期收益取决于公司生意的价值含量和经营质量短期收益取决于预期差当两者共振时候是大赚不赔的大机会如果预期差很高但公司生意本质和经营质量一般属于机会主义级别短期弹性高但对操作时效的敏感性较高公司质地优秀但预期差弱短期收益一般但靠拉长时间获得复利积累的确定性很高机会三考验耐心机会二考验敏锐机会一考验的则是人性  


对于成熟的投资人而言大起大落的牛熊转换虽凶险但更提供了极高的赚钱效率短熊长牛呢能让人从容挑货踏踏实实长期持有赚钱是最舒服安稳的但赚钱效率比不上第一种而甭管是快牛还是慢牛对大多数不具备专业素养又期待炒股发家的人而言都是然并卵对能力不足但预期却很高的人来说任何地方任何形态任何制度下的股市都是修罗场  


股市里要赚钱其实很容易每天都有50%的概率但要想把确定性提高些比如每笔交易都有8成以上的概率盈利那就有点难了如果再要求盈利的同时承担较低的风险难度将直线上升在此基础上如果期望这种大概率低风险盈利的可持续性能维持多年那么难度将呈指数级的增长能否理解这层层递进的关系内涵知道每个层次难在哪儿是投资是否入门的初级测试题  


赚钱这种事儿吧每个人的节奏不一定相同节奏的背后则是理念和体系的区别最佳情况是不管环境如何一直小步快跑但大A性格太豪放环境还是要重视的谨慎不代表时刻敏感淡然也不意味着迟钝麻木关键是正确处理风险和机会的关系求收益要握杀手锏但要稳健有时候需要给利刃配个刀鞘 


 越来越多的公司要做平台可看看那些成功的平台型公司哪个没有王炸级别的伟大产品做底座平台这玩意真不是有钱再抖几个新概念就能造出来的狂热追求新模式不如老老实实把产品和服务做到极致伟大的公司和伟大的投资人一样大多都是需要耐得住寂寞抵挡住快钱的诱惑专注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内慢慢熬出来的  


看了HBO的纪录片成为巴菲特就能知道为什么我们成不了巴菲特他从小对财富就有了强大的渴望并为了这个目标保持了一生的专注喜欢钱并不奇怪但他的纯粹在于对财富的追求不是基于物质欲望而是像在玩一个有趣的游戏并争取获得世界冠军他的快感和满足是来自于智力层面某种程度上他像个科学家不在乎外界的一切只专注于财富宇宙中的真正奥秘  


西班牙的投资家帕拉玛挺神奇的其管理的主基金投资范围就在小小的国内1993年到2011年间居然获得了14.47倍的回报18年复利16%同期马德里指数是3.29倍18年复利6.8%在西班牙市场上总市值1万亿美元左右美国20多万亿中国7万亿日本快5万亿韩国1.5万亿能获得这样的收益可比在中美市场获得同样收益难多了更神奇的是06年出差私人飞机撞山全机多人死亡全体受伤只有他能行动并在山区走了一小时获得救援真是个受到上帝垂青的人 


从生活质量而言能否达到中产对生活品质的影响非常大中产级别之后日常生活层面与富人虽有差距但并非天壤之别不过抗重大风险和人生自由度上中产与财富自由者差的就远了而财富自由之后钱更多是数字对于生活幸福提升的边际效益是急剧下降的几千万资产和几亿资产的在90%场景下的生活品质都可以无明显差别主要差距在豪宅私人飞机游艇等大玩具再往后财富已经无关生活只是关乎梦想和责任了  


心理学上有种观点一个人如果小时候经历了长期的苦难和鄙视这种自卑感往往会跟随一辈子即便后来成功了也总有自己不配的潜意识和不安全感其实对一个民族来说也是如此富强环境下成长的民族就像富养的孩子一样更自信乐观但过去的200年只有90后到10后这两代半的孩子能开始赶上中国的富养时代我期待他们长大的未来  


过去几十年出国的价值曲线是这样的49年以前出去能救命80年代出去刷盘子背死人几年回来也是十里八乡人中龙凤90年代出去读书毕业不管留当地还是回国都是艳羡对象00后出去需要名校资历才能有金领门票了或者超前眼界回来复制创业10年后出去的越来越富但好多事业其实还是在国内了主要为了环境教育和财务安全再过10年呢  


刚看了一个北京纽约不同阶层房价比较的文章还比较客观豪宅北京还远低于纽约说明富豪阶层未来资产增值空间不小高档住宅两地价位相当但北京是花了玛莎拉蒂的钱享受丰田的品质中低档房产价北京已经全面超越纽约由此不难看出不同阶层未来财富演变的大概率趋势当然了现在对老百姓来说房产是信仰谈钱已经俗了  


在讨论风险问题的时候经常有朋友执着的问要是你说的这些不发生怎么办它就是逆天而行怎么办其实投资思维是不去预测明天下不下雨的我们只是提前准备好伞而已投资思维是不去以身试法测试危墙到底什么时候倒的我们只是站得远远的而已退一万步说真的什么都没发生呢无妨啊世界上有这么多更安全和确定的钱可以赚干嘛非要走这一座桥呢  


目前中产们普遍8成以上的资产都在经历了20年大牛市处于价格顶部的房产上未来5年资产别说翻3倍算算要翻一倍自己的房价将是多少同比整个蓝星最发达城市是什么水位注意这可不是顶级豪宅不过是普通房子而已另一个坏消息收入端恐怕也不会像过去10年翻4-5倍的增速了树涨到天上这种事儿可以幻想下但资产进阶靠得可是严肃的算计  


下一轮周期拉开资产间隔的毫无疑问是金融投资和创业的股权变现所以现在的流动资产占比和绝对值基本定了未来10年的大局再考虑到无论是投资还是创业都是能力壁垒很高成功概率不大的这样来看下一个周期真正能再上一个身位的真的不会太多社会的物质分层不知不觉间会拉开更清晰的队列.  


