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28日 星期一

【妙史】硅谷风投之父唐·瓦伦丁Don Valentine,一个影响了“投资人”的投资人




【妙史】硅谷风投之父唐·瓦伦丁,一个影响了“投资人”的投资人


钛媒体网 2016-08-15 11:12:00
偌大的美国硅谷,到底哪处才是互联网创业者的朝圣地?


答案不是苹果、谷歌、Facebook等世界顶级互联网科技公司的总部,而是一条名为“沙丘路(Sand Hill Road)”看似普通的公路。


位于硅谷北部的门罗帕克市,距离斯坦福大学往北不远处的沙丘路,只有两三公里长,却被誉为“美国西海岸的华尔街”。原因很简单,其貌不扬的道路两旁聚集了十几家世界级大型风险投资公司。他们手中掌握了几千亿美元资产,牢牢把握了全球绝大部分互联网创业公司的“命脉”。


在此之中,能够被业内外公认为美国最大也是最成功的风险投资公司的,毫无疑问就是红杉资本(Sequoia Capital)。


迄今为止活跃在创投界已有40多个年头;每期募资基金评价高达10~20亿美元之间;仅从上市公司的数量来看,其投资的公司占了纳斯达克上市公司总数的20%以上……有如此高的命中率与成功率,红杉资本被称为风投界的传奇,而这一切的源头正是其创始人——唐·瓦伦丁。


创立了硅谷最早的风险投资机构,投资了苹果、Atari、甲骨文、雅虎等知名公司,瓦伦丁是被称之为“硅谷风投之父”般的传奇存在。

拥有继续奔跑的使命


50年代末,著名的“硅谷黄埔军校”仙童半导体公司发明了集成电路,大学刚毕业的瓦伦丁正好成为公司的第一位销售员。


随着整个半导体市场的壮大,瓦伦丁在1961年一年时间里,创造的个人销售额就超过了仙童上一年的总销售额。于是,他很快就被提拔为西部地区的销售经理。


从刚毕业的大学生到老练的销售高管,瓦伦丁恰好经历了仙童最美好的几年:营业收入从2000万美元到2亿美的元翻天覆地变化。(6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庇佑下的美元等同于黄金,2亿美元是一个天文数字)此时的瓦伦丁却遭遇了“八年之痒”,萌生离意。


毕竟是当初一起打天下的战友,对于瓦伦丁的离开,仙童半导体公司的创始人罗伯特·诺伊斯感到不解。问起理由,瓦伦丁的回答掷地有声:
“我的使命是继续奔跑!”

继续奔跑的瓦伦丁选择成为美国国家半导体公司的联合创始人,重新为一家初创公司洒热血。


现实问题随之而来。如何在公司规模尚小、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取得最大利益成为摆在瓦伦丁面前的最大难题。他只能扛起判断客户的责任:哪些值得长期合作,而哪些需要果断拒绝。


日积月累下,瓦伦丁对市场和产品商业价值的预测能力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加上平时没少和投行的人打交道,对投资行业的认知和接触也越来越多,私下里甚至开始尝试自己做小额投资。因此,当资本集团公司(美国三大共同基金管理公司之一)邀请瓦伦丁成立集团下属的风险投资机构时,他答应得很干脆。


瓦伦丁用加州最大、最长寿的红杉树作为自己的投资机构命名——红杉资本。从福特基金会等机构中募集500万美元后,瓦伦丁带着红杉资本开始了在硅谷风险投资行业的新征途。

感性之上,赛道之外


“红杉就是投赛道。”从始至终,这无疑成了创投行业对红杉资本最深刻的认识,而归根结底则是受了创始人瓦伦丁的影响。


瓦伦丁的投资标准可以用一句话归纳:下注于赛道,而非选手。事实上,注重赛道的瓦伦丁在看人方面有着自己更深一层的见解。


乔布斯与瓦伦丁的第一次见面其实并不怎么愉快。当开着奔驰车的投资人兴冲冲来看项目时,眼前的创业者却是留着披肩长发,穿着破旧的牛仔裤和拖鞋,还蹲在车库里的邋遢形象。这着实震惊到了瓦伦丁,他一回去就打电话给介绍人:
“你干嘛叫我去找这个奇形怪状的人?”

