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雪球发布于2018-12-04 12:00
玉米、白银和黑金,墨西哥的500年
封面配图|《 小男孩》
文|风马牛 ( 微信公众号: 冯仑风马牛)
499 年前, 西班牙人埃尔南· 科尔特斯率领的探险队来到墨西哥, 受到土著阿兹特克人的热烈欢迎。 阿兹特克人天真地以为, 故老相传的「 将从东方划水而来的神」 来了。
科尔特斯被恭迎进阿兹特克人的首都特诺奇提特兰之后, 大航海时代无数次情节雷同的「 殖民者与被殖民者的故事」 在这里上演: 被当做贵宾的「 旧大陆」 探险家们带着天花、 传染病和战争, 从「 新大陆」 掠夺走黄金、 宝石、 财富, 然后征服「 新大陆」 的土著国家, 摧毁其文明与信仰, 再按照自己的意图重建城市。 1521 年, 殖民者征服了这片土地之后, 他们拆掉特诺奇提特兰的神庙, 在原址上立起基督教堂。
特诺奇提特兰是一座建造在人工岛上的都城。 传说中, 阿兹特克人根据神的指示, 来到特斯科科湖, 在湖中央的岛屿上, 他们看到一只叼著蛇的老鹰停歇在仙人掌上, 这个意象意味着他们应该在那里建造城市。 1325 年, 特诺奇提特兰城被建立起来, 随后成为阿兹特克人的首都。 几个世纪以后, 墨西哥人推翻西班牙殖民统治, 获得独立, 人们依旧不忘那个遥远的传说, 墨西哥人把落在仙人掌上的食蛇鹰形象放进了国旗与国徽里面, 成为国家的象征。
从西班牙人摧毁、 重建特诺奇提特兰开始, 特斯科科湖逐渐干涸。 人口不断涌入, 城市迅速扩张。 在将近 500 年的开发中, 特诺奇提特兰的往日痕迹几无所存, 取而代之的是今日人口超过 2000 万的墨西哥城。 现在的墨西哥城城东, 密集的都会区旁有一大片盐碱沼泽, 那便是特斯科科湖的遗迹。
特诺奇提特兰城复原图
玉米
殖民者到来之前, 阿兹特克人在墨西哥城及其周边区域建立了一个农业为基础的帝国。 干旱少雨, 山地横行的气候, 让他们无法像亚欧大陆的居民一样种植水稻或者小麦。 与此同时, 虽然他们是熟练的金属技工, 但从来都没有见过铁。 也因为一直都没有适合用来拖拉的动物, 让他们缺乏诱因去发明可供使用的轮子。 他们只能用十分原始的技术种植玉米等作物。 无耕畜、 无犁杖, 使用一种装有刀石片的长柄「 掘土棒」 。 即使依靠如此落后的耕种技术, 耐旱、 高产, 还可以风干储存的玉米依旧养活了足够多的人口。
玉米在当时的南美是如此的重要。 阿兹特克人崛起之前, 玛雅人的圆形太阳历有 9 个节气是依照太阳的位置和玉米的种植所划分的。 一年到头绕着玉米打转, 玛雅人的神话中, 连人的身体都是造物主用玉米做的。 继承了玛雅文化的精髓的阿兹特克人为了让玉米丰收, 常常以活人献祭。
这就是殖民者到来之前的模样。 有一套自行其是的政治、 社会、 经济的发展逻辑, 有其独具特色的文明与文化形态, 但在已经开始现代化, 拥有坚船利炮的殖民者面前, 是那么的不堪一击。
阿兹特克人的太阳金字塔和月亮金字塔
白银
西班牙人征服阿兹特克后, 深信帝国藏有巨额黄金。 对特诺奇提特兰的搜寻结果颇为令人失望, 他们便将足迹扩展到墨西哥各处, 结果发现这里的银矿像仙人掌一样密集。 在当时的欧洲, 白银不如黄金受欢迎, 但在当时的中国, 白银是比黄金更为普遍的硬通货。 于是殖民者们发现了新的商机: 在建造墨西哥城之后, 西班牙大规模开采白银, 来到中国换取丝绸、 茶叶、 瓷器, 再运到欧洲倒手。 运回欧洲的中国瓷器和丝绸, 比黄金昂贵多了!