有句话说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哪儿用得着拼天赋光拼努力已经把大部分人淘汰了其实投资也一样一群人天天嚷嚷制度不完善可您真以为自己亏在制度层面了整个中国您说哪儿完善可为啥有人成功有人什么机会都抓不住这些人的失败哪儿轮得着拼制度啊把自己的失败扔给制度多好显得特无辜其实90%人的失败原因中的90%都是自己作的作了还有救作了还不认老天爷能给你好脸


财富的来源可以分为收入资本和杠杆财富获取靠的是能力趋势和运气所以最大级别的创富是在正确的趋势上加足杠杆但这种模式中的所谓正确是后验的且一旦风控不足即便方向正确也会死在过程的某个颠簸上但仅仅靠收入而不会借势除非能力和运气超强否则很难逆袭学会用资本帮你赚钱既弹性巨大又没杠杆风险高只要运气不是太差时间和复利足够创造奇迹唯一问题就是能力壁垒极高  


由于市场机制下财富必然不会平均分布所以这个世界发家致富的真相总是以反直觉和反人性的面貌呈现并以此来阻挡绝大多数喜欢用直觉判断问题并顺从自己恐惧贪婪天性的人在这个游戏里相信专家高手的趋势判断不如相信常识和均值回归特别要记得一辈子仅有的几次改变命运的机会出现的时候一定是让你忐忑难安甚至要克服巨大压力的那种让你舒服兴奋并且被大多数人赞同附和的大机会基本不是鸡肋就是陷进 


10年10倍收益听起来应该非常令人满意但年复合收益率其实也就是25%左右不波动的理想情况下分配到每个月才2个点的涨幅如果考虑到增长间隔回撤的必然波动再考虑到市场风格的节奏变化出现数月甚至某1-2年的滞涨都很正常但这种正常带来两个结果第一它丝毫不影响十年十倍的最终优异表现第二绝大多数人会被磨掉耐心而被拖垮在成功的半路  


看了下今年的各地高考状元基本都是中产阶级后代了不乏高颜值又兴趣广泛样样出众的孩子这说明现在的出题越来越不唯书本内容而一旦超出了书本范围寒门子弟就输在见识和多元化思维启蒙的起跑线上了这还是统考未来再出几个高端私立可能连录取标准都是不透明的其实现在很多私立中小学已经是中年以上的分化那是时也运也命也从娃娃开始的阶级固化才是铜墙铁壁

  
沪深300在15年6月5日见顶从最高点5380截止昨日4月27日的3445近2年间的涨幅是-35.96%同期A股所有2727支股票剔除了15年5月后上市的新股涨幅为正创出新高的为290支前复权占比10.63%全部A股涨幅的中位数为-41.69%涨幅累计超过50%2年复利接近23%的94支占比3.44%涨幅累计超过20%复利近10%的176支占比6.45%  


对上述统计乐观的解读即便在牛市最高点买入只要你买的是真正持续增长且估值未透支太多的好公司2年后依然可以赚50%以上290支比例虽然小但作为个人来说只需要捕捉到其中几个就可以实现悲观的看法牛市泡沫带来的是极大概率的持续亏损和短期剧烈损失不要期望你手里的股票是那个辛运儿你选哪个呢  


截止7月19日沪深300指数已经连续5个季度阳线这是自2005年指数设立以来的第三次第一次是05年9月到07年9月第二次是14年中到15年中剩下就是这次的16年9月到现在不过3次的幅度差很多第一次涨幅整整500%以季度收盘价为准下同第二次涨幅106%而这次5个季度的涨幅只有14.6%  


经常有一种现象自己的持仓涨的好就歌颂市场终于变理性了价值投资终于在中国闪现光芒了而一旦自己股票低迷净值不佳就咒骂a股就是赌场从管理层到参与者全是混蛋讲真这种腔调真的让人烦透了这种表现反映的是对投资既狂妄又心虚如果真对自己和持仓都有强大的必胜信心自然是淡定从容的一时的涨跌又怎会让人激情万丈或气急败坏呢  


就算再喜欢一个公司也千万不要以其股市代言人自居尽管有时这样做很风光但长期来看却不明智这种将公司前景与个人声誉的自我捆绑首先容易丧失客观性其次也失去了行动的灵活性不断的自我强化更是作茧自缚也许这能带来与公司高管的亲近但我觉得投资人完全没必要靠特殊渠道获利以公开信息做功课足够正大光明的赚钱何况有时太靠近内部消息反而是种危险  


以前说过与趋势作对很难赚钱与均值回归作对很容易破产但这里面最可怕的还是后者因为错过了某个领域的大趋势固然可惜但我们幸运的处在一个机会真的是相当多的时代各个领域的大趋势你只要赶上1个都够改变命运的但均值回归要是结结实实挨一刀那多少年都不见得缓得过来如果你被强制出局了牌局再大也和你无关了 


在投资中知识常识和胆识都很重要知识能让人有效的分析通常来讲知识越扎实能力也就越强但知识再多永远还是要面对不确定性常识能让人看问题更简洁和直击核心规律无论环境怎么变都不改基础的原则而无论知识还是常识最终还是要靠行动力变为真正的投资结果所以光有而无只能空谈正所谓真正重要的不是你对还是错而是你对或错的时候仓位有多少  


在对象时机力度这三要素中错误的时机买入错误的对象是最严重的问题俗称买错了还买贵了如果再配合上错误的力度就变成了集中发生的严重错误可能致命正确的对象错误的时机会降低复合收益率但如果对象足够优秀时间能挽回结局一切都正确但力度错误不产生损失但机会成本高昂原则上来说不能正确的区分对象就很难正确的认识时机最终也就很难在操作层面转换为正确的力度  