尽管如此,出于对个人电脑行业未来的看好,瓦伦丁还是为乔布斯引荐了曾经仙童公司时的下属——迈克·马库拉(后来成为苹果的首任CEO)。他为乔布斯和沃兹尼亚克这两个既不懂开拓市场,对未来商业化也没有明确的概念的创始人补上了创业的短板,并最终投资了苹果。


乔布斯与马库拉
与对苹果截然不同,瓦伦丁对思科公司和其创始人,可以用“快、准、狠”来形容。
思科的创始人夫妇发明了连接各个局域网,实现真正互联网的多边协议路由器,但在扩大规模上路上却遭遇了融资滑铁卢——连续75个投资人(机构)都拒绝了他们,而第76位的瓦伦丁则提出了极为苛刻条约:
  • 创始人夫妇只能保有35.2%股票,唐·瓦伦丁成为公司主席;

  • 创始人夫妇必须放弃对公司的管理权,由唐·瓦伦丁拥有公司日常运营的主要控制权,由他负责挑选并雇佣管理团队来管理经营公司。

被逼到绝境的思科夫妇只能答应瓦伦丁的条件,而瓦伦丁“一入宫”,就请来职业经理人管理思科,在创始人夫妇挑起思科的各种矛盾时,一步步削弱他们的股权和在董事会的投票权与表决权,直至被董事会赶出公司。


在外人看来,这无疑是瓦伦丁的蓄意谋权,但他其实早已看到了思科的问题所在。思科创始人夫妇不善管理又脾气暴躁,有他们在的思科绝对不可能发展成应有的规模。扫清障碍后,瓦伦丁开始为思科寻找更为合适的掌权人,他相中了王安公司的钱伯斯。


王安公司盛极而衰,王安本人也病重离世,留下偌大一个公司和数不清的烂摊子给钱伯斯,这一切都被瓦伦丁看在眼里。因此,当离职的钱伯斯求职时,瓦伦丁迅速伸出橄榄枝。由此,思科进入钱伯斯时代,并成为了与微软同级的世界级企业。
瓦伦丁并不是不看人,相反是看得非常准,只不过是更为理性。
“天才创业者非常罕见,我一生只见过两个拥有超人洞见的创业者:英特尔的罗伯特·诺伊斯和苹果的史蒂夫·乔布斯。”

而当乔布斯被苹果扫地出门,创办NeXT公司时,瓦伦丁和红杉还是彻底拒绝了他,因为瓦伦丁认为这是一家“以复仇为目的”的公司。

“航母”式的互联网帝国


乔布斯曾在回忆中这样表示:
“那个时候的风投,他们就像你的导师一样,对创业公司的帮助非常多。因为早期的风投者,像瓦伦丁,都曾是高科技企业的创始人或高管。这种背景,让投资者在投入金钱之外,也会像导师一样分享他们的才能和经验。”

正是这样的才能与经营,让瓦伦丁形成了“航母”式的投资方法——“航母公司”和其他“服务防卫公司”构成投资组合,一家强大的公司就能得到众多小公司的支持与服务。


例如在他投资苹果与思科之间,还隔着坦登(软盘生产公司)、甲骨文和3Com(以太网设备公司)。中间的关系逻辑是这样的:
  • 投资苹果后,红杉发现存储与软件将要崛起,于是坦登和甲骨文成为幸运儿;

  • 小范围连接电脑的局域网是趋势,于是他们找上了3Com公司;

  • 局域网技术成熟了,更大范围的连接还远么,于是思科被看中了;

……
如果说苹果就是最初的那艘航母,那么瓦伦丁为此投了13家小公司为其提供服务。他们加起来,就相当于如今整个互联网帝国,而这一切都经由瓦伦丁一人之手。


90年代中期,瓦伦丁放弃了对红衫资本的控制权,他对红衫的影响也从有形控制变为无形的影响。美国思想家爱默生曾说:“一个机构就是一个人影响力的延伸”。直到现在,红衫还延续着“赛道”与“航母”的投资策略:每一个大热的行业或公司里,总能窥见红杉资本的大名。


对一个投资机构来说,还有什么比“独角兽的背后总有我们”更能有成就感的?对一个投资人而言,又有什么会比个人投资风格影响了一整个风投行业发展更足以改变世界的?

红杉资助过的科技大腕:雅虎杨致远、YouTube查德·赫利、WhatsApp扬库姆、LinkedIn里德·霍夫曼、思科钱伯斯、Airbnb布莱恩·切基思、Tesla艾伦……
唐·瓦伦丁,一个真正意义上影响了投资人的投资人。


【钛媒体作者介绍:文/柠檬,微链创江湖「welianapp」】


霍華馬克思:投資最重要的事 書摘



學習第二層思考
@第一層思考這是一家好公司就買這支股票吧!
  第二層思考這是一家好公司但每個人都認為這家公司很好所以這支股票的股價有可能被高估市價過高所以賣出!
@第一層思考從前景來看經濟成長低迷該賣出持股!
  第二層思考經濟前幾糟糕透頂但每個人都因為恐慌拋售股票價格低於價值應該買進!
@第一層思考這家公司的獲利下降所以賣出!
  第二層思考這家公司本業經營沒有問題盈餘下降只是暫時的這是買進的好機會!
第一層思考簡單膚淺幾乎每個人都做得到
第二層思考則比較深入複雜而且迂迴


