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25日 星期日

傳統零售帝國崩毀,Costco 卻逆向 10 年業績成長 5 倍


【未來新零售的轉型藥方】傳統零售帝國崩毀,Costco 卻逆向 10 年業績成長 5 倍

【我們為什麼挑選這篇文章】近年來各國的實體銷售業務呈現下滑趨勢,隨之而起的是亞馬遜等電商。然而,Costco 卻是唯一一家逆勢而起的實體零售商。這篇文章從 Costco 的員工福利、商品、會費模式討論為何 Costco 會成為實體零售的巨頭 。(責任編輯:黃筱雯)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點拾投資」(ID:deepinsightapp),作者朱昂
昨天看到一個數據非常受啟發:截止到 2016 年底,亞馬遜的市值超過了 3559 億美元。這個數字不僅僅超過了沃爾瑪,而且比沃爾+Target+Nordstrom+Kohl’s+JC Penny+Sears+百思買都大!過去十年電商不斷在吃掉實體零售的蛋糕。十年前亞馬遜的市值僅僅 175 億美元,今天其市值增長超過 20 倍!
從下圖市值變化的數據中,我們也看到了  亞馬遜市值的增長來自於傳統大百貨公司市值巨幅縮小 。其實 Sears 十年市值下跌 96%,JC Penny 下跌 86%,Nordstrom 下跌 33%,梅西百貨下跌 55%,沃爾瑪下跌 1%。
過去所謂的 Big Box Department Stores 是下跌最慘烈的,而且是估值和業績雙殺。根據美國衣服和鞋子銷售聯盟數據看,美國百貨公司的銷售額從 2001 到 2013 年之間下滑了 35%。 越來越多的人拋棄大百貨公司,轉而走向專賣店。同時,亞馬遜電商模式的崛起也深深改變美國人消費習慣。
過去 10 年零售公司的股價增速

電商起舞與逆勢增長的 Costco

在上面這個名單中,我們看到過去十年傳統零售中沃爾瑪還算表現比較好的。十年市值幾乎不變。當然這個成績並不值得驕傲,如果算上通膨,美股的大牛市等因素,持有沃爾瑪十年的相對收益和絕對收益都很差。
但是有這麼一家公司,2006 到 2016 年之間上漲了 5 倍。這就是 Costco 好市多。雖然 5 倍的上漲在大牛市中並不驚人,但這是在亞馬遜電商攻擊的大背景下完成的。我們先看下面這張圖,2011 到 2015 年之間,Costco 的 TTM 收入增長是 51%。同期,沃爾瑪只有 16%,Target 只有 9%。今天我們就好好聊聊 Costco 的商業模式和其護城河,以及給我們的啟發。
廣告

Costco 的商業模式:會員費而不是商品差價

Costco 的商業模式看上去很簡單,就是主要利潤來自於會員費。Costco 在北美推出了兩檔的會員費服務,55 美元一年的普通會員和 110 美元一年的精英卡會員。精英卡會員能享受 2%的消費現金回饋,其他沒有差異。
如果一個人(家庭)在 Costco 一個月的消費超過 200 美元,那麼他申請精英卡比較划算,獲得的現金回饋能覆蓋精英卡成本。相比傳統零售商,這是 Costco 最大的不同點。傳統零售商賣商品都是要賺差價的,差價是公司的收入,然後覆蓋掉人工,房租,水電煤支出等,剩下的就是利潤。
過去幾十年的趨勢就是  規模化零售商 起來,代表人物就是沃爾瑪。高中的時候我就讀過 Sam Walton 的自傳,說他的利潤薄到只有一個塑料袋的價格。於是沃爾瑪依靠非常低的差價,幹掉了當年比他早起來的師傅 K-mart,成為全美最大的零售商。
但是,沃爾瑪就算差價再低,還是要賺錢的。而 Costco 說,我  依靠會員費賺錢,賣商品的差價可以非常低,甚至部分商品以虧損的思維出售。 這也是為什麼 Costco 的毛利率只有 12.5%,遠遠低於沃爾瑪的 25%和 Target 的 30%。
從最初的商業模式上,Costco 就做到了降維攻擊,以一種遠遠優於傳統零售商的模式出現。這也是我在研究大牛股中感受最深的,任何公司的崛起和隕落都有商業模式的創新和顛覆。當所有人都想著怎麼賺差價時,Costco 內部規定任何商品的毛利率都不能超過 15%。 通過主動降價,牢牢掌握了用戶忠誠度,然後通過會員費的量價齊升來賺錢。
由於毛利率低,Costco 給人的感覺就是性價比好。這也導致用戶會加大在 Costco 的購買量。我的父母也是 Costco 會員,每次去都會買一大堆東西。而且我觀察過,排在我們前面的美國白人(胖子)買的東西比我們多很多。甚至還有自己開小店的,直接在 Costco 買一大堆礦泉水什麼的。
這也導致 Costco 的單店收入很高,在 1.7 億美元左右。而他的競爭對手沃爾瑪單店收入是 4300 萬,Target 單店收入是 3700 萬。同樣的道理, 低毛利+會員費模式,讓 Costco 就算賣得便宜,也能賺錢。Costco 單店的利潤是 300 萬美元。沃爾瑪是 150 萬美元,Target 是 100 萬美元。這也是為什麼店面數量更少的 Costco 市值卻遠大於數量更多的 Target。同時,也是正因為性價比好,用戶續費忠誠度特別高。我父母一直說,去幾次 Costco,55 美元的會員費就全部省下來了。