京东方一季度营业利润同比转正净利润暴增像这种固定资产占比一半儿包括在建工程固定资产里的近85%又是设备的重资产短折旧类生意在投入阶段收入规模起不来经营成本却巨高利润和ROE注定惨烈但随着规模起来设备折旧高峰已过的时候利润增速在这个阶段的爆发力往往很吓人这种公司收入规模太重要的了而规模化又取决于前期不计成本的砸钱真是个土豪玩的产业

  
不过长期来看这种生意资产太重行业各方为了取得规模优势又不得不参与持续的扩张最后供需改善有限利益可能都给了消费者同时技术周期变化又比较快新的技术周期来临后不仅要跟上而且又面临新的规模竞赛从生意的角度是个很苦逼的行业但这种苦脏累的东西你要没有更苦逼只能花更多钱去进口  


如果AI必然重构人类生活那我希望这一天早点到来太远的未来变数太大其实没人知道最终结果如何但AI与人类必然会有一段美好的蜜月期这个期间可能困扰我们当代人的许多疑难问题都会被解决人类的生活质量从总体而言又将上升一个大台阶如果能赶上这个蜜月期那可不是小确幸而是巨大而确实的幸福至于遥远的未来现在有谁能说得准呢  


虽说经济大环境还是低迷但现在翻公司的资料特别强烈的感受是制造业向上突破的勃勃生机而在各个突破口上首要的进口替代对象就是日韩其次是美国因为美国产业与中国交叉较小日韩重合度最大而老欧洲存在感真的较弱个别工业领域和服务业上欧洲估计还能撑10年但大势而言前有美国的创新后有中国的进取和弯道超车老贵族们要再不奋发图强到下一代的时候估计要成被鄙视的对象了  


从中国的产业禀赋来讲制造业互联网和大消费应该是最突出的因为中国人口基数巨大且爱社交爱面子又兼具资本和工程师资源密集的优势但从资本市场来看互联网机会全跑美股去了A股比较扎堆的是制造业消费类有但整体不突出从生意模式的角度来看A股的核心资产生意模式相比互联网类要差不少但好在制造业理解起来相对容易产业链够长又恰逢制造业升级的大趋势机会还是足够多的  


两市现在1000亿市值的公司65家其中国资类能源金融建筑等行业的占95成以上要说未来就是靠这些家伙的一枝独秀来实现中国梦我觉得大概这梦也就没有实现的那天了不过在几百亿市值这个区间里倒是另一番景象其中相当多的具有技术含量和市场龙头地位的民营企业这个区间内的公司兼具了民营企业的活力较高的产业壁垒巨大的行业前景和扎实的行业龙头地位值得多翻翻  


汽车新能源化和电子化智能化真的不是忽悠概念真的是可能又一次改变生活方式甚至是经济政治格局中国在这场革命里大概率会成为最大赢家之一主观上政府和产业都憋足了劲要赶超客观上战略上被石油卡脖子和电动技术可以弯道超车再加上汽车年销量超过全球30%的无敌市场在这个大产业链里一定会出一大批优异标准和数个伟大标准的公司  


当然产业的大趋势与具体的投资机会是两个问题当年的航空和互联网都被证明改变了人类生活方式并产生了伟大公司但并不妨碍在此过程中让各种伴生的泡沫和投机灰飞烟灭雪道很重要滚雪球的能力更重要否则投资人收获的可能是雪崩  


日本虽然近十几年屡屡错失新兴大产业机会但在最上游的精密材料领域一直还是霸主般的存在不过事情正在起变化伴随着新兴电子和半导体需求及产能向中国的聚集国产厂商已经开始大肆侵袭日商在材料领域的垄断地位多看财报不难发现国产精密原材料在多个领域纷纷突破并迅速反超已不是新闻而成了一种态势等再过十年材料被追上如果没有开发出新的大机会日本的产业竞争力会再下一个台阶  


追上是因为1日本进步太慢了2国内电子和半导体相关产业集群壮大客观上有利于本地配套3国产材料商靠低端和仿制磨出一批生力军又靠持续研发积累达到临界点4本土供应商靠近需求服务高效又背靠大市场大资本挖团队整资源5日企定价高反应慢留下了致命的利润空间

  
现在国家综合经济实力的竞争如果没有一个强大有活力的资本市场做后盾根本没戏也许个别几个点可以倾力发展保有竞争力但无力在经济奥运会上成为广覆盖的奖牌大户从这点看未来不同地区经济的前景已经有大致的轮廓20多年前a股只是个试验田属于大不了关掉的级别但未来强大资本市场的定位将支持经济升级而经济成功又反过来给资本市场提供了更大吸引力具有这种潜质的国家全球扒拉扒拉也没几个  


虽然我战术上非常重视投资的安全边际但从战略而言我们所处的时代更重要的是保持积极和乐观现在谈守成还远远为时过早当然这与具体执行层面的严谨和稳健并不矛盾能力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认清形势什么时代该逃命或者革命什么时代可以奋斗和成就什么时代该固守待机其实是最大的大局观  


好几个投资大师都强调过做投资本质上要乐观之类的观点我是这样看如果国家不行那乐观和悲观区别不大反之都是个完只是完的过程不同而已而且真不行那也很难假装乐观但如果国家蒸蒸日上或者是处于一个历史级别的进步增长区间那悲观和乐观在后续的行为结果上的差别可就相差太多太多了以10年计就够差一个阶级的以几十年计差个家族级别也不稀奇投资之外道理也一样  


最近好像讨论文革的较多又想起以前说过的这些故事父亲直言困惑差点儿被打成右派母亲冒险通知第二天要被批斗的邻居逃走父母生在那个年代很难完全超脱于时代和历史的局限但在那一刻我觉得就是人性的真实反映也是真正的高贵在身家性命的考验面前对得起良心其实是一个非常高的壁垒  