在这个过程中, 西班牙人精明地发现, 中国和欧洲金银比价差距甚大。 正如亚当· 斯密在《 国富论》 中总结的「 以钱换钱」 之法: 「 当欧亚初通贸易时, 亚洲各国尤其是中国与印度的金银比价, 比欧洲高得多, …… 在中国及其他大部分印度市场上, 纯银与纯金的比价通常为十兑一, 至多不过十二兑一, 而在欧洲则为十四或十五兑一。 」
西班牙人从墨西哥银矿开始, 成功利用「 套汇交易」 把大笔黄金运回欧洲。 与此同时, 玉米、 土豆等高产作物随着白银一起进入中国, 耕种面积迅速扩大, 中国人口也迅速膨胀。 随之而来是中国对白银需求的进一步扩大, 利差又让墨西哥白银生产空前繁荣。
然而, 西班牙手中光芒四射的「 银丝交易」 并未带给土著多少好处, 被灭国的阿兹特克人只能接受西班牙人的雇佣去挖矿, 或者聚集在银矿附近充当手艺人。 据统计, 仅仅在第一个白银生产高峰, 墨西哥就生产了 8115 吨白银, 出口 87%, 留在当地的仅为 13%。 即使塔斯科凭借白银精加工成为世界白银之都, 墨西哥人也再没有获得阿兹特克时代的荣光。
白银之城塔斯科
黑金
经过西班牙人将近 300 年的殖民, 阿兹特克人逐渐成了少数, 整个国家的人口, 印欧混血人占据了 80% 以上, 即使墨西哥现有 360 种印第安语言, 官方语言却还是西班牙语。 1810 年开始, 墨西哥人打响了独立战争。 11 年之后, 起义军进入墨西哥市。 之后的几十年里, 墨西哥又先后经历了美墨战争和法国的入侵。 直到 1876 年, 波菲里奥· 迪亚斯发动政变, 登上了墨西哥总统宝座, 开启了长达 35 年的独裁统治。
不得不说, 迪亚斯治下的墨西哥迎来难得的和平发展期。 他鼓励教育、 强调科学重要性。 在迪亚斯的主导下, 墨西哥成为一个出口导向国家, 并且大量吸收外资, 允许外国公司直接进入墨西哥。 此外, 迪亚斯还坚持基础设施建设, 特别是修建铁路网络。 墨西哥多山地高原, 自行建设格外困难, 他请来美国人帮忙。 很快, 铁路铺满了整个墨西哥预设的交通干道, 美国人也在走遍墨西哥的过程中发现了很多黑色的粘稠液体。 这些已经用上煤油的技工知道, 这是油苗, 在它的底下埋藏着石油。
可惜的是, 墨西哥石油发现得太早。 在迪亚斯的出口导向、 开放外资战略下, 诸如英荷壳牌石油公司、 美国标准石油公司迅速进入墨西哥, 以「 租让土地」 的方式廉价获得了大片石油储藏地。 这些公司也并未在墨西哥当地建设炼油厂, 相比再投入成本, 直接将原油运回美国合算得多。
墨西哥城一角
另一方面, 此时所开采的石油大部分都属于轻质石油, 开采难度低, 日产量极高, 然而用途却十分单一, 主要用于提取煤油, 剩余部分大多浪费了。 墨西哥深受「 石油租让权」 祸害, 大石油公司源源不断地将石油抽回美国, 再将炼制成的煤油卖回墨西哥。 本来这时石油售价就很低, 全靠数量获利, 墨西哥人基本没享受到石油带来的利益和科技进步。
迪亚斯之后, 墨西哥经历过内战, 也在 1938 年将境内所有的石油公司收归国有, 重组为墨西哥国家石油公司。 然而长期积弱, 墨西哥根本无法也不愿投入大量资金进行石油工业研究, 境内的炼油厂只能生产最初级的产品, 相比起来, 美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石油心脏。 只要原油能够源源不断地送到美国, 墨西哥就能一直有收入。 收回「 石油租让权」 的墨西哥继续充当美国的石油提供者。
就这样, 墨西哥绑着黑金, 在 1960 年代进入高速发展期, 史称「 墨西哥奇迹」 。 但也正如石油产量一样, 井喷势不可挡, 枯竭说来就来。 墨西哥石油经过长期开采, 离地表近、 易加工的轻质石油渐渐减少, 同期在遥远的中东地区, 却发现了大量的优质石油, 美国进入高速发展期, 所需石油数量与日俱增, 墨西哥石油很快就在中东石油和委内瑞拉石油的对比下黯然失色。 就算邻居是石油心脏, 这心脏也是别人的。 墨西哥和原油绑定太久, 已经失去了自己的造血能力。
夕阳下的油井
不仅如此, 墨西哥国家石油公司长期垄断国内石油资源, 在石油输出国组织( OPEC) 利用供需关系抢夺定价权的同时, 墨西哥却只是继续向美国输送原油, 毕竟从墨西哥出口的东西, 包括石油, 80% 都需要美国人买单。 因此进入 1980 年代, 墨西哥石油逐渐向重质石油过渡, 自己却没有炼制加工的能力, 美国又有了更好的「 血库」 。 「 自加工不如卖原油, 加工越多亏得越多, 卖得越多利润越少。 」 潜伏多年的怪圈终于扼住了墨西哥的喉咙, 国家经济一下子陷入断崖式下跌, 「 奇迹」 演变为「 悲剧」 。
这个悲剧对中下层民众而言, 尤为深重。 他们的财富不足以抵抗整个国家下行的压力, 混乱就与贫穷相伴而生。 就这样, 坐拥丰富石油资源却不能普惠民众, 贫富差距日益扩大、 毒品泛滥、 有组织犯罪、 腐败等问题接踵而至。
转眼间, 距离殖民者登陆即将 500 周年的当口, 墨西哥人又迎来了他们的新掌门人。 12 月 1 日, 墨西哥新总统安洛佩斯宣誓就职, 3 次参加竞选, 终于在 65 岁成功上岗。 面对一系列积累了数十甚至数百年的问题, 以反腐形象登台的洛佩斯能否带领这个国家摆脱各种顽疾, 犹未可知。 但起码, 他已经开始兑现承诺。 因为嫌弃奢华, 他要把前任总统的专机卖了。
图片来自网络
本篇作者|毛洪涛 主编|王滔
编审|陈润江 顾问|王淑琪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