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3日 星期五

隨機騙局 Fooled by Randomness


作者Nassim Nicholas Taleb
羅耀宗 譯

2014年6月 初版一刷  大塊文化出版


  • 當一個持懷疑態度的經驗主義者,與接受不確定性的實踐者;我無法不當隨機性的傻瓜,只能盡量將它侷限在可以帶來某種美學愉悅的地方。

  • 許多成功企業家(投資/投機)會造成Survivorship Bias 倖存者偏差,讓人高估了冒險與創新的價值,因為失敗者從樣本中消失了⇨ 兩難的抉擇

  • 社會上普遍有著: 𝛂 male ⟪較優等的男性⟫ V.S. 𝛃 male ⟪次一等的男性⟫ 之爭

  • 這世界日益複雜,而我們的心智,卻在有意無意間,被訓練成越來越簡單

  • 古希臘時代的耿直立法者:梭倫的警世之言:梭倫,你說對了!
來自古代Lydia古國寓言故事:Lydia是小亞細亞中西部的一個古國,其國王Croesus 是那個時代被公認最富有的人
古代希臘人,還真有遠慮~

  • 討論某個專業時,必須考慮所有同行的平均值,最好再加上中位數,不能只取成功者樣本,否則容易掉入倖存者偏差的陷阱。最終,每個人都會回歸自己的長期特質

  • 談另類歷史:從機率的角度來看世界,用數學和經濟來沈思歷史。

  • 人類只會從自身錯誤中學習,因此,別人再怎麼警告,我們也不會小心。⇨ hindsight bias事後諸葛偏誤: 事情總是要到發生之後,才會看的比較清楚, I told you .........自行發現的東西,才持久,才有意義和價值 ⇨ 重點不是在於別人懂的東西,重點在於他是怎麼弄懂的?

  • 人類的學習與記憶有兩種 ⇨ 有意識的學習,和無意識(潛意識) 的學習,許多無意識的學習,是連學習者本身,都無法察覺到的。  ex:手中藏著針的醫生和罹患痴呆症患者握手的實驗

  • 律師,並不關心真相是什麼,他們只在乎能夠用什麼樣的論點,左右陪審團的意見。

  • 最適者,而非最優者生存論:Ex:鍵盤上的QWERTY鍵排序,原因在早期這樣排序可以避免色帶卡死,而不是比較容易打字。

  • 在市場上能夠生存的人,往往都是最老的人;因為年紀越大,經歷越多稀有事件,往往也更具抵抗力。twisted but true ⇨ 文藝復興時期的義大利,針對20歲的人和50歲的收取相同保費,因為當時保險公司認為,一個人能夠活過40大關,表示能夠傷害他的病痛少之又少。

  • 神看未來事,凡人看眼前事,智者看即將發生的事

  • 短暫的時間內,我們看到的是投資組合的變異性(波動性),而非真正的報酬率

  • 罕見的事件,如果會造成巨大的後果,就不能忽視 ⇨ 風平浪靜,提高警覺

  • 分析過去的屬性而做出的判斷,有時可能有用,有時可能毫無意義,有時更可能是誤導你往反方向走 ⇨ 任何可以檢定的,都必須加以檢定 ⇨ 方法論 ⇨ 推論不能只靠歸納資料與推論,而不觀察真實世界 Ex: twisted but true ⇨ 大部分的車禍,都發生在住家附近

  • 人們很少檢定,可以檢定的陳述,而選擇簡單的相信,放棄了思考的權利
  • 任何理論假如不能提出自己可能有誤的部份,就不叫科學,而是叫騙術!或是宗教!科學容許被否證推翻
  • 科學家先試著批判否證自己的觀點是否正確,以判斷自己的觀念是否正確;他們大膽推測,然後再努力駁斥自己的推測 ⇨ 我所有投機(投資)行為根據的理論,代表我對這個世界的某種看法,但條件是,不能讓任何一個稀有事件傷害我

  • 一個開放社會,不會有永久的真理存在,這個社會允許相反的觀念出現;任何烏托邦式的觀念必然屬於封閉式,因為他會窒息自我駁斥的能力,認為一個良好的社會模式不容遭到否證,這樣的觀念反而會造成極權主義。
歸納與記憶

  • 人的大腦是專門做歸納與推論的大機器,想想看什麼事情容易記憶?是湊合在一起的隨機事件,還是一連串合乎邏輯的事情所串聯起來的故事?答案是,有因果關係的事比較容易記憶。因為如此,大腦只需做較少事情就能保有資訊與記憶,耗費能量也較少。
  • 人腦比較無法接受非線性 ⇨ Ex:非線性在生活中最容易理解的例子:倒瓶中的番茄醬,要嘛倒不出來,要嘛一次倒出一大堆

  • 我們的大腦是為了適應生存而演化的,而不是為了真相 ⇨ 我們對於機率(太抽象)不容易理解,但是我們對於(頻率)反應相當好,我們在選擇時,往往不是透過思考來決定,而是採用試探法