人一般都喜欢找与自己立场和观点相同的人为伍但以我的经验来看立场相近的重要性远远没有人品相近重要哪怕一个与你具体观点和立场相差很大的人只要他属于那种智商在线品性可交的都远比那种当前属于同一立场阵营但本质上无脑品行又很low的猪队友强得多就像观察公司最重要的指标是ROE观察一个人最终的指标还是做人本身  


对于立志长远财务自由的工薪阶层而言学会克制当下的消费来增强投资资本是最基本的素质这个阶段是苦是不能像一般人一样吃好玩好活在当下但谁让你不安于当个一辈子打工的一般人呢人生左转是泯然众人岁月静好右转是不甘平庸杀出条血路越早有认清自己的觉悟越坦然自在越左右纠结拿不起放不下越痛苦迷茫  


十年前我虽然对投资还什么都不懂但有一点想起来很庆幸那就是一开始我就不太在乎短期的收益和得失因为那仨瓜俩枣既改变不了什么也不值得投入精力换句话说刷小怪从来不是目标一上来就是寻求屠龙之术奔着砍大boss去的目标不一样就会产生思维和行为上的很多不同这一路走来既是一个不错的财富进阶之旅也是一个比较刺激的人生体验  


这几年对于电视台和各类媒体的采访邀约都谢绝了除了因为自觉资质不够更重要的是我实在不是个很好的采访对象人家问你有什么痛彻心扉的亏损经历吗没有那你有走了什么大的弯路痛定思痛吗没有那你曾经历过什么特别难忘的市场跌宕吗也没有您说多尴尬...回望这10来年的投资生涯就是遵守最朴素的原则一路稳健向上而已希望未来也是如此没有巨大的戏剧性可能就是对投资人最好的祝福  


在大排档吃饭听到旁边两个年轻人谈话其中一个谈到大学期间很早出去弹琴赚钱又很不容易追到梦想的女生很开心的岁月之后家里老人重病不得不回家陪伴女友后来也离开了他现在重新开始合伙做生意压力很大但为了梦想还在坚持默默听着挺感动的人大多都有过艰难的岁月但莫欺少年穷年轻和上进心就是本钱未来的可能性往往远超自己的想象 


最近被中年危机刷屏那怎么才能有个危机度较低的中年我自己个觉得1有个不凑合的婚姻情趣一致相见不烦2有个不太瘪的钱包让品质生活和偶尔装个逼不费劲3有个跟利益没关系的爱好能暂时让你玩物丧志真正松口气4有个不费神的社会关系能谈心唠嗑不用互相算计和刻意维护5有点自知之明和自嘲精神看后浪把自己拍在沙滩上还能笑着说当年我拍的比你帅 


市场的节奏太快所以等待很难波动的煎熬太剧烈所以忍耐很难热点的诱惑太多所以专注很难学习和复利都需要太久所以行动很难噪音和传言太密集所以理性很难欲望和胜负心挥之不去所以平静很难这一切是注定永远面对的问题所以投资很难


作者水晶苍蝇拍


Space X:特斯拉Elon Musk與他的太空夢



Space X:特斯拉馬斯克與他的太空夢








摘錄自
作者:陳達美股投資   |   2017 / 07 / 27
文章來源:雪球   |   圖片來源:股感知識庫

雖然連環系列創業者馬斯克(Elon Musk)創過的公司連起來能繞地球兩圈,但他的親兒子是誰我們一目瞭然。從馬斯克的三大兒子來看,特斯拉屬於半路接手,類似於過繼;SolarCity 是兄弟的兒子,類似於教子;只有 SpaceX 那真的是親生的,是自己當年一個億種子的直接結果。


但是對於這個神秘的親兒子我們其實知之甚少,而本文的主旨就是要帶您去探個究竟。

火星綠洲

在所有的故事之前,我覺得有必要先來說一下馬斯克的火星綠洲(Mars Oasis)計劃,因為我認為所有地球人都應該知道一下。


孔子曾說,三十而立。對於大多數人而言,這是指三十而安身立命;但對馬斯克而言,是指三十而立地成佛修成大仙:彼時他已經成功創立並以 2,200 萬美金賣掉 Zip2、創立 X.com 並由此打造了 Paypal,也就是支付寶的祖宗。最後 Paypal 賣給了 Ebay,馬斯克入囊 1.65 億。僅僅而立之年就已經身家數億美金,人生還有什麼意思。


群眾們紛紛表示:你這麼厲害,你怎麼不上天呢?


說對了,馬斯克就是要上天的。馬斯克乃是當世大哲,幾個臭錢不過是個甬道,當然不會是人生目的。於是我們回到他三十而立的 2001 年,這也許會被標記為人類火星移民大計的元年。馬斯克在 2001 年對外公佈了火星綠洲計劃,暢享了一個尚處於概念之襁褓中的太空探索和殖民火星的靈感。


在一次史丹佛大學的演講裡,馬斯克講起他為什麼有這個衝動的想法:人類早在 1960 年代就已經登月,但在登月之後再無就近天體可登,結果其他種種科技都在突飛猛進,太空探索卻裹足不前。這怎麼行呢?政府是不是錢不夠,錢不夠我大可以自己出。


馬斯克是真的很著急,他說我想開著荒原路華 (Landrover) 在火星表面播撒種子,想看到它們在火星的輻射中茁壯成長,我想吃到火星產的馬鈴薯,想在火星終老死去。這一切我早就已經告訴你們了,我叫馬斯克,火星的英文叫馬斯(Mars),你看,我是命中注定有火星的男人。