效率市場與局限
符合效率市場的資產類型:
@廣為人知而且有很多人追蹤的資產
@社會認可不具爭議性的資產
@擁有清楚易懂等優點的資產
@資產類型和組成要素的相關資訊能夠普遍而公平的散播

效率市場理論背後的假設:
@很多努力分析的投資人
(反例一堆股票沒有法人追蹤還有研究報告算EPS弄錯加權平均股本和普通股股本的)
@他們聰明 / 勤奮 / 客觀而且準備充分
(反例大多數人都受到貪婪 / 恐懼 / 嫉妒或其他情緒驅動讓明顯的錯誤趁虛而入)
@他們都能取得可用的資訊且取得管道大致相同
(反例新聞很多資訊都是錯的一般管道是新聞但有些人會參加股東會問發言人或是員工)
@他們都能買進賣出或放空所有資產
(反例大部分投資專家都會被派到特定市場真正放空的投資人比例很低)

無效率市場的特徵:
@因為資訊的取得和分析非常不完整市場價格往往遠遠高於或是低於實質價值
@因為資產常被評估的不公平所以風險調整後的報酬相對於其他資產可能明顯偏高或偏低
@有些投資人的表現始終比其他人好因為存在著1.明顯的錯誤訂價2.參與的投資人有不同的技巧/洞察力和取得的資訊


找出價格與價值的關係
@買得好就等於成功賣出一半
@心理面與技術面也會影響價格 (短期價格波動的主要因素)
@泡沫都從幾分真實開始
@以低於價值的價格買進最可靠


注意景氣循環
法則一多數事物都有周期
法則二在其他人忘記法則一時就是產生獲利和虧損最大的機會

信用循環:
@週期上升經濟進入繁榮期 / 提供資金的人很多 / 因為壞消息少貸款和投資的風險似乎減少 / 風險趨避行為消失 / 提供資金的人放款給不符合資格的借款人和計畫 / 資金投注出現成本高於報酬沒有報酬
@週期反轉虧損導致借款人失望退出 / 風險趨避行為增加放款條件要求提高 / 資金供給減少 / 企業無法展延債務導致違約與破產頻傳 / 這個過程會導致經濟更萎縮
@這過程到達最極端的時候會再次反轉因為貸款和投資的競爭很少放款給信用好的人可以要求高報酬


鐘擺效應
投資市場就像鐘擺一樣:
@在興奮和沮喪間擺盪
@在慶祝事情會樂觀與煩惱事情會悲觀發展間擺盪
@在價格過高和價格過低間擺盪

多頭市場三階段:
1.少數有遠見的人開始相信事情會變得更好
2.大多數投資人了解情況真的有改善
3.每個人都認為事情會永遠越來越好
空頭市場三階段:
1.儘管普遍看多仍有少數思考縝密的投資人認為事情不會總是那麼美好
2.大多數投資人了解情況正在惡化
3.每個人都相信事情只會越來越糟

鐘擺效應:
@恐懼和貪婪是鐘擺的兩個高點大部分時間應該停留在中點
@鐘擺常會在一個高點到另一個高點間來回擺盪主要是受到投資人心態的運作
@鐘擺不可能持續朝向某個高點擺盪或是永遠停在某個高點
@投資人的心態會朝某個極端擺盪導致能量累積最終朝反方向擺盪回去
@從高點往反方向擺盪的速度通常很快而且比擺盪到高點的時間少很多


導致錯誤決策的七種心態
1.貪婪 – 它的力量大到能壓過常識 / 小心謹慎 / 過去痛苦教訓的記憶 / 決心
2.恐懼 – 過度憂慮使投資人在應該採取積極行動時沒有作為
3.將質疑拋諸腦後 – 自欺欺人因為每個人只要有願望就會相信那是真的
4.從眾的傾向 – 沒有堅持己見即使群眾的看法明顯是荒謬的羊群效應 / 倉鼠效應
5.嫉妒 – 看到其他人過得更好就會覺得很悲慘
6.自負
7.投降心態 – 在週期後期會固定看到的投資行為投資人會盡可能堅持自己的信念但是當無法抗拒經濟或心理壓力時就會舉手投降跟上流行


反向投資的困難
@很多時候市場並沒有過於高估或低估到值得參與
@即使市場處於極端, “價格過高”  ”明天就開始下跌” 完全不同
@市場價格會過於高估或低估而且會停在那裡很久甚至好幾年
@當趨勢對你不利你會非常痛苦
只與群眾做出相反的事事不夠的還要知道群眾為甚麼是錯的


找出便宜標的
建立投資組合:

1.一份潛力投資標的的清單
2.估計潛力投資標的的真實價值
3.對目前價格與真實價值的比較
4.了解每項投資標的的風險與納入投資組合的影響

便宜標的是如何產生的?
@有一些客觀缺點例如發展疲弱 / 過度舉債 / 公司與同業相較可能落後
@投資人沒有考慮到資產的公平價格或是沒有穿透資產表層徹底了解
@受人嫌棄的資產
@價格在下跌的時候大多數投資人會用過去的表現推斷未來預期趨勢會持續

便宜標的會存在的必要條件是: “感受必須遠比現實差很多在大多數人不願做的事情中常常可以找到最好的機會


查覺所在的景氣位置
@知道未來很困難了解現狀卻沒那麼難我們需要做的是測量市場熱度我們必須了解四周發生的事情背後的意義當其他人輕率自信而積極搶進時我們應該要高度小心謹慎當其他人膽怯不採取行動或恐慌賣出時我們應該變得更為積極
市場熱度評估指南



信貸危機該學到的十一大教訓
1.資金太容易取得導致資金流向錯誤的地方
2.當資金去了不該去的地方就會發生不好的事
3.當資金供給過剩時投資人要爭取交易就得接受低報酬和較小的錯誤邊際
4.普遍忽視風險可能會產生更大的風險
5.實質審查不足導致投資虧損
6.在這讓人興奮的時期資金都流向新創投資不過有很多都經不起時間考驗
7.整個投資組合都有隱藏的斷層線通過看似不相關的資產價格會因此產生連動
8.心理面與技術面因素會蓋過基本面
9.市場改變使得原來的獲利模式無效
10.槓桿會放大結果但不會增加價值
11.矯枉過正

霍華馬克斯:避免淪為輸家&自然成為贏家



霍華德馬克斯:避免淪為輸家&自然成為贏家

作者:香港大盤   |   2017 / 08 / 29
文章來源:雪球   |   圖片來源:股感知識庫



(本文為霍華馬克斯 2015 年於上海的演講全文)


大家好,謝謝各位光臨,很榮幸在這裡演講,今天我要談談我的公司、我們的投資理念以及我們如何管理資金。大家知道,我寫了一本書《投資最重要的事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Illuminated) 》。我起這個書名是因為,要把投資做到極致,確實有很多最重要的事情。我希望在這本書中闡述我認為的投資中最重要的事情。


今天,我要和大家談的,就是這本書中的投資理念、這些理念是如何產生的、在產生過程中受了哪些影響。


理念不是天生的,也不是上過大學就有的。理念是長時間累積形成的,是通過經驗、閲讀、與人打交道、學習累積起來的。今天,我想和大家談談,那些對我的理念形成有較大影響的因素。

風險之源


首先,我要說一本書,書名叫《隨機騙局 (Fooled by Randomness) 》,作者是納西姆•塔雷伯 (Nassim Taleb) 。這本書很有意思。人們過去認為,未來是確定的、是可知的,從過去發生的事情可以準確推斷未來。


塔雷伯說,我們生活的世界充滿不確定性和隨機性。我們無法確定將來會發生什麼,也無法確定過去的事情有何意義。


我覺得這本書很有價值,不知道它有沒有中文版。這本書不太好讀,但是其中的思想很重要,對我影響很大。


總而言之,我認為,我們要認識到,世界是一個充滿不確定性的世界,這樣才能瞭解如何應對這個世界。要是你覺得應對未來的方法是準確預測將來會發生什麼,認為自己正確無誤並把這作為行動依據,肯定是自找麻煩。


要是意料之外的事情發生了,你的結局可能很糟糕。幽默的馬克·吐溫 (Mark Twain) 說過:“讓你陷入麻煩的,不是你不知道的事,而是你自以為知道、其實錯誤的事。”


我認為,太相信未來可能是危險的根源。讀完《隨機騙局》,我學到了隨機事件對未來的發展有重要影響,我們不能說未來一定會怎樣,未來是由可能發生的隨機事件組成的。就算你知道隨機事件的分佈、各個事件的相對機率,你也不知道這些事件什麼時候會發生。我覺得這很重要。


可以說,在我的職業生涯中,我能取得成功,就是因為我研究將來可能發生什麼、但是不認為一定會發生,給不確定性留有餘地、給可變因素留有餘地,為不確定性的世界中的生活做好準備。


倫敦商學院的著名教授埃洛伊•迪姆森 (Elroy Dimson) 說了一句很經典的話:“風險是指總有意料之外的事情發生 (Risk Means More Things Can Happen Than Will Happen)”。這個概念很重要。要是我們知道將來會怎樣 (許多投資人士自詡如此) ,那就沒風險了。實際情況是,我們根本不知道將來會發生什麼,這就是風險的根源。