  • 歸納又是什麼?歸納是在許多特例中理出通則來,通則在人的記憶中所佔的空間,遠低於一群特例。壓縮記憶容量的結果,是被察覺的隨機程度降低。

  • 哲學家Pascal表示;人最佳策略是相信上帝存在,如果上帝真的存在,相信的人會得到獎賞,反之如果不存在,相信的人也不會有什麼損失。

  • 因此,我們應該接受知識上的不對稱;有時候資料統計和經濟學有用,但不能完全仰賴它 ⇨ 預留操作錯誤的迴旋空間

  • 適度遠離海量資訊與過度社交,可以處在一個資訊少,但更篤定的狀態中 ⇨ 靠資料作為結論為專業的人,往往更快掉入陷阱之中,因為他們可能會被海量資訊淹沒?

  • 如何不被海量資訊淹沒?訣竅在於只看變動率大的,除非波動幅度高於平常的每天漲跌幅度,否則大多可視為雜訊 Ex:應用在操作:日線大多僅為雜訊,至少 週線/月線/半年線/年線 ,對於行情,往往我們反應不是太慢,而是太快;強迫自己關注在長期趨勢,可以避免價格波動回火,雖然,這樣會少賺一些帳面利潤,但是比較不容易受傷。

  • 古代地中海在被一神論主宰之前,許多重要的思想家,都是懷疑論者。古代羅馬人並沒有宗教,他們對思想與信仰非常寬容,不接受只有一種答案的真理。他們以各式各樣富有彈性且相互融合的迷信取代一神論宗教 ⇨ 基督教與伊斯蘭教,都是相當獨斷且教條,古羅馬人不相信祈禱能夠改變命運的方向,他們所處在的世界很危險,外敵隨時會入侵,他們需要大量處方來面對隨機性。⇨ Stoic 斯多葛學派
  • 行為模式展現輕微程度的不可預測性,可以再發生衝突的情況中保護自己 ⇨ 不可預測性會發生強大的嚇阻作用。

冪次法則 Power Law:人生中的非線性

 冪次法則指的是事物的發展,其規模與次數成反比,規模越大,次數越少。99.99%/0.01%


以下摘錄自 2015/8/6 李開復:

打破你對於常態分佈的思考,創業、投資必知的冪次法則


首先到底什麼是 power law?
人類很多的事情都是常態分佈 (Normal distribution)。可是今天我要打破幾個傳統教育教我們的東西。
我們從小都被洗腦,都是常態分佈,我們從小看到的成績、身高、房間的大小基本都是常態分佈。一個是極端的很少,所以不重要,中間的比較多,這是一個常態,中間這個人有一個平均值,每個人只要想我們是比平均大、比平均少。

所以平均值是讓人趨於平庸的一種錯誤誤導,我們再也不要聽信平均值。

財富分配上,網站排名上,企業市佔率上而言;就是大者是大的嚇死人,小的微不足道,這是一個符合冪定律的世界,不要只看平均數,而是要看中位數

在投資上來說,冪定律是什麼意思呢?

這個圖來自於 Peter Thiel 這本書 (指的是從零到一),
它的意思就是說我們平常做投資的時候,我們腦子裡想的是這條虛線,因為我們大部分人投資是買股票,買 Google 賺了八倍、買微軟三倍、買 IBM 賺兩倍,八倍、四倍、三倍、兩倍、一倍,還有賠錢的,從最賺錢得到最賠錢的劃一個圖是一個虛線圖,我們老是心裡想我們有一大堆投資,有些賺很多,有些賺一點,有些賠一點,有些賠的比較多,還是一個常態分佈。但事實上不是這樣的,真實的任何一個做早期或者是任何二級市場之前的投資,最後畫出來的圖都是冪定律。

我們看幾個大的基金,他們會告訴你我們年報酬多少,我們基金漲了多少,都不要相信,如果你覺得 DCM(註:中國知名風投之一) 牛,也只是因為唯品會很牛;如果你覺得紀源資本很牛,是阿里巴巴錢賺多太多了;如果你覺得雄牛很厲害,是京東賺很多錢。所以實際上來說,每一個基金並不是投了一大堆一倍兩倍三倍做了平均, 而是他有一個超級超級棒的那個,那個就把其他的洗掉了,所以平均值意義並不大,重點是你有沒有抓到那個接近無限大的公司。


那就意味著什麼呢? 意味著如果做一個風投,我們要做一個早期投資不能撒胡椒麵。(註:撒 胡椒麵 就是平均主義,平均分攤,所謂“陽光普照”式的分配方式。)
因為你撒出來的話,沒有任何理由認為你可以撞到那個特別棒的公司。而且誰來跟你說投我的公司很穩妥,可以賺三倍,沒有什麼風險,應該不會倒掉的,這種公司我們都不投。我們基本不可以投這種兩、三倍的公司,哪怕你保底什麼的,很多人說這個保底不會賠,沒興趣。我們做早期投資就是要賭你們這樣的公司,有小小的機率成為最左邊的無限大,實際上你成為中大或者小的都真的無所謂。

贏家加碼!