很多人說馬斯克是夢想家,但是我認為他是敢想家,因為他不做夢,他做事。靈感來了他就要真幹,於是他看了看上天的價目表,當時全美最便宜的火箭就是波音 (當時還沒有 ULA 聯合發射聯盟) 的 Delta 2 了,5,000 萬美元一發,略貴啊;於是馬斯克與他的朋友三飛莫斯科,找毛熊國(俄羅斯)買翻新的去核 (核武器的核) 洲際導彈。此彈也能完成火箭發射的任務,當時毛熊國要價 700 萬美元一發。


到了俄羅斯的地盤,找到了俄羅斯航空項目的負責人,大家一邊痛飲伏特加一邊談,喝到馬斯克爛醉如泥。在第三次莫斯科之行馬斯克很有誠意地帶上了現金,打算先買個三發,但是俄羅斯很無恥地提價到了每發 800 萬。


馬斯克心想第一次碰到做生意在討價還價之時賣方還主動漲價的,於是感覺受到了侮辱。在回程的飛機上馬斯克對朋友說,我覺得我們可以自己造火箭。這樣就有了火星之子 SpaceX 。


我們來看一下馬斯克殖民火星的詳細企圖,但首先我們要有一點去火星的常識。火星是除金星之外離地球最近的行星,大約每隔 26 個月,就會發生一次所謂的火星沖日,此時地火之間的距離會達到極近值,最近的可以小於 6,000 萬公里。


大家都知道所謂天體都是相對運動的,你從地球來一發到火星,地球是一個移動的發射台,火星是一個移動的靶子,所以能不能精準打到全靠工程師在數學題上的發揮。而這每隔 26 個月的週期循環也成為了去火星的時間窗口;每 26 個月會出現一次最經濟實惠的機會。


這 26 個月的時間窗口意義深遠,也就是說如果這次不行,一回首就已是兩年身。所以馬斯克 “將人類變為跨星球物種” 的計劃也必須因之而制定 (當然我不知道這次火箭爆炸會不會影響一下馬斯克的整個 master plan) 。


馬斯克是這麼計劃的:
第一次時間窗口是 2018 年。如果一切圓滿,最早在 2018 年與 NASA 合作將無人太空船紅龍 (Red Dragon) 發往火星。這次試飛主要有兩個目的:
  • 就是試飛
  • 將實驗設備與火星車帶到火星,進而在火星上開展一系列實驗與探索。此後這樣的飛行每 26 個月會發一波,像班機一樣源源不斷地將 “貨物” 運往火星,因此馬斯克稱這一些航班為 “貨物班次”  (cargo route) 。
第二窗是 2020 年。如果一切圓滿,那麼第二窗應該有很多組織或個人有興趣將更多的 “地球貨” 送往火星了。馬斯克計劃能放兩發重型獵鷹火箭  (Falcon Heavy) ,由兩艘紅龍太空船實現送貨。


第三窗是 2022 年或者是 2024 年。如果一切圓滿,這是馬斯克在最樂觀估計下最早能夠送哥倫布們去火星的時間。不同於貨物班次,送人的班次要使用一種巨型太空船,名叫 “火星殖民運輸船”  (Mars Colonial Transporter,MCT) ,一艘船可以坐一百人。


當然第一次去不會帶上百來人畢竟風險太大,據馬斯克的估計,第一次會先招募十個壯士送過去 (目前還沒想好怎麼讓他們回來,所以這是嚴格字面意義上的一去不復還的壯士) 。


第 X 窗,2026 年以及更遠。如果一切圓滿,此刻十壯士已經在火星上耕耘勞作繁衍生息多時,他們想必是很寂寞的,怎麼辦?送更多的壯士去陪他們。送多少?100 萬。此時 MCT 將像公車一樣定時地送地球人去追尋先輩探險家們的夢想。


當然有人很自然地會問,去火星要花多少錢?馬斯克對此的回答是 50 萬美元。大家可能會驚奇於怎麼這麼便宜。馬斯克說,應該儘可能地讓更多人擁有移民火星的可能,50 萬是一個發達國家的公民在其不惑之年的中後期有可能存到的數字。有趣的是 50 萬也是 EB-5 投資移民美國的價碼,我認為此處不是巧合而有深深的惡意:如果美國都滿足不了你,你還可以去火星。

親兒子 SpaceX 

所以說 SpaceX 是火星殖民之子,沒有馬斯克的馬斯夢就沒有 SpaceX 。時間回到 2002 年馬斯克被俄羅斯侮辱的那趟旅行,馬斯克對朋友說我覺得我們可以自己造火箭。一般語境下這種話就是一句橫話,畢竟俄羅斯欺人太甚;但是馬斯克說這句話的時候眼神是幽幽的如靈魂附體,他剛剛算完了一張 spreadsheet。他發現造一發火箭在原料上的成本僅僅是市價的百分之三。


於是他就出了一億美元種子資金創立了 SpaceX  — 全名太空探索科技公司(Space Exploration Technologies)— 來研製去火星的火箭以及太空船。馬大神親自擔任 CEO 和首席設計師。


早期的 SpaceX 招人全靠馬斯克的個人感染力,大神親自打電話勾引,招了一大波航天界的優質學生和工程師。當然也正好趕上了好時候,當時業內大佬 TRW 正在沉淪,馬斯克趁火打劫挖了不少人才過來,比如 SpaceX 的奠基工程師 Tom Mueller ,就是 TRW 的 TR-106 引擎的主工程師。


財力人力到位, SpaceX 就開始自己造火箭,為了做到成本最小化, SpaceX  的原則是能自己造就絶不出去買。不只是火箭的引擎、箭體和太空艙,就連主板、電路、振動感測器、飛行計算機和太陽能電池板這些東東也都是自己來造,這確實省了老多錢了。舉個例子,當時有一個無線電裝置,市價 5 至 10 萬美元, SpaceX 自己造,5000 塊。


