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2日 星期四

分享經濟的華麗騙局 What's yours is mine


用科技收租的網路新地主,正如何危害人類社會? Against the Sharing Economy

作者:Tom Slee 
www.tomslee.net 
李婉瑜 / 譯

大寫出版  2016/4 初版一刷


  • 科技無法提供捷徑來處理複雜的社會問題,或是解決由來已久的社會衝突。
  • 很弔詭的,『利他主義』和『慷慨大方』常被用來形容分享經濟,但是分享經濟卻是一面倒的由商業組織構成,而不是非營利組織。
  • twisted but true: 思考 Airbnb v.s. couch surfing.org v.s. 全球百年歷史的青年旅社之家,它在全球超過80個國家有超過4000間青年旅社,並仍堅持維持非營利組織。
  • 紐約市法律禁止多人居住大樓的公寓租期少於30天
  • Airbnb 87%宿主的確只擁有一個物業,但是剩下13%擁有一個以上物業的宿主,才是Airbnb 事業中最有價值的部分;他們租出了所有Airbnb 上面40%以上的高經濟價值件。另外,紐約(全球市場亦同) 60%以上物業是整層住家出租,共享房型僅佔3%,Airbnb每賺四塊錢當中,有三塊錢來自整層住家,只有1%來自分享型物件。因此絕大多數居住型大樓密集的紐約物件,是違反紐約短租法規的整層住家租賃。考量人性→如果鄰居偶爾有客人來家裡過夜,多數人是不會介意的;不過,如果鄰居每天都有不同的人出入住宿,就會變成一個問題。這是原社區住戶不喜歡見到的,但這不是Airbnb的問題。同時,房東因為短租經濟效益高而驅逐原有長租房客,造成許多國家除了房價問題之外,也讓原本在地長租客無房可租,或是要付出更高額的租金→像巴黎已經出現嚴重公寓短缺的情況,造成歐洲許多城市中心,已經沒有原來的住戶,只有越來越多的觀光客。因為觀光業過於興盛,削弱原本當地人的真實生活與當地風情。
  • Airbnb 很容易讓宿主將資產列在它的網站上,但同時你要對四個不同主題的服務條款共3萬多字表示同意;該公司非常清楚什麼遊戲規則對他們有利。
  • 當分享規模變大,分享就消失無蹤,本質上就是一個生意,儘管許多分享經濟的支持者其言論是反消費主義的。然而,當這些規模攀升的分享經濟企業,本身就是消費主義者,就跟他們號稱要破壞改革的原本企業一樣。
  • Uber 成功來自於閃避保險費,稅金,車輛檢測成本,雇主應負擔成本,並持續融資以支撐持續擴大規模但也持續擴大虧損的營運。一旦把額外營運成本加上去,Uber駕駛工資和傳統計程車司機其實是一樣的。
  • 在加拿大和美國,計程車司機是非常危險的工作,位居工作中有被兇殺風險的第一名;機率是第二名(警察)的兩倍高。雖然,許多國家計程車產業變革速度很慢,但事實是,計程車應該是以整體城市規模的高度來管理。
  • Uber抽佣約佔車資25%到30%
  • Uber 表示自己不適用傳統法規,因為他們不是提供公共交通運輸服務,他們只是媒合駕駛和乘客的科技公司。
  • 當Uber 未能執行90%分派任務,就會從服務名單中剔除,同時,如果司機評分低於平均值4.7就會被冷凍或是踢出平台,碰到刁鑽客人也無從申訴,因為,司機從來就不是員工,沒有工作合約。
  • 最後,不管Uber對司機抽佣多少,這收入都是免付稅的,因為他是透過Uber BV一家登記在荷蘭為了避稅而成立的子公司,用來跟信用卡公司拆帳。
  • 諷刺的廣告:已經倒閉的Homejoy 公司,在網站上說把你家打掃乾淨,但是服務條款卻強調公司不提供清潔服務,以及公司不是一個清潔服務的供應商,僅是一個仲介平台。
  • 聲譽rating system系統不是法規的替代品,卻變成分享經濟企業管理公司結構的替代品。而且,這種不考慮細節的信任機制,忽略了所有既有的法規存在目的→為了審查消費者自己根本無法,也無力發現的事。大多數投宿者,根本無從知道自己投宿地點是否符合消防法規,餐廳是否符合衛生規定,計程車輛是否處於良好狀態等。
  • 商業世界許多為了解決信任問題,而產生的信號機制:比如隸屬於某些團體成員資格,一直以來就是一個重要指標。聲譽多是來自非正式,社會的和個人種類的信號;聲譽是社會上其他人看法的結晶。像是reputation.com這樣的仲裁者會協助你拉抬你的聲譽,那是要收費的,但是你為什麼要相信一個付費得來的名聲呢人們比較會下載其他人已經下載的歌曲,使得各式評分系統影響人們的行為,評分造成更大的不均等,因為下載數無法為品質提供可靠的指引。結果是,造成更多的暢銷商品。
  • 世界上最熱門的網站中,維基百科是前25名中唯一提供非商業公共服務的網站
  • 內容,也許是開放的;但是平台本身不是。
  • 工業革命以前的城市大致都是村莊,每個人基本上都有點像是微型創業家。你如果不是一名農夫,就是一名鐵匠,要嘛就做點生意。然後,誕生了工業革命,突然間,城市變得越來越大量產業化......接著便是社群的瓦解。非商業活動,其實仍是我們生活當中很大一部份。舉例,光在2010年,加拿大人自願花超過21億小時做義工,沒有任何理由相信,加拿大比其他國家更有義工意識。這時數相當於超過100萬個全職工作者工作總時數。→ex: 捐血行為,貨幣刺激會降低捐血的品質,因為人們會因為金錢,即使不符合血液系統要求條件,仍然去捐血,使得接受者受害。
  • 公有物的複雜,和本身的脆弱;儘管維基百科和Linux是分享經濟的基礎,維基百科上有爭議性的頁面,仍被複雜的保護政策封管。假如要更動Linux核心編碼,目前仍是必須通過管理者和維護者的層層把關。
  • 當人們大量談論民主化和網路,但是卻忽略了風險和報酬(風險散布於服務提供者和消費者之中),報酬卻是平台擁有者取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