因此我們要試著理解未來,知道未來是由各種可能性按照機率分佈形成的,但是永遠不要自以為對未來一清二楚。

輸家的比賽


我要說的第二個靈感來自 70 年代查爾斯·埃利斯 (Charles Ellis) 寫的一篇文章。查爾斯是一位投資顧問,他在文章中提到了早前出版的一本書。不知道大家聽說過 TRW 公司沒有,這是美國七八十年代的一個企業集團,它的創始人西蒙·拉莫 (Simon Ramo) 寫了一本關於網球的書。在座各位有打網球的嗎?有的話請舉手。舉手的人很少。看來大家都在忙著工作。不過,我打網球。這篇文章對我產生了很大影響。


西蒙說有兩種網球比賽,一種是贏家的比賽;一種是輸家的比賽。贏家的比賽是費德勒、德約科維奇、納達爾、桑普拉斯這樣的職業選手打的。網球冠軍賽中的贏家技巧嫻熟,球技爐火純青,根本不用擔心網球的反彈、風速、陽光刺眼、技術不到家等情況。他們想怎麼打就怎麼打,簡直隨心所欲。


贏家的比賽是屬於贏家的。贏家打出去的球,對手接不住。要是太容易接,對手就是贏家了,就會獲勝了。要在冠軍賽中獲勝,必須打出贏家才能打出來的那種非常刁鑽的球。至於我們呢?剛才在座舉手的幾位,我們打不出來贏家那樣的球。我們比賽獲勝,主要是靠避免打出輸家那樣的球。


像我這樣的業餘愛好者打不出刁鑽的球,就連簡單的球有時都接不住。我們追求的就是把球打回去,我們就是把球打回去。我們知道要是我們能打回去十次,對手可能只能做到九次。或早或晚,對手的球就會出界或者過不了網。我們不靠打出好球獲勝,我們靠不打壞球獲勝。


當我讀到查爾斯的這篇文章時,把這個概念引申到投資上,我當時就有醍醐灌頂的感覺。我們生活在塔雷伯所說的不確定的世界,很難總是做出成功的投資,那些追求偉大成功的人往往卻失敗了。


我得出了一個結論,對我來說,我們要在投資中長期取得成功,或許最好的方式是不犯錯,不做錯誤的投資,沒有糟糕的年份。只要一筆一筆累積良好的投資,只要一年又一年業績穩健, 20 年、30 年、40 年、50 年,長此以往就是成功的投資生涯。


關鍵是不可能每次都對,很難知道將來會怎樣,很難打出一記好球或做出一筆漂亮的投資,一蹴而就地成功,但是我們只要避免失敗,就走上了通過投資成功的正路。在投資這行,要是你 20 年、30 年、40 年都沒有出現過糟糕的業績,你的記錄就是一流的。


在座的各位,有的人可能知道,我會給我的客戶寫備忘錄,到這個月,我已經寫了 25 年了。我在備忘錄裡聊大家普遍關注的問題、和大家談投資理念,談我認為關於投資重要的事。寫於 1990 年 10 月的第一個備忘錄談的就是這個話題。當時,我和一位客戶剛一起吃過飯,這位客戶管理著美國的一個大型退休基金。


他告訴我,在所有退休基金中,他管理的基金排名從來沒高於 47%,也從來沒低於 47%,所以他的基金穩定地位於中間,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第二個四分位,不是第一個四分位,也不是後兩個四分位,連續 14 年都是如此。大家覺得,14 年綜合起來,他的基金業績如何?你可能會說在 27% 到 47% 之間,平均可能是 37%。這 14 年綜合起來,他的基金排在 4% 以內,是美國業績最好的基金之一。


為什麼?既然他沒有一年是非常成功的,最後怎麼可能成為同行裡最優秀的呢?答案很簡單,他沒有一年是糟糕的。每一年的業績都穩定地保持在良好。每一年都不錯,有些年份很好、有些年份一般,從來沒有一年糟糕的。


我得出了結論,這就是成功的秘訣。有時候出色、有時候很好、有時候一般,但從來不糟糕。要是在投資這一行,你能這麼做到 20 年、30 年、40 年、50 年,你就是成功的。我覺得,能想明白打出好球很難,保守投資很重要,只要把球打回去,只要在最差的情況下也表現良好,這就很了不起。

兩種預言家


下面談談預測。橡樹資本的投資理念中有六個原則,其中之一就是我們不依據宏觀預測做投資。


宏觀預測是指預測經濟、市場、利息將來會如何變化,研究的是大局。這些東西,首先是很難研究明白,其次是很難比別人研究的更明白。像我這樣的人,去預測明年世界經濟、美國經濟或中國經濟或利率或中國 A 股會怎樣,我和別人比有什麼優勢?這些東西,很難比別人研究的更明白。而我們取得更好的投資業績,靠的就是比別人研究的更明白。橡樹資本的投資不以未來的宏觀預測為依據。


且慢,你可能會說,投資就是一件事,就是為了未來做好準備。投資就是投入資本,在將來獲得收益。要是你不知道將來會怎樣,你怎麼投資未來?我把這個問題換一種說法,要是你明明無法預測未來,卻把自己知道未來會怎樣作為投資的依據,這豈不是很危險?