SKU 少,周轉率高

我自己體驗過 Costco 和沃爾瑪的不同。Costco 很大,但不讓你感覺頭暈。沃爾瑪是太大太大了,東西質量參差不齊。對於消費者來說大而全必然是最重要的,但  過多的選擇也未必是好事 。我們拿牙膏舉例子,Costco 售賣的牙膏只有 4 種,而沃爾瑪有 60 種之多,多得讓用戶根本無法選擇。
Costco 整體 SKU 只有 4000 個左右,沃爾瑪超過了 20000 個 SKU。我們前面看到,Costco 單店的收入其實很高,同時又因為 SKU 少,Costco 單個 SKU 的量就很大。這導致 Costco 對於供貨商的定價權很高,可以把價格壓低。而且,Costco 會讓供貨商提供單獨給他們的包裝尺寸。我們去 Costco 常常看到包裝比較大的商品。作為甜食控的我,曾經買過有 100 個冰淇淋的包裝。這也導致 Costco 本來在單賣產品的時候,就已經是單個批發的思維了。
2002 年 Coscto 獨家推出的 Kirkland 品牌也成為他們的明星產品。質量好,價格低成為了 Kirkland 的標籤,而且是 Costco 獨有的品牌。今天,整個 Kirkland 品牌占到了 Costco 銷量的 20%之多。我自己買的最多就是 Kirkland 的堅果。
所以 Costco 其實是一種「嚴選」的模式,高品質,低 SKU,提供大而全的商品供應同時, 已經幫助用戶做了一層選擇。這導致用戶體驗非常好 。在 Costco 買東西不會像在沃爾瑪那麼累,買個牙膏要看半天。但是在這裡又能買到你想要的東西。而且由於許多都是基於大包裝的商品,用戶的客單價不低。每次去 Costco 結帳都是 200 多美元。
「嚴選」的背後就是一種服務,作為零售商我不僅僅把商品成列在貨架上,而是幫助用戶做產品過濾。對於任何零售商來說,產品貨架都是有限的,無法和無限貨架的電商對比。Costco 能夠在亞馬遜崛起的背景下依然保持高增長,就是提供了低價商品+產品嚴選的模式。另一方面,更少數量的 SKU 也大幅降低了 Costco 的運營成本,提高產品的周轉率。Costco 的運營費用 (SG&A) 占收入的比重是 9%,競爭對手沃爾瑪是 19%,Target 是 21%。

Coscto Vs Sam Club

事實上沃爾瑪很早也推出了 Sam’s Club,和 Costco 是一樣的會員制模式。今天 Sam Club 的店面數量比 Costco 更多,收入卻遠遠不及 Costco。強大的沃爾瑪為什麼打不過 Costco 呢?我認為有幾點原因:
1)Sam’s Club 在品牌上沒有真正做到和沃爾瑪的剝離。甚至許多地方同時有沃爾瑪和 Sam’s Club。沃爾瑪是真正的大而全,覆蓋低端和長尾用戶。Costco 其實是覆蓋中產階級,有一定的門檻。Sam’s Club 沒有做到和沃爾瑪差異化的品牌。
2)Sam’s Club 的年費比 Costco 更便宜,只要 45 美元。但是沒有擺脫沃爾瑪賺差價的基因。這導致 Sam’s Club 一出生,就不是沃爾瑪真正核心的業務線。從商品的差距來看,Costco 還是比 Sam’s Club 更便宜,品質也更好。而且 Costco 有 Kirkland 這種自主品牌,如果供應商無法提供他們要求的產品品質時,而 Sam’s Club 完全沒有。
3) 一個覆蓋長尾,一個覆蓋中產階級。兩者的用戶分層差異很大。曾經有一個笑話,說 Sam’s Club 的許多用戶都是拿糧食圈救濟的,但從層面也反應了 Sam’s Club 的用戶層次。而 Costco 的是標準美國中產階級。從消費力,甚至用戶人群看,美國的中產階級是最大的,也給 Costco 成長提供了廣闊空間 。下圖是 Coscto 的店面分布情況,我們看到加州的店面數量是最多的,這也是美國中產階級數量最多的州。
4) 更低的員工流失率,更強的公司文化。無論這個平台自己多牛逼,員工還是需要和客戶接觸的,這也會成為服務的一部分。沃爾瑪基本上是按照美國最低標準付工資,Costco 的平均工資達到了 20 美元/小時。沃爾瑪的員工流失率超過 44%,Costco 的員工流失率只有 10%不到,第一年員工流失率不到 6%。
Costco 並提供慷慨的福利——就連兼職員工也能享受充分的健康和牙科保險。就職一年後,新員工的退休儲蓄帳戶就可獲得股票期權獎勵。自由休假和探親假等傳統福利更是自不待言。這也最終導致了兩者服務上的差異。

