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建筑师的未来在哪儿?一个干了30多年的前辈说,是“限制与不确定性”
摘錄自 2017/4/6 好奇心日報
“我认为最好的建筑师是从限制中产生的。”在接受《好奇心日报》采访时,伊朗裔美国设计师和教育家 Nader Tehrani 这样定位建筑师的角色,并进一步解释道:“没有限制,就没有创新,智慧也是从这些限制中迸发出来的。”
这段回答,可以视作 Nader Tehrani 对自己在建筑行业从业 30 多年的一个总结,至于他是如何在种种限制中发挥创意的例证,则可以轻松地从他过往的设计中找到。
比如波士顿的这间 BANQ 餐厅,使用单一且简单的材料——木材,构筑出了一个从天花板一直延伸到地面的完整结构,大波浪状的线条在整个空间中流畅地延伸开,用水流般的动感将整座餐厅包裹在了同一种氛围之中。而这个用桦木胶合板制成的框架,在为空间营造出艺术效果的同时,还有极强的功能性,除了支撑起空间,还将排水系统、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照明及音响设备等基础设施都隐藏在了其中。
如果是设计一栋建筑,情况显然会比室内设计更为复杂。从建筑结构和室内设施的设计,到建筑材料的选择以及建造方法的考虑,每一个细节的处理,都不得不与种种限制条件——有限的预算和场地、业主及建筑未来使用者的需求,以及政府的法规等等——进行博弈。
如今,在全球自然环境不断恶化以及经济不景气的大背景下,大多数建筑设计师开始逐渐失去依靠财大气粗的业主打造天马行空建筑的自由,在需要精打细算、节省开支的同时,还在逐渐承担起保护环境的新职责。
新一代的建筑设计师应当如何适应新时代的需求,以及新时代的建筑应该朝什么方向发展,既是 Nader Tehrani 作为一名建筑设计师在思考的问题,也是他作为一名教育家一直在探讨的内容。
不过对于 Nader Tehrani 而言,在创立并运营建筑设计事务所 NADAAA,且先后在哈佛任教 8 年,在麻省理工学院建筑与规划学院担任了 4 年系主任,如今又成为了库伯联盟学院(The Cooper Union)查宁建筑学院的院长后,探讨这一问题最有趣的方式,是将他的双重身份结合在一起,为建筑设计学院设计一栋建筑,并将其打造成一本实体的教科书。
墨尔本大学设计学院,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尽管完成于 2014 年,这个由 Nader Tehrani 率领 NADAAA 与墨尔本当地的建筑设计事务所 John Wardle Architects 合作设计的项目,如今在他看来仍然是“最骄傲的项目之一”。
这个项目总共花费了 14 个月建成,比预计的时间提早了 4 个月,在行业内也获得了不少肯定:在 2015 Australian Interior Design Awards 中它被评为 The Award for Public Design,美国建筑师协会为其颁发了 Honor Award for Architecture,同时它还被 Green Building Council of Australia(澳大利亚绿色建筑委员会) 评为了 6 Star Green Star Design(六星是评价体系中的最高等级)。
建筑的外观十分特别,北面、东面和西面均用无数块热浸镀锌钢板覆盖,它们的排列并不规整,在有些位置特意向外突出,表面还布满了许多小孔。而在建筑的南面,设计师摘除了这些遮盖物,还加入了数十个密集分布的玻璃窗,在与人造草坪相接的建筑底部,还设计了一排向外倾斜的玻璃板,每一块玻璃板的倾斜角度均不相同,它们组合在一起形成了一道曲线。
Nader Tehrani 认为在设计的过程中,考虑“从部分到整体的关系”至关重要。这一理念在墨尔本大学设计学院的建筑外观处理上体现得最为明显。在设计中,“部分”与“整体”,指代的不仅是建筑的各个组成部分与整体建筑之间的关系,也指建筑与其所处的周围环境甚至更大的全球环境之间的关系。“我们不只是去造一栋建筑,更应该去理解一栋建筑所身处的生态环境,它与整个景观、整座城市、整个区域、甚至整个地球等等更大的概念之间的关系。”Nader Tehrani 在采访中解释道。
这座位于墨尔本大学 Parkville 校区中部的校园建筑,与海湾 Port Phillip Bay 之间的距离大约 7 千米,为了使建筑更为经久耐用,所选用的材料需要有较强的、抵抗海风腐蚀的性能。防锈蚀性能极强的热浸镀锌钢板是理想的选择。而将这些钢板垂直排列,覆盖在混凝土结构之外,除了能起到装饰建筑外观的作用,还能遮挡直射的阳光,并起到一定的隔热作用,而为了不影响通风,在钢板表面钻满小孔成了一个解决方法。
建筑的南面之所以进行“裸露”处理,是因为这个方位在地处南回归线以南的墨尔本是背阳面,没有阳光直射,温度相对较低、光线也相对较弱。大面积使用通透性较好的玻璃,能够改善室内采光,与建筑其他立面使用热浸镀锌钢板进行遮阳、隔热一样,能节省对能源的消耗。