約翰·加爾佈雷斯 (John Galbraith) 是我敬佩的一個人,他在書裡說:“讓你陷入麻煩的,不是你不知道的事,而是你自以為知道、其實錯誤的事。”這話很重要,我相信沒人確切知道在宏觀層面將來會怎樣。最好還是清楚自己無法預測,而不要自以為是。


那該怎麼投資?第一條,正如塔雷伯所說,考慮到將來會有多種可能性。你應當知道未來不可能像大家一致預期的那樣,而是有各種可能。你構建的投資組合應當在各種可能的情況下的表現都至少說得過去,這是第一條。第二條,努力控制風險,保證無論在任何情況下,都不會出現糟糕的結果。


另外,我們不認為我們能比別人更瞭解宏觀層面,但是我們在工作中拚命瞭解微觀層面。微觀層面是指公司、行業和證券。我們相信,如果你把精力用於研究這個較低層面的專門知識,瞭解這些小的方面的具體情況,要是你足夠努力、而且具備所需的技能,在這些方面,你就能比別人瞭解更多,就能比別人創造更高的投資收益。我認為,我們的經驗證明這可以做得到,而且我們已經做到了。

好公司 ≠ 好投資


下面再講影響我的投資理念形成的第四個因素。早在 1978 年 8 月,我從花旗銀行的研究總監轉為基金經理。1978 年 8 月,我很幸運地接到 Michael Ross 打來的一個電話。他說加州有個叫邁克爾·米爾肯 (Michael Milken) 的人,擅長高收益債券,問我能不能研究一下。不知道在座各位是否聽說過邁克爾·米爾肯。


他是高收益債券利率的開創者。早在 70 年代,就是 1977、1978、1979 年,只有優質公司才能獲得投資級評級,也就是 3B、A、2A 或 3A,只有這些公司能發行債券。人們認為評級低於投資級的公司,例如 2B、B 以及更低的,沒資格融資,它們無法在債券市場融資,人們認為它們就不能融資。


邁克爾·米爾肯意識到,就像保險公司為風險提供保障一樣,只要保險金足以涵蓋風險,就能賺錢,那麼買入有風險的公司的債券,只要利息足夠高,應該也能賺不少錢。如果高等級債券的利率是 5%,而有風險的債券利率是 10%,或許利息增加了這 5% 就足以補償信用風險。米爾肯認為,只要出的利息足夠高,有風險的公司應該有資格在債券市場融資。


如果投資組合高度分散,就像保險公司那樣,不把所有資金集中到一項風險上,而是廣泛分散風險,就能賺錢。於是,在 1977 年、1978 年左右,新品種的高收益債市場誕生了。


我很幸運,當時我恰好在花旗銀行工作。順便說一句,當年我去加州見米爾肯時,美國流通的高收益債券是 20 億美元,現在已經成長到美國有 1 兆美元,歐洲有 0.5 兆美元,而且始終還有新債券在其他地方發行。


在我和米爾肯的第一次會面中,他告訴我,如果你買高等級債券,3A 或 2A 的,將來出現的所有想不到的事情都是壞事。你已經到頂了,除了向下,沒別的地方可去。要是你運氣好,債券可能在一段時間裡維持這個評級。要是運氣不好,評級會降低,公司會惡化。


投資者買了惡化的資產,那就等著倒霉吧。所以 3A 聽起來沒風險,其實很危險,因為意料之外的事情都壞事。米爾肯告訴我,可是,如果你買評級是 B 的債券,也就是垃圾債券,如果最終沒有違約,所有想不到的事情可能都是好事:債券評級可能提高、公司可能被更大的公司收購,或者就是按部就班地像債券規定的一樣到期償還本金。


關鍵是因為它是次級債券,人們對它的期望值很低,它的利率更高,意料之外的事情如果是好事,就能夠帶來高於平均水平的收益。這對我很有啟發。


當時是我工作的第十個年頭,我還在累積經驗、學習並總結我自己的理念。1968 年,我剛進花旗銀行 (Citibank) 工作時,公司投資了所謂的“漂亮 50”,就是美國最優秀、成長最快的五十家公司,包括惠普 (HP) 、德州儀器 (TI) 、可口可樂 (Coca-Cola) 、默克 (Merck)、禮來 (Eli Lilly)。


問題是這些公司太貴了,要是你1968年買了這些公司,持有五年,到了 1973 年,你會虧損 80% 到 90%,雖然你買的是美國最好的公司。此外,在這些公司裡,有的被寄予厚望,最後卻隕落了,比如,柯達 (Kodak) 、寶麗來 (Polaroid) 。現在用膠捲拍照的人很少了,也很少有人用拍立得相機,因為我們用手機可以免費拍無數的照片。