Costco 的成功帶來的反思

Costco 的成功簡單歸因就一句話:性價比更好的商品,高周轉和商品嚴選模式,以及更好的服務。公司通過付費會員模式為主要收入來源,大幅降低了對於賺取產品差價的需求。不同於傳統零售商,Costco 不斷思索如何主動降低差價,讓利給用戶,將用戶忠誠度視為最重要指標。
通過會員費帶來更多收入,擴大規模後能夠以更低成本採購,降低差價等流程,形成了一個能自我循環的正反饋。也就是說,Costco 的產品性價比越好,用戶體驗就越好,付費用戶就會不斷增加,同時再帶來產品體驗的提升。 這也是為什麼在網路衝擊下,Costco 依然能夠持續增長的動能所在。
Costco 表面上賣的是商品,其實是服務和體驗。甚至在「好山好水好無聊」的美國,周末去大賣場購物,也是一種娛樂。但 Costco 產品線 SKU 少,購物輕鬆愉快,不像去沃爾瑪搞得暈頭轉向。

對於 Costco 的投資案例背後,其實有不少東西能夠借鑒到其他行業:

嚴選模式一定是有價值的。無論在網路還是非網路時代,人最大的需求是提高效率,節省時間。大而全模式也是幫助消費者提高效率。能夠在一家店買到的東西,我為什麼要去其他店購買呢?但是商品選擇太多未必是有益的,大而全+嚴選是最好的模式。
年費模式只有在保持優質體驗的背景下才是最有效的。年費模式最好的地方是,解決了任何行業中變現的問題。如果一個公司可以不賺錢,那麼他一定是顛覆天天想怎麼賺錢的公司。同時,正因為這個公司可以不賺錢,在起跑線上就贏了。對於消費者來說,最痛苦的是被賺兩道錢。又要交年費,商家還想怎麼剝削消費者。Costco 的成功在於,其利益和消費者是一致的。
什麼東西是網路無法顛覆的?線下的體驗。Costco 的成功在於,其目標客戶是家庭,而不是個人。家庭周末在一起購物,吃飯,交流的時光是網路所無法顛覆的。今天我可以在線上購買衣服,褲子,鞋子。不需要去 JC Penny, Macy’s 這些大百貨公司。但是作為一個家庭,我們更願意一起去 Costco 買東西。Costco 的商品主要是給家庭,不是給一個人,其實將這種體驗融合在裡面了。

最後的一些思考:內容紅利和嚴選

對於行動網路的下半場,我依然最看好內容紅利。類似於羅輯思維這種,已經把內容紅利的嚴選模式做出來了。大家上網,一個最大需求就是消費信息。 今天的信息不是太少,而是過多,如何幫用戶做篩選是關鍵 。羅輯思維這種模式,告訴你我已經做了優質內容的篩選。大家會更願意在上面買書,買東西,因為這是過濾後的品質保證,雖然價格可能會更高。
長期看,對於優質內容,或者內容平台的年費模式是可行的。但核心還是要做成一個 Costco,而不是特別小眾的商店。當用戶付費之後,在產品端就和商家是同一個利益鏈條。我知道看的內容是真實可靠的,不是軟文來消費用戶,不是廣告。目前大部分內容創業人群,還是抱著「賺差價」的思路。怎麼營利,粉絲變現成為了他們優先考慮的東西。
未來我相信內容創業行業一定會出現幾個 Costco 這樣的企業,將用戶和自己站在一個鏈條中,思考如何給用戶最好的東西,最好的體驗。最終通過長期累積付費用戶,依然能有很大影響力。
延伸閱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