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化性關節炎的真相
大林慈濟醫院
國際膝關節健康促進中心主任 ⇀ 呂紹睿 著
時報文化出版
2016/12/16 初版一刷
- 玻尿酸是普遍錯譯,正解為 『 透明質酸 』☞ 它是關節滑液及軟骨的主要成分之一
- 臨床實驗務必要加入時間因子
- PRP (Platelet-Rich-Plasma 血小板濃縮液) 被過度放大療效,是民眾寧願花大錢解決病情的怪現象之一
- 人體軟骨組織在正常新陳代謝的情況下,破壞和修復的速度,是處於平衡狀態的
- 強化個人衛教,才能在就醫前有較客觀的就醫認知 ☞ Evidence Based Medicine
- 傳統『退化性』關節炎療程 ☞ 復健 ➠ 消炎止痛藥 ➠ 服用 葡萄糖胺 /軟骨素 ➠ 注射關節液 ➠ PRP 血小板 ➠ 人工關節置換手術
- 只要門診進行 ☞ 關節鏡內側放鬆術 ➠ 即可大幅緩解關節內側摩擦現象,術前診斷評估之外,尚需要完整衛教,術後還要進行軟骨再生促進療程。
- 『退化』性關節炎,不是退化、是摩擦 ➠ 人體膝關節每年彎曲次數可達百萬次,膝蓋彎曲的角度是關鍵
- 人體自然的移動方式(如走路、跑步)等,在站立的受力期間,膝關節彎曲的角度並不會超過30度,軟骨組織是完全不會受傷的。
治療關節炎現況迷思
- 退化性關節炎成為一個含糊的病名,誤導大眾認為這是自然老化的現象,只能拖延或緩解,而無法根治。☞ twisted but true:高達90%是原因不明而被認為是『原發性』,膝關節『退化』與年齡並不是直接相關,更多軟骨受到破壞的原因,是膝關節不當使用的強度與頻率。
- 過去認知關節軟骨組織崩壞的過程,已經能用『內側摩擦現象』做出完整解釋。
- 大部分傳統認知『退化性關節炎』已經可以透過 ☞ 膝關節健康促進方案得到確實治療。
- 在這漸趨資雜訊紛擾的世界,灰色地帶往往為逐利者帶來極大的市場空間。
- 一般骨科醫師認為這是自然老化過程,在置換人工關節之前,只要能夠治療疼痛症狀即可;如果這種療程無效,就換另一種試試(消炎止痛藥或是營養劑)。而骨科認為完美、成功的人工關節置換術,高達三成至四成患者其實不滿意結果。
- 只要我們把膝關節當成像牙齒一樣的保健,正確使用膝蓋,其實到老都不會退化。
- 膝關節退化與骨質疏鬆症(缺乏鈣質)無直接關係。
- 葡萄糖胺及相關口服營養補充劑(如軟骨素)對於『退化』性關節炎的治療效果,除了傳統的『吃啥補啥』心理作用外,主要是這些產品具有類似消炎止痛的速效,可以緩解發炎疼痛症狀,能短期內讓患者『感到』改善,但是長期而言『退化』狀況依舊。
- 在關節腔注射透明質酸或生理食鹽水,緩解症狀效果並無太大差異。☞ 關節腔注射劑(高成本)有類似安慰劑的效果。➠ 30篇由藥廠支持的研究論文結果都在證明有效,其他18篇未接受藥廠支持的研究論文,有11篇認為透明質酸注射劑療效並未比安慰劑好。
- 假如關節腔注射劑未能順利注入關節腔,或是關節滑液囊對透明質酸產生過敏發炎反應,反而使疼痛加劇,甚至導致關節滑液囊因反覆發炎增厚,更失去原本彈性。此外,偶爾也有患者因侵入性細菌感染,必須接受重複清創手術,或是直接置換人工關節。
- 長期持續進行關節腔注射術,會導致關節囊及周邊軟骨組織纖維化。
- 置換人工關節的潛在風險 ☞ 靜脈栓塞、關節僵硬、關節定位不良、關節鬆脫或脫臼、人工關節鄰近骨折。
- 人工關節市場競爭激烈,廠商為了推廣產品,硬把傷口縮小的後遺症與風險是:增加手術的困難度,並不符合外科手術必須『看的清清楚楚,做的確確實實』的基本原則。長期追蹤也證明,迷你傷口手術好處也未必如醫師所說,反而因為手術困難度增加、能見度較差、術後病發症機率較高。
- 初期關節炎患者應避免 ☞ 爬樓梯、爬山、騎腳踏車、蛙式游泳、蹲姿、跪姿、屈膝久坐等,合適的運動有健走、慢跑、自由式泳、或是水中行走等。➠ 膝蓋彎曲的角度是關鍵。
- 間歇式的壓力(跑、跳)能促進軟骨組織的新陳代謝,並不會傷害軟骨。膝蓋疼痛時,表示內部有發炎現象,我們反而要感謝這些疼痛,要把它視為身體對我們發出的善意警訊。
個人衛教
- 不管蹲或坐,謹記慢字訣
- 儘量選擇膝蓋可以完全打直的座位
- 避免長時間久坐
- 騎腳踏車避免坐墊過低,導致膝蓋過度彎曲
- 爬山爬坡時,保持膝蓋微彎,使用登山杖
- 適度強度的運動才能鍛鍊膝蓋軟骨組織
- 慢跑可以促進軟骨新陳代謝 ☞ 軟骨組織沒有神經細胞,不會感到疼痛,跑步感到膝蓋疼痛,是因為韌帶過度拉扯,使用過度導致韌帶發炎,和膝蓋軟骨無關。結構正常的膝關節,不會因為跑步而造成膝關節軟骨損傷。
- 深蹲只要過程慢、膝關節彎曲角度大,並不會傷到膝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