這些公司基本就消失了,可當時在 1968 年,人們以非常高的價錢投資這些公司,相信它們永遠都會那麼完美,想不到它們會消失。關鍵是,你買很優秀的公司也可能虧大錢。我們從中可以學到一個道理:好公司和好投資不是一回事。


再回到 1978 年,我當時瞭解了高收益債券,也就是垃圾債券。買垃圾債券,投資的是美國最差的公司,但是買的債券是高級證券,而且利息較高,我們賺了不少錢。買好公司能虧很多錢,而買差公司能賺很多錢。這告訴我們,決定投資收益的肯定不是公司的品質。


那麼,決定投資收益的是什麼?是買入的價格。要是公司價格貴,你可能虧錢。如果品質較差的公司價格便宜,你可能賺錢,甚至是安全地賺錢。這一點對我的投資理念形成非常重要。我認識到,重要的不是買什麼,而是花了多少錢買的。關鍵不是買好東西,而是要買得好。這非常非常重要。

三條格言


此外,這些年來,我還遇到了一些很有意義的諺語或格言,也對我的理解很有幫助。我希望在此和各位分享。


第一條,也是最重要的一條:“智者始,愚者終 (What the wise man does in the beginning, the fool does in the end.)”。在投資中,每個趨勢到最後都會走向極端。當股市 2000 點時,投資的人是在做正確的事。但是隨著股票上漲,其他人也被吸引來買,越買越多,越買越興奮,還用槓桿買。但後來在 5000 點買入的人就遭殃了。這告訴我們,如果你在趨勢早期行動,在正確的時機和合適的價格出手,你就能安全地取得良好收益。如果你在趨勢末期行動,不管時機和價格,你可能會遇上大麻煩。


第二條,“永遠不要忘記,六英呎高的人可能淹死在平均五尺深的小河裡。”和現實生活一樣,我們做投資,不能只追求平均機率,而必須每天都存活下來。


因此,我們構建的投資組合必須要能經受得起最惡劣的考驗。我們對投資的管理必須要很專業、有很強的風險意識、有很強的保守意識,這樣我們就能度過艱難的時光。


好日子容易過,日子好的時候,活下來並不難,這時候其實大家過得都很好。難的是誰能度過艱難的時光,那些投資組合過於激進,那些槓桿過高的人挨不過艱難時刻,六英呎高的人卻淹死了,說的就是這些人。


最後,第三條格言,“過於超前與做錯,兩者很難區分。(Being too far ahead of your time is indistinguishable from being wrong.)”。正如前面所說的,投資面對的是未來,在投資領域,做正確的事情很困難,始終在正確的時點做正確的事情是不可能的。


也就是說,即使我們做的事情是對的,所選的時機也可能並不完全精準。我們可能希望能夠早點行動 (編註:作者意指在 5000 點) ,因為如果賣得過晚,你就會陷入麻煩。所以你希望自己早一些賣出,但是如果你賣得太早,在一段時間裡,看起來就像是做錯了。當達到 4000 點時,有些人說不行,太危險了,得離場了。


告訴你吧,從 4000 點到 5000 點,離場的人看起來錯了,他們自己也覺得錯了,他們可能很後悔在 4000 點離場,只能看著別人一路賺錢到 5000 點。他們覺得錯了,其實是對的,只是過於超前。


所以,我們對時機的把握永遠都不可能準確無誤。你必須有勇氣、有信念,如果自己做的事情有充分的理由,最後事實終將證明你的行動是理智的。我自己就必須有勇氣。我買價格正在下跌的東西,我買是因為便宜,是因為跌了,我喜歡,我就買了。它會繼續下跌。我必須要很自信,相信自己是正確的。不能因為繼續跌,就賣了。所以你要牢記,在事實最終證明你是正確的之前,是過於超前,還是做錯了,兩者很難區分。

六條原則


此外,這些年來,我還遇到了一些很有意義的諺語或格言,也對我的理解很有幫助。我希望在此和各位分享。這些點滴思想和靈感彙集到一起,形成了橡樹資本的投資理念。我們的投資理念有六條原則。


1995 年 4 月,我與在西部信託公司 (Trust Company of the West) 工作時的四位下屬一道成立了橡樹資本。從 80 年代起,我們幾個人平均已經在一起工作十年了。當我們決定創業時,我們坐了下來,討論我們累積了哪些經驗,將來橡樹資本的投資理念應該是怎樣的,這就是這六條原則的由來。


順便提一下,我這裡講的都可以在橡樹資本的網站上找到,網址是 oaktreecapital.com,包括過去 25 年的所有備忘錄、我們的投資理念、投資記錄等。但是我想花些時間談談我們的理念,因為我對我們的理念感到很驕傲,我們的理念行之有效,大多數人也應該可以借鑒。


