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2月3日 星期三

為什麼投資有時要追求“平庸的機會”?

 本文收藏來自2020/9/6 富途牛牛 投資干貨合集 發佈之文章





為什麼投資有時要追求“平庸的機會”?


作者:人神共奮

「騷操作」與「平庸操作」

股民見面,免不了用自己的案例「相互切磋」一下,拿出來的案例無非幾種:

短時間內快速上漲的;

「分」級準確逃頂抄底的;

在大跌前「分鐘」級擇時成功的;

連續換股成功的……

相反,很少有人以「這個月持有茅台,漲了5%」作為案例,後者難度係數看上去實在太低。

如果炒股是體操比賽打分制,這些「騷操作」自然都是10分,個個是股神,但細數真正的股神,總是有大量的「平庸操作」,讓人無力吐槽。

有一次,我跟一位擅長圍棋的朋友討論這個現象,朋友推薦我一篇分析2016年「圍棋人機大戰」的文章,讓我更深刻地領悟到在投資中「平庸操作」的意義。

「阿爾法狗」的「俗手」

話題回到當年「阿爾法狗」大戰李世石,盤中,解説員們屢次用輕蔑的口吻評價「阿爾法狗」又是一手「俗手」,當然,結果我們也知道了,阿爾法狗4戰3勝,而且每次都小勝即可。

俗手,是指無新意的圍棋下法。俗手跟「錯着」不同,後者是指計算錯誤導致重大損失,「俗手」是低水平的棋手常常下出的笨棋,最常見的是把可以爭一爭的棋型走「死」。

在大師級的較量中,幾乎很少有俗手,所以才會引發解説員的嘲笑,但為什麼程序常常下俗手呢?

作為一個無感情的程序,「阿爾法狗」每走一步都要預測對手下一步落子位置的概率,以及每一種可能造成的全盤勝負概率的變化。而在某些情況下,某一種下法的對方下一步棋的可能性非常多,其計算量過大時,「阿爾法狗」的俗手是策略的一部分,在滿足最終勝率的前提下,犧牲某一步的落子質量,來降低棋型的計算複雜度。

假如我們把棋型的計算複雜度分為10個級別,1是最容易,10是最難,假定當時李世石一類的人類絕頂高手能計算的最高複雜度是5級,而「阿爾法狗」通過大量的機器學習,能力可達7級。

如果當前棋型的計算複雜度為9級,因為大大超過了人類對複雜度的理解,所以人類的理解仍然是5級,仍然想絞盡腦汁地去完成這個「不可能的任務」,就會在模糊的估計中不斷犯錯,而人類高手在複雜棋局中的比拼,就看誰犯的錯誤不那麼致命。

但計算機有自己的辦法,超過7級的複雜度,系統內部會預警:計算量太大,將要超時,必須降低複雜度。方法就是用「俗手」固定某一塊地的棋型(人類的理解就是犧牲落子質量),強行把棋型的複雜度降低到7級,此時仍然高於人類的理解,但計算機已能從容應對。

道理有點類似於《天龍八部》中虛竹破「珍瓏局」,自填一氣後,「天地一寬,既不必顧念這大塊白棋的死活,更不再有自己白棋處處掣肘,反而騰挪自如,不如以前這般進退維谷了」

被棋友們津津樂道的阿爾法狗自我對弈的第二盤,盤中放棄大龍,反敗為勝,即是此策略的典型棋局。

這就是「阿爾法狗」四大策略之一的「快速走子(Fast rollout)」,在滿足勝率的前提下,犧牲走棋質量,將決策速度提高1000倍。

下棋的結果就是三個,贏、平或輸。阿爾法狗幾乎每一局都是小勝,一開始大家覺得這是雙方棋力差不多的表現,但時間長了,大家才琢磨過來,這才是實力懸殊的降維打擊啊——只要滿足勝率,什麼棋都可以走。

但人類對於勝負的理解就太多了:狂勝、大勝、勝、小勝、平、惜敗、敗、大敗、慘敗……,還有轉敗為勝、大意失荊州,帽子戲法……

人類把勝敗搞得這麼複雜,恰恰是因為知道自己計算的精確性不那麼強,試圖積累更多的優勢去穩操勝券,結果就有了相當的不確定性。不確定性讓比賽充滿懸念,觀眾是滿意了,但對於選手卻不是一件好事。

人類的下棋策略有其不得已之處,但一定程度上也是人類高估了自己的判斷力,所以在同樣有一定博弈成分的股票投資中,在面對過多不確定性因素時,以「俗手」降低某些不確定性,以節省資源和時間做更好把握的機會,這也是一種Fast rollout策略。

難以取捨的機會

比較一下下面兩個機會,哪一個更值得爭取:

A:三年連續收益10%,概率為80%的機會

B:一年收益20%,概率為80%的機會

前者的機會,經過複利和概率加權測算為,三年總的內在收益率為26.5%。

後者轉化為三年進行分析,因為每一年都要以80%的概率重新尋找機會,實際上,三年總的內在收益率為37.2%。

看上去,還是後者的收益更高。但問題沒那麼簡單,市場的機會是不均衡的,80%的概率是基於當前條件下的測算,包括市場位置、主題風格等。當你實現了第一個20%之後,找到下一個20%的機會時,其概率就未必是80%了,它是基於未來的條件測算的,而當下的條件演變為未來的條件,要經過相當複雜的預測,其計算難度會出現指數級增長。

而且,前者的假定研究已經結束,而後者還有兩次研究,成本顯然更高。

以人腦的計算能力,其實很難判斷這兩個機會,到底誰更值得爭取。也許未來的量化投資基於某些因子組合的複雜策略可以計算,但現在顯然不行。

所以,這兩類機會可以進行一個持倉組合,一定比例的「三年連續收益10%」和「一年20%」的組合。

組合的比例,理論上説,你的股池規模越大,越可能在一年後繼續能找到20%增長80%的概率的股票,所以散户的持倉理應更偏向前者,研究能力更強的機構理應更偏向後者。

但實際上,散户通常易被數字吸引,又習慣於高估自己的研究能力,喜歡更多比例地配置「一年20%」的品種;而很多基金規模太大,找不到足夠的「一年20%」的品種,被迫超比例的持有「三年連續收益10%」。

在投資中,只要有弱點,就會有對手利用你的弱點賺錢。而基於人類無法克服的弱點的真正可怕的對手,是「阿爾法狗」的同類——量化投資。

量化資金賺了誰的錢?

從2015年開始,國內的量化基金開始發展,特別是在2018年的熊市,收益超過大部分主動型基金和指數基金。

我們平常都説,價值投資賺的是企業成長的錢,技術分析賺的是對手口袋裏的錢,那麼,量化到底是在賺誰的錢呢?

我剛入股市的1996年,用均線、KDJ、MACD一類的簡單技術指標就能獲得不錯的收益,機會也比較多。

到了後來,必須要用多個技術指標相結合,機會出現的頻率也大大降低,只有擴大股池才能實現收益,而且一個方法用一段時間就失靈了,還要尋找新的方法。

技術分析是一種基於行為的博弈,是一種對當前數據的基於概率的分析與判斷,先天缺陷就是策略用得人多了就會失靈,複雜性需要不斷加深,一旦深到人腦無法處理,必然會被量化投資打敗。

技術分析天然適合量化投資,所以國內目前的量化策略,大部分都是以技術分析為主,那麼它們賺的就是同為「技術派」的錢,所以這幾年,你是不是感受身邊的技術派高手越來越少了?

為什麼國內現在基於基本面的量化策略並不多呢?正是因為價值分析有一些天然的「樸素主義」傾向,使其分析集中在目前無法被量化的「商業模式」「護城河」「管理能力」分析上,這是人類的優勢領域。

而在交易上,價值投資又強調多看少動,有限的幾個基本面指標的計算量並不大,導致量化策略能賺到價值投資者的錢不如技術派多。

所以價值分析者應該恪守「Less Is More」的原則,嚴格地將分析的複雜性控制在自己可以掌握的範圍內,而不是輕易跑到對手的主場。

最典型的越界就是判斷指數漲跌的「擇時策略」。

在所有的技術分析中,對指數的判斷最複雜,因為影響指數的因素相比影響個股的因素,是指數級的增長。經常用的人會發現,它常常跟「擇股策略」相沖突,大大增加了系統的複雜性。

這就相當於放棄武器跟野獸肉搏。

兩種不同的策略

最後總結一下:

一般投資者的策略是:設定好自己可以接受的風險,在這個前提下,追求風險收益比的最大化。

這個策略的看上去非常完美,可一旦遇到複雜到人腦無法計算的機會,我們就容易受高收益的誘惑而強行判斷。

「阿爾法狗」的策略是:定下「至少贏一目」的小勝策略,在保持能讓目前盤面維持在一個較高勝率的前提下,判斷對手下一步棋位置的概率,如果計算資源仍然不夠,就用「俗手」降低計算的複雜程度。

這個策略轉換成投資策略是:先預設一個收益目標,比如15%,再搜索達到這個條件的各種資產組合,選擇概率更高的執行交易。在價格發生變化時,通過對賠率的綜合計算,不斷調整標的的品種和比例,使一年的滾動收益率不斷處於15%的水平。

這兩種策略的最大區別在於,人類的最佳思維是在確定的風險收益比中,不斷追求更高的收益率;程序的最理想狀態(只是根據阿爾法狗的推想,並非現在的量化策略),是在確定的收益率下,不斷追求更高的確定性。

編輯/iris

免責聲明:本頁的繁體中文版由軟件翻譯,富途對翻譯信息的準確性或可靠性所造成的任何損失不承擔任何責任。

風險提示:上文所示之作者或者嘉賓的觀點,都有其特定立場,投資決策需建立在獨立思考之上。富途將竭力但卻不能保證以上內容之準確和可靠,亦不會承擔因任何不準確或遺漏而引起的任何損失或損害。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