當然在此過程中還有國家航空航天局 NASA 這個乾爹的鼎力扶持,各種給錢給人給技術,這個之後會講。


然後就造出了獵鷹 1  (Falcon 1) 。2006 年 3 月獵鷹 1 第一次發射,失敗。2007 年 3 月第二次發射,又失敗。2008 年第 3 次發射,還是失敗。三連敗,幸災樂禍的吃瓜群眾發現獵鷹 1 其實是雛雞 1 。這三次發射失敗也幾乎耗盡了 SpaceX 的資金 (當然很大一部分花在了同期研製獵鷹 9 上) ,但是馬斯克就是命硬,第四次就成了。


當然大家別誤會,第四次射成了並不等於馬斯克從此走上人生巔峰;相反在之後的一段時間馬斯克徹底地跌入了人生的谷底。除去個人問題諸如天天頭條的離婚案,馬斯克正面臨流動性上的劫難:當時 SpaceX  現金流幾乎乾涸工資已經快發不出,另一方面特斯拉的第一輛車 Roadster 十分難產屢次延期,搞了五年還沒賣出半輛車,急需新一輪融資。再另外,當時還有一個背景上的小問題:金融危機。


彼時慘到馬斯克睡著了都會哭 (他自己的原話) ,他甚至認為末日不遠。但不管怎麼樣馬大神就是天生有光環,命硬不用靠政府,他以巨大的人格感染力讓所有能夠幫忙的親戚朋友榨乾了所有能夠榨乾的救命錢 (他的堂弟 Kimbal Musk 在金融危機底部割肉股票前來資助馬斯克) 。無論是特斯拉還是 SpaceX  — 靠著馬斯克大神級別的資本運作 — 就這麼撐過來了。


再之後就是一次又一次的成功與厲害。


必須要可回收可復用!
以下是 SpaceX 的豐績。
  • 全世界第一發進入衛星軌道的私人出資的液體燃料火箭 (獵鷹 1 於 2008 年 9 月) 。
  • 全世界第一個成功發射並回收太空船的私人公司。 (獵鷹 9+龍飛船 於 2010 年 12 月) 。
  • 全世界第一個將太空船送入國際空間站的私人公司。 (龍飛船於 2012 年 5 月) 。
  • 全世界第一個將衛星放入地球同步軌道的私人公司。 (SES-8 於 2013 年 12 月) 。
  • 全世界第一個通過陸地平台成功回收第一節火箭的私人公司。 (獵鷹 9 於 2015 年 12 月) 。
  • 全世界第一個通過海上平台成功回收第一節火箭的私人公司。 (獵鷹 9 於 2016 年 4 月) 。
  • 全世界第一個在地球同步轉移軌道 (GTO) 任務中成功回收火箭的私人公司。 (獵鷹 9 於 2016 年 5 月) 。
大家可以看到兩個字重複率特別高:回收。為什麼 SpaceX 如此執著於回收火箭呢? 這還是要回到 SpaceX 背負的殖民火星的人類使命。要實現吃瓜群眾舉家帶口移民火星,交通費將是個不得不解決的問題。


火箭一般分兩種:常見的 expendable (一次性) 和不常見的 reusable (可重複使用)。通常來說,火箭都是大帥比一般地發上去,然後碎成渣地掉下來,很難全屍而回。美國曾經做過著名的航天飛機 (Space Shuttle) 試驗,希望能開發可重複使用的太空器,但經歷了挑戰者號與哥倫比亞號的悲劇,此項目最終因為太燒錢而在 2011 年擱淺。


後來人們發現,航天飛機失敗並不是因為技術不夠,只是因為航天飛機想要完成的任務太多導致飛一次實在太燒;光是想讓衛星上天,最省錢的仍然還是一次性地老老實實一發一發打上去,上去的火箭我們就不要了。


馬斯克說,那不行,火箭我們得要,不然怎麼送幾百萬人去火星。引用馬斯克自己常用的一個比喻:這就好比你每坐一次飛機都要廢掉一架 747 一樣,這個關鍵問題不解決去火星的人口就成不了規模。


根據馬斯克自己的說法,發射一次獵鷹 9 要花 6,000 萬,裡面燃料成本 20 萬,所以他認為只要能夠把火箭回收回來,壓縮成本的空間大大的有 (很多人僅憑馬斯克說這句話而認為只要能夠高效回收火箭發射成本能接近於燃料成本,這顯然不對。目前的技術來看回收一枚二手火箭的成本直追再重新造一枚) 。

SpaceX 到底能不能賺錢?

那如何壓縮火箭發射的成本?簡單,馬大帥想到的招並不是什麼武林秘籍,其實就是商學院裡教的垂直整合 (vertical integration) ,而社會大學一般稱其為一條龍:上下游都自己來做,能自己造就絶不出去買。


總體而言,在獵鷹和龍身上,80% 的零件都是內部自給的。除了價格因素以外,垂直整合還提供了高效率,因為供應商一般會要求一個較寬鬆的供貨週期,而馬斯克是個有巨大人格感染力的控制狂,他可以逼自己的手下在幾個月內造出外部供應商需要一兩年才能提供的零件。


不知道是不是缺乏有效市場競爭,火箭業的供應商的效率往往驚人的低。 SpaceX 的工程師一開始也沒打算什麼都自己來動手,又不是機器人;他們一開始也找供應商詢價,但往往一個電話過去以後對方就是幾個月巨大的沉默期,然後幾個月後對方回電說嗯這個我們可以提供,你們要談談嗎 (估計這幫供應商大爺剛剛論證完可行性方案) 。然後 SpaceX 的工程師幽幽地說,噢沒事我們已經自己造出來了。


這就是馬斯克追求的效率。


那 SpaceX 的效率能讓成本降低到什麼程度呢?先來看一下 SpaceX 火箭的報價,這個是公開的市場訊息 (見下圖) 。這裡順便提一下 SpaceX 在火星業務之前簡潔的商業模式,基本上能將其比作一家快遞公司:我幫你送快遞 (人造衛星、太空船之類) ,我收你快遞費 (火箭發射的費用) 。