所以我們一旦看到一個好的公司,很多風投告訴你一定要加碼,哪怕它已經兩三億美金估值,一個好的風投只要口袋裡還有錢,一定要拼命地去跟入,他一定要抓住最左邊的這個機會,而不是說我能不能保本,這不是一個風投的思考方式。
其他還有什麼法則呢?沒有法則。這個東西太困難了。你投的每個公司就是說這個公司有沒有其他成為最好的,有的話我們就投進去了。你說不要賠錢,最多賠一半,這些沒有任何意義,因為那些東西加上去以後,你就沒有辦法最優化自己達到最好的可能性。

這個意味著我們另外一個我們中學時學的概念也是錯的,常態分佈在商業上意義是不大的。我們學的另外一個概念意義也是不大的,這個概念就是壟斷的定義。當我們談壟斷的時候常常會有一些貶義的想法,壟斷者非常獨裁,我們要把它告倒,傷害用戶的利益。

我們再看新的壟斷的定義,《從零到一》這本書裡有幾句話是非常簡單也非常經典的,他告訴我們一個很棒的投資會把其他的都看起來微不足道,一個真的壟斷者他可以捕捉到的價值是一百萬競爭對手都彌補不足的。《從零到一》其實是一個公司好到別人都沒法去提供一個可替代者。剛才的燈泡跟微信的例子,他用的例子是 Google,Google 在美國的搜尋是非常難被超越。網路的核心是壟斷,而不是競爭。所以創業公司應該先找到一個細分市場,然後去壟斷這個市場,然後再逐漸的去擴大


在中國做壟斷的機會要比別的國家來得更大,因為在美國一個相對公平的社會,它有更多的透明度,比如說你要買一個舊車在美國,我們可以找到一個公允的價錢,買賣房子該收多少佣金,都是標準化的。在國內因為改革開放還不久,很多行業的標準,對消費者的保護,其實是不足的。這個不足就造成了很多行業建立了各種不公平的收費,尤其是幾乎所有的傳統中介,都是能夠有潛力得到暴利的,因為他不透明,不告訴你消費者的價錢跟提供者的價錢是有巨大的差額。所以在中國是有一個特別的機會,如果你看國內的趨勢變化、政策帶來多少機會,其實比美國的機會更多。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覺得在國內做投資其實比美國機會更多,在美國如果你夢想打倒麥當勞,打倒這些公司都是非常困難的,但在國內這種品牌很少,公允透明的製度也不是常態。這是一個特點。


然後要找到一個灘頭陣地,寧願做一個小領域的陣地把它壟斷起來。我們的要出發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它的目的從來不是做旅遊行業的第十名或者第八名,他的目標一直是在你居住的周圍能夠週末駕車旅遊度假領域做到第一,而且它的第一是先從廣州做,然後再拓展到別的地區,這樣一個灘頭陣地是非常重要的,而且在尋找投資的時候往往創投會希望你能在一個小市場裡證明了自己的強大跟壟斷,然後再給他一個非常清晰、合適,不是太昂貴的擴張計劃,讓他知道我在廣州成功了,下面我再做十個地區就乘以十了,或者我在某一個狹窄的領域再擴展到其他的領域就行了。我們看很多國外的公司,像亞馬遜都是這種例子,先賣書再賣其他的東西,再更進一步變成平台,都是一步一步做出來。

人才其實也是非常符合 power law。我們在學校裡面老師還是把我們分成了 ABCDEF,100 分、90 分、50 分,但是我們如果真的接觸過最頂尖的人才,就像你們在座的每一位最棒的創業者,或者你們公司最棒的工程師,或者你們公司最棒的產品經理,或者是​​業界最棒的投資人,這些人是絕對符合 power law,而不是符合常態分佈。也就是說那個最棒的工程師他的價值是左邊這個無限大,他跟一個普通工程師是不能相比,有時候我們會因為一些傳統的東西還是看不清楚這個現實。



  • 心存風險意識,嚴守操作紀律和專注工作,讓人過上舒適生活的機率很高。不這樣的話,一切都會隨機發生;不是承受巨大風險,就是運氣好的出奇。溫和普通的成功可以歸功於一個人的努力和能力,巨大的成功則是屬於幕次法則(不尋常的變異)。
  • 所有巨大的成功,都是幕次法則,都具備非線性效應;最好是有少數熱心擁護者,不必有一大群人支持,但這觀念和世俗認知抵觸,太成功是人的大敵,太失敗令人氣餒,如果能夠選擇,兩者皆不要→Good enough夠滿意時便叫停
  • 財富本身不會讓人快樂,但是財富的正向改變,可以讓人快樂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