另外,我不是說我們的投資方法是唯一正確的方法,這是我們的風格。很多人有其他方法投資,也取得了成功。這裡說的是我們喜歡的投資方式,是我們的客戶喜歡的投資方式。


第一條,控制風險。基金經理最重要的職責是什麼?許多人認為基金經理最重要的職責是賺很多錢或者跑贏市場,或者跑贏其他投資者。我們不這麼認為。我們認為,基金經理最重要的職責是控制風險。


我們認為風險控制是最重要的。賺錢很容易。經歷過股市過去二十年的人知道賺錢容易。2014 年投資 A 股的人,很容易就賺錢了。難的是在賺錢的同時控制風險。難的是在順風順水時賺錢,行情不好也不會把賺的錢還回去。


如何控制風險?控制風險是我們投資方法的根基。我們是另類投資管理者,我們不投資主流股票或主流債券,我們投資別人不看好的,最好是關注度較低的,以及需要專業知識的領域。


以前面所說的投資理念為基礎,特別是對輸家的比賽的理解,我們決定,在我們所投資的市場中,我們要做低風險另類投資者。我們的產品也是為客戶量身定製的,他們希望參與我們所投資的市場,但是不想承擔高風險。


我們在過去二三十年就是這麼做的,希望我們將來二三十年仍然如此。所以第一條原則是風險控制。在獲得良好投資回報的同時控制風險,我認為,這是很了不起的。


第二條,穩定性。我們的客戶不要求我們每年出現在最佳基金經理的榜首,也不願意看到我們墊底。他們希望我們在中間,希望我們大部分時間處於中游。我們告訴客戶,由於我們的風險控制,在逆境中,我們的表現會優於平均水平。這就是我們的客戶想要的,是我們追求的目標。


過去三十年,我們做到了。我們追求的很簡單,我們追求平均水平,我們希望比平均水平高一些。光景好的時候,所有人都賺大錢,平均水平就很好了。我們和我們的客戶希望我們在光景不好時表現遠遠超出平均水平。要是你能年復一年的做到這一點,幾十年如一日,長此以往,你會取得什麼樣的成績?


你的波動性會低於平均水平,你的收益率會高於平均水平,在光景不好時表現優異,光景不好時恰恰是最需要表現出色的時候。正因為如此,經過二十年,我們管理的資產成長到 1000 億美元。2006 年我們的資產規模是 350 億美元,今天已經達到 1000 億美元。


我們的成長其實是從 2007 和 2008 年開始的,當時正是經濟危機。從 2007 年開始,我們每年都至少新增 100 億美元,為什麼?因為我們在經濟危機中的表現優於平均水平,這向投資者表明橡樹資本值得信賴。也就是說,我們實現了穩定性。


第三條,尋找不完全有效市場。不完全有效的市場,不是所有人都知道,不是所有人都明白,不是所有人都有訊息,不是所有人都適合,不是所有人都能接觸到。


第四條,專業化的優勢。我們認為,在大家都懂的市場裡,很難獲得優勢。但是在人們不太瞭解的市場裡,更容易獲得優勢。因此我們投資高收益債券、槓桿貸款、可轉債、不良債權、夾層融資、私募股權、基礎設施、房地產、新興市場和日本股票。我們認為這些領域相對簡單一些。不是簡單,但是比較容易獲得優勢。


第五條,宏觀預測並非投資成功與否的關鍵。前面已經講過,我不相信宏觀預測行得通。我認為,宏觀預測不是成功投資的必要條件。我所知道的所有成功投資者,甚至包括巴菲特 (Warren Buffet) 在內,都不是因為宏觀預測比別人做得更好才取得成功的。他們取得成功靠的是他們關於公司、行業和證券的知識。


最後一點,不預測市場漲跌。在管理資金時,我們不會因為我們認為市場要漲了,就把錢投進去,認為市場要跌了,就把錢拿出來。這樣猜漲跌太容易出錯了。我們就是進入市場,然後基本就留在市場裡。但是我們會從市場資產的價格和周圍投資者的心理出發,調整進取或保守的程度。


這就是橡樹資本的投資理念。我們把所有這些原則提煉成一句座右銘。成立至今,這句座右銘一直指引著我們,就是很簡單的一句話:“避免淪為輸家,自然成為贏家 (If we avoid the losers, the winners will take care of themselves)”。


長期投資成功不是通過偉大的投資取得的,以棒球為喻,不是來自偶爾打出本壘打,投資者的長期成功源於構建一個安全的投資組合,其中失敗的很少、糟糕的年份很少。要是你能把這件看起來簡單、其實很難的事情做好,你就能在幾十年裡取得非常成功的投資業績。這是我們的目標,我認為我們已經做到了。


雪球》授權轉載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