其實就算火星移民後 (如果 SpaceX 能撐到那個時候) 的商業模式估計也不會太燒腦,可以將其比作一家航空公司,無非是大家網上訂票飛去火星。而在商業戰略格局上,我們又可以把他比作發明流水線批量生產 Model T 時期的福特公司,因為兩者都在用極大的價格成本優勢試圖刺穿 (或者說製造) 一個當時還並不具太大規模的市場。


157104d6cb339f3fd4c2ede8
SpaceX 火箭發射報價  (來源: SpaceX .com)


所以我們知道如同二十世紀初期的福特 (FORD) ,SpaceX 的核心護城河是兩個字,價格。獵鷹 9 發射一次的報價為 6,200 萬美元,重型獵鷹為 9,000 萬 (初步市場指導價,都是可以講價的) 。


作為比較,SpaceX 最大的競爭對手之一聯合發射聯盟 (United Launch Aliance,  ULA ,由波音和洛克希德馬丁合資成立) 的價格,美國空軍曾經向 ULA 批發購買的 36 發火箭 (洛馬的 Atlas 5 和波音的 Delta 4) 的合約總價為 110 億,平均價格 3 億一發。空軍也不是冤大頭,納稅人都邊吃瓜邊看著呢,於是他們給了 SpaceX 一個 8,300 萬美元的試水合約,從此打破 ULA 在美國空軍業務上的十年壟斷。


ULA 嚇得花容失色,立馬以大減價回應。據 ULA 的官網訊息顯示,Atlas 和 Delta 目前的平均發射價格是一發 2.25 億;使用 Atlas 5 的低階發射任務的價格為一發 1.64 億,最低階服務的批發價 (在原有合約上每增加一發的價格) 低於 1 億美元。


但即使如此還是相差 SpaceX 老遠,對於給 SpaceX 的合約,空軍人士說會比之前的發射便宜 40% (當然 ULA 無與倫比的發射記錄是目前的 SpaceX 比不了的,畢竟它已經十年了) 。


有意思的是 ULA 的官網無限強調,你不能只看價格還要看質量和表現啊,我們是消費者信得過產品,你看你做一顆衛星超級貴的怎能冒險。


這個作法與當年美國車面對衝擊美國市場的低價日本車的論調驚人一致,日本車便宜用的鋼不好你的命很貴的怎能冒險。估計 SpaceX 火箭爆炸之時最彈冠相慶的大概就是 ULA 的這幫大爺。


但千萬不要以為 SpaceX 在低價戰略上的追求到此就完結了。之前說到馬斯克在可復用問題上有 OSD 強迫症,SpaceX 主席 Gwynne Shotwell 說如果可復用能夠充分實現 (當然以目前的技術來看困難重重) ,可以在第一級火箭 (first-stage rocket,火箭發射分多級,獵鷹 9 是二級火箭,技術上不細究了) 上省下 30% 成本。


根據 SpaceX 的資料第一級火箭的成本大概占所有直接成本 75%,這樣的話整體成本就能下降 23%。我們不知道目前 SpaceX 的毛利率是多少。 SpaceX 的官網已經大方承認其公司已經盈利,有些人不信,反正非上市公司也不公佈財務數據。


比較壞的假設現在 SpaceX 是用生命在發射完全只賺吆喝不賺錢,那麼就是假設 6,200 萬的發射價格就是成本,23% 的成本下降就會帶來 23% 的毛利;如果按照投行 Jefferies 的估計現在 SpaceX 就已經 40% 的毛利率了,那麼成本就可以從 60% 下降到 46%,如果把 23% 的成本下降全部去優惠消費者,那就可以把價格降低到 5,000 萬的更低一點。這價格至少是 ULA 的二分之一,也是 ULA 平均發射價格的四分之一。


所以如果你問我 SpaceX 目前有沒有在賺錢,我會說我不知道,畢竟是沒有披露的數據佐證。但是你如果問我 SpaceX 會不會賺錢,我會給你一個肯定的答案,只要 SpaceX 資金鏈不斷不慘遭什麼滅頂之災,就算現在沒有獲利,其獲利也只是時間問題。在成本上追求上如此的強迫症,加之競爭對手如此不堪的高昂價格, SpaceX 很有競爭優勢。

產業與競爭

如果用波特五力模型粗暴地評估一下這個產業,你會發現發射火箭這個產業真的是個夢幻般的好產業:
  • 產業門檻高,一般人根本進不來;
  • 產業競爭程度低,就這麼幾個寡頭在玩;
  • 上游供應商議價能力極低,對於 SpaceX 這樣自食其力的,基本就滅掉了上游;
  • 終端客戶議價能力極低,沒辦法啊選擇十分有限;
  • 基本上沒有可替代產品與服務,想想還要什麼辦法能把一顆人造衛星弄上天呢?
由於產業門檻實在高到沒頂,也由於此產業具有內在的巨大風險,早期的火箭發射市場基本上就是只有主權國家在玩,美國、蘇聯、歐盟、還有中國。後來冷戰結束了大量的政府項目落馬,商業公司就逐漸進入了這個領域,最主要的就是之前提到的聯射盟 ULA ,基本能做到在美國的產業壟斷 (屢被國會批評) 。


幾十年了這個產業穩坐不動如同一口大鐘,主要的財主就是各國政府,以至於其實沒有什麼真正的激勵去刺激技術革命,求穩的風氣導致比如 ULA 基本就接國防單而不喜歡商業發射;而大家都知道只有自由而活潑的私人部門 (private sector,傳說裡的民營經濟) 才是技術創新的中堅力量,所以當 SpaceX 橫空出世對大家說不好意思雖然技術沒革命,但其實這三四十年的技術已經發展到了一家完全私人出資的公司也能夠來射一發的地步時,大家都驚呆了。