室内设计也充分考虑了节能的特性。地下一层阅览室的采光,得益于建筑南面底部一排玻璃板的设计,自然光的补充可以减少电能的消耗。而地面以上的五层空间,则采取了天井式的设计,因而与大多数教学楼所采取的、将教室等功能区分设在狭长走廊两侧的设计不同,展览区、自习区、教室和办公室等设施环绕着天井分布在四周。自然光可以透过建筑顶部的玻璃板,顺着方格天花板的胶合板沿壁倾斜的方向,柔和地照进室内。
而为了提高空间的利用率,在天井的中部,设计师加入了一处与天花板相接却悬在地面之上的塔状结构,在其内部设置了三间工作坊。覆盖在这一结构外部的胶合板表面,布满了小孔,距离地面越近,分布得越为紧密,而在这一结构的底部则分布了数十块垂直排列的木板;这一系列设计,是为了吸收空旷空间中的噪音,解决因天井的设置而产生的回音问题。
除了充分利用自然光,从屋顶采集的雨水也没被浪费,它们能被输送到位于地下室的一个容量为 75 万升的储水装置中,之后再从那里输送到建筑内部的洗手间,以及建筑之外的草坪和花园的灌溉系统中。
在整个空间中,设计团队还安装了许多感应器,可以系统地检测空间中的能源使用、碳排放量、湿度、气温、空气质量等,搜集的数据会显示在置于建筑底层的一块大显示屏上。
而为了满足墨尔本大学设计学院的教学需求,建筑内部的许多结构都未做粉饰,直接裸露在空气中,方便学生们了解建筑的结构。在建造的过程中,整座建筑的施工现场则直接变为了教学现场,还举办了一系列导览活动,让学生们了解这栋建筑是如何建成的。
除了充分考虑了 Nader Tehrani 所提的“部分到整体”的关系、使整座建筑实现节能环保且具备设计感之外,建筑的建造过程也很高效。“我们当时意识到,如果考虑得聪明且周密些,整座建筑 80% 的部分是可以在工地之外完成的。”Nader Tehrani 回忆道。
热浸镀锌钢板、混凝土结构、玻璃板、胶合板等部分,都是预先在工厂中生产,后用卡车运送到施工现场再进行装配的。这种预制造楼的方式,在我们之前曾做过介绍的纽约 Carmel Place 公寓中也得到过运用;这样做不仅可以节约时间,降低天气变化等因素对建造过程的影响,使工厂的预制件制作与工地现场的楼房搭建同时展开,也能更好地估计所需材料的数量,减少资源浪费。“这是这个项目之所以能提前完成并低于预算的原因。”Nader Tehrani 在采访中说。
而对于这座位于校园中心区域的建筑,这种特殊的建造方式,还能减少建材在施工现场的堆放,将建筑施工对校园正常活动的影响进一步降低。
这种在 Nader Tehrani 看来是“将流水线生产运用在建筑建造中”的方法,在过去的建筑设计中,并没有得到充分的运用。这不仅关乎技术的发展水平,还关乎建筑师在一栋建筑背后的思考力,Nader Tehrani 认为,设计一栋建筑重要的不一定是它最后的样子,“而是它是如何被建造出来的”。
就像预制房技术的运用一样,随着科技的进步,建筑行业的许多方面都受到了影响。GPS 和 GIS 等技术被运用到了城市规划中,设计一座城市,不再是传统地划定街道与不同的功能地块,而是与时下流行的大数据相关联。而具体到一栋栋建筑的设计中,计算机技术不仅影响了绘图、建模的过程,还改变了环境与人的关系,智能系统的出现,使人们与周围的环境的互动有了可能。
在 Nader Tehrani 看来,这一切给了年轻建筑师许多机会,他们能够利用互联网技术更快地获取信息,也能在前人打造的基础上实现更多的创新。获取和掌握最新的知识与技术,对于年轻建筑师而言已不是什么难事;与之相比更为紧要的事,反而是正确理解自己的职业。
他说:“最最基础的部分,是你不能去做有害世界的事情,此外,你还得有抱负去推动这个世界的进步。”同时,他认为:“建筑师是与社会契约相连的,我们不仅是在建造一座建筑,我们也是在搭建与观众们的联系,这里的观众不仅仅是人类,也指我们周围更大的生态环境。”墨尔本大学设计学院等生态建筑的诞生,实质上是这些思想基础与具体的知识、技术结合的产物。
而在如今互联网将世界联系得更为紧密的大环境下,在不同的文化与学科背景下进行交流,在他看来,也是建筑师必须掌握的一项能力。在 Cooper Union,Nader Tehrani 尝试更好地建立建筑设计与工程、艺术等不同学科之间的关系:“我的一个目标就是能让 Cooper Union 成为一个中介,让不同的角色都能更好地扮演自己。”
“建筑学本身就是一种思考方式”,Nader Tehrani 认为建筑师的职责在未来也不一定局限于建筑设计,如今就有不少建筑师利用所学前往硅谷从事开发软件,或者转型成为了出色的工程师。
“以后的世界会变成什么样,我们是不知道的。”他说,“我觉得最好的建筑教育,不只是训练你习得专业技能,而应该是让你准备好拥抱不确定性,以及学习如何让你自己去适应不同的环境与倾听不同的文化。这样你才可以在不同的条件下进行创新。我觉得在这种情况下,即使你不知道自己会去做怎样的设计,但是你不会害怕去做研究和去探索。”
题图及文内图(如无注明)均来自 Archdaily,摄影/Peter Bennetts, John Horner, John Gollings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