顛覆者(game changer)SpaceX 出現, 整個遊戲規則正在被改變,而發射業的春天可能就來了。


從 2000 年到 2015 年,一共有 133 億美元來自 “民營經濟” 的資本投入了這個產業,其中風投占了 29 億。光 2015 年一年風投就投資了 18 億,比過去 15 年的總和都多。目前除了 SpaceX 和 ULA 以外,在這個產業裡還有這麼幾個的民間資本玩家:Arianespace (世界上第一家提供商用火箭發射服務的公司) 算一個,Orbital ATK,還有一個很高光的 Blue Origin (亞馬遜創始人 Jeff Bezos 成立,尚在試驗階段,旗下的 New Shepard 火箭也實現了回收) 。


之前也說到比起競爭對手來, SpaceX 的護城河就是價格,以至於把產業大佬們攪得都有點亂了陣腳。 SpaceX  的獵鷹 9 目前送貨價差不多為一公斤 5,500 美元,重型獵鷹一公斤 2,200 美元,這在火箭發射界目前已經是絶對意義上的第一白菜價。


在火箭發射這個產業裡價格就是第一生產力,為什麼呢,因為大家想想客戶追求的是什麼。只要你有還算有用的發射記錄,客戶對低價那一定是趨之若鶩,只要你能把我的衛星發上去,我管你是用火箭還是用熱氣球還是用天燈,我只求一個結果。
至於發射風險也不是不能承受,反正都要找保險公司,無非就是如果發射方不可靠,保費可能貴一些,但就算保費貴一截都比找其他公司射要划算許多;所以 SpaceX 你值得擁有。當然比較鬱悶的就是長征火箭,本來也是靠白菜價搶生意搶得正厲害得不得了,不料半路殺出一個程咬金。


157104e019c3fb3fea6da44b世界主流火箭示意圖 (來源:Universe Today) 

資本結構與客戶資源

SpaceX 是加州風投們的代表作。之前提到截止 2006 年馬斯克自己投了 1 個億,然後他慫恿其朋友團投了 1 個億,包括 A 輪 Founders Fund 2000 萬 (2008 年) ,B 輪Draper Fisher Jurvetson 與 Founders Fund 3,000 萬 (2009 年) ,C 輪 DFJ 與 Founders Fund 5,000 萬  (2010 年) 。然後 2012 年 DFJ 繼續領投 3,000 萬,這就不說了 ,DFJ 作為馬斯克的死忠粉, SpaceX 、特斯拉、SolarCity 都有他。


當然最大的一筆是 2015 年 Google 和富達領投的 E 輪 10 億,換了 SpaceX 不到 10% 的股份。也就是說當時 SpaceX  估值已然上了 100 億,隨隨便便就成了超級獨角獸。
157104ece603a03fc78ab146
SpaceX 股東們  (來源:Pitchbook) 


有人會問  SpaceX  為什麼短短幾年能夠如此神蹟式的崛起,難道馬斯克真的就是有不死光環?當然不是,想想看就知道呼風喚雨的背後必然是有高人相助。


很多人把 NASA 比作 SpaceX 的乾爹是很有道理的,沒有 NASA,SpaceX 就會陷入沒人沒錢沒技術的死地。可以說 SpaceX 坐享其成了大量用美國納稅人的血汗錢得出來的技術成果,而 NASA 的用意無非是要扶持一點競爭,不然天天看 ULA 在那裡漫天要價 NASA 也是很頭疼的。


所以從客戶資源而言 NASA 沒的說,絶對是 SpaceX 的第一大,次數最多,金額最大。目前 SpaceX 手裡拿著 NASA 價值 16 億美元送貨去國際空間站的大合約,還有 4.4 億美元將來用飛行船送人的大合約。(當然你 SpaceX 也要爭氣些動不動就爆炸可不行,死個太空人的話 NASA 要上吊了)


另外之前也提到美國空軍先試水地給了個 8,000 萬的合約,相信之後也會更深入合作,畢竟價格實在便宜啊;說到底美國的官僚小氣來那真叫玩命,不然納稅人天天擠兌你。


目前 SpaceX 有 70 發將要進行的發射在 manifest 裡面,總價超過 100 億美元。一句話,不愁沒得射就怕射不及,SpaceX 如同特斯拉一樣,跳票延期那是有家族傳統的。

IPO 的可能性與結語

行文至此我想不懷好意地問您一個問題:如果 SpaceX  IPO 了,您會買嗎?


之所以說不懷好意是因為,目前就算你想買馬斯克也不會賣,這其實是個玩笑。明面上馬斯克說搞火箭是幾十年的事業,而花街(華爾街)只關心三個月的財報,這思維上的衝突實在太大會害死  SpaceX 。而事實上 SpaceX 現在也不缺錢,火星又是馬斯克人生的終極目標,他不可能隨隨便便讓我們這些凡夫俗子染指的。


但 IPO 不是不可能。在馬斯克的傳記鋼鐵人馬斯克:從特斯拉到太空探索,大夢想家如何創造驚奇的未來 (Elon Musk:Tesla, SpaceX, and the Quest for a Fantastic Future) 中馬斯克親承,IPO 的計劃肯定是有的,但是會在火星殖民運輸船常規地穿梭在地球與火星之間後。


到時候 SpaceX 就是一個航空公司了,那自然就可以 IPO 讓公眾來參與一把。我不確定我自己能不能有命耗到那天,但如果你現在實在心癢想涉足航天事業,畢竟還有 SpaceX 的競爭對手們可以考慮。說不定,就如同當年投資航海、投資鐵路,投資航空一樣,最後就得出了個大時代。


雪球》授權轉載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