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28日 星期二

索羅斯的投資哲學


作者:台大哲學系教授  苑 舉正 著

『我是一個讀哲學的人,我解讀索羅斯的投資哲學只有一個動機,就是告訴世人,哲學可以回答所有與人相關的問題,其中,當然也包括賺錢這件事情。』⇀ 苑舉正
                                                                                                         法意PHIGROUP 2017年1月 初版一刷



  • 古代羅馬帝國皇帝都是在哲學教師的薰陶下長大
  • 羅馬帝國最重要的原則之一 ⇨不處罰敗將,對比當時東方君主國,如春秋戰國時代,敗將要面對砍頭和抄家的風險。
  • 一個人最值得彰顯的應該是他的苦難經驗,因為在苦難經驗中最容易遇到錯誤,生命有了錯誤,才會有進步的空間。
  • 人類近代文明的發源,來自14~16世紀義大利佛羅倫斯的文藝復興,重生古希臘哲學,並加入實用精神⇾如Trial & Error試誤法,以及實驗組 v.s. 對照組 的科學方法,終於使人類擺脫數千年來宗教與政治對人心的思想禁錮。
  • 投資⇒ 求勝  V.S. 求生存堅守自己的交易原則與策略,參照1987索羅斯在美股崩盤下停損賣到最底點,他仍堅持如果再發生一次,他仍會殺低停損。因為,活著比什麼都重要➾成功的交易者,必然是索羅斯的實踐者。
  • 索羅斯:一個有理念的行動者,具備批判懷疑精神的經驗主義者,以『客觀真理』為方向。
  • Bridgewater Founder Ray Dalio  的方法論  如下
  • 第一:我從事自己想做的事,而不是別人要我做的事
  • 第二:我提出我所能想到最好的獨立意見(方法)去得到我想要的
  • 第三:我用我能找到的最聰明之人,來挑戰測試我的觀點
  • 第四:我對過度自信保持警惕,知道如何有效地處理我不知道的事情➾承認錯誤,修正錯誤 
  • Karl Popper 卡爾 波普⇨以強調科學方法論著稱⇨依靠經驗主義認知世界,然而人的經驗都有其目的性
  • 求知的意義,是在求真;求真的過程,就是結合批判與理性的結果。
     西方哲學從一開始就是以『否定他人的哲學思想』作為發展的主軸
     波普認為;科學的本質就是建構知識,而在沒有絕對真實的情況下,所有我們能建構的,就是提出假設,然後盡量否定這些假設。

     自然科學的成果,滿足我們對於追求『知識確定性』的需求,但是其他學科,例如人文科學,就沒辦法達到這種確定性。這是一個常識,但這也是一切議題發生的起點。

     當我們提出或發明一個理論時,我們對於它的態度不是捍衛它的真實,而是讓這個理論面對挑戰⟹讓它成為一個可以暫時通過否定檢驗的理論。否定,可以讓我們發現一個理論所能涵蓋範圍之外的可能性。

     說來好笑;這種否定方式並不是靠證據,而是靠另一個迷信,也就是『科學會為我們帶來無止盡的進步』

     這種必須隨時面對修正的不安感覺,違反一般人追求的穩定與和諧,卻是唯一真實的。認知真實,是人類自古以來的天性。人性 Human Nature ⇨ 思考 Think ⇨  認知 Cognition ⇨ 相信Believe ⇨ 操控 Manipulation 
     自然科學講求普遍性,因此不准許例外否則就不具備知識的地位但在社會科學中,例外必然發生。社會科學所建構出來的模式,一方面具有符合經驗的外表,卻又有謬誤的本質。  
  • 人的知識必然與『人』相同,是有缺陷的,所以沒有完美的知識;確認在一個不完美的世界中,我們必然會因為過度自信而犯錯。而一般人的想法離不開三項原則 ➾
  • 一:歸納經驗⟹ 一般人甚至認為,因果法則決定了外在事件發生的原因,因此假如我們透過理論設計找到因果法則,那麼我們就可以預測未來事件? 因為我們的想法本身就是影響因果的一部份,換句話說,對於發生中的事情,思想與事物之間是互動的。我的想法會導致事物出現,而新的事物,又會影響我的思想。使得我們不能單純透過思想,掌握事件與事件的因果關係,因為我們的思想,就是導致事件發生的原因。
  • 二:排除風險
  • 三:追求完美
  • 索羅斯不但不依從這三原則,還發明一套理論(反身性理論) 用來反對這三者。
  • 索羅斯努力的方向,就是把『知識的可錯性』與『常識的反射性』結合在一起,並透過批判的態度,將這兩個理念說明成一體的兩面。
  • 有趣的是,在投資活動中,往往只有那個與眾不同的判斷,是賺錢的判斷。導致參與市場的人陷入一種矛盾;一方面,市場理論說出大家應該依據的道理,另一方面,為什麼與眾不同的決策能夠賺錢?
     首先,因為歸納的經驗都是已經發生過的經驗,沒有人知道未來會發生什麼事,會不會改變我們原來的認知,甚至我們根深蒂固的信念都會出現錯誤。因此對索羅斯而言,『假設經驗的不確定性』才是重點。我們只能提出一個常識般的信念,相信市場的不可預測性,嚴正以待,處處小心。在市場中,常識對於做判斷,遠比知識重要!

      對於未來發展,最好是以悲觀的態度看待未來,絕不自我滿足;第二是,對於人性的發展,永遠要維持樂觀的態度,認為人總是能夠憑藉思考的力量,發明解決問題的理論。以防範未然為師,認為所有的事,都可以變得更糟,而做好心理準備,這是防止更糟情況出現的不二法門。索羅斯的哲學系統,不但讓人理解避險的必要性,也鼓勵人們做出冒險的挑戰性。

    如果連到底什麼是真實都不得而知,那又如何確定錯誤呢?畢竟,在不知何為真?何為假的情況之中,又要以什麼作為標準,說明對錯之間的區別呢?⟹哲學領域標準的詭辯

    肥沃謬誤現象之一 :被操控的古代世界
    古代天文學家透過成功預測天象,代表國君有通天本領,政治權力自然鞏固,而做到預測天象的人們,自以為認知能力突飛猛進,想要進一步操控世界更多的部分。因此,被操控的外在世界,會受到進一步的規劃,建構與轉化,最後導致文化與文明的產生。


    肥沃謬誤:不怕出錯,隨時準備修正錯誤
    我們所理解的世界,並不是真實的世界,而是我們企圖去理解世界如何運作的結果;
    索羅斯透過『見識』做出當下判斷,而沒有一成不變的決策程式。而所有他的投機思考活動,都在遊戲規則之內。


    談索羅斯開放社會的理想
    可錯論告訴我們,人是有限制的,人的認知能力沒有辦法得到絕對的真理,因此任何終極真理的宣稱,必然都是無效的。如果某一社會堅稱它擁有真理,那麼宣稱擁有這真理的社會,必然要依靠武力的鎮壓,來維持這個真理的尊嚴。這種單一真理的宣稱,只會存在封閉社會中。

    有的時候,在一個社會中,並不是每一個人都偏好開放社會,也會有人依戀著封閉社會。還有一些人,原先曾經不願活在封閉社會中,傾向擁抱開放社會,但之後卻在生活改變的情況之下,反而對開放社會的好感逐漸淡化,最後將這理想束之高閣而不理會。

   在飽嘗混亂之後的人們,會轉向接受一個提供穩定價值,與充滿確定性的封閉社會。換言之,封閉社會吸引人的地方出現了;與其人人各說各話,還不如擁有一套明確的信念。

  一個封閉社會,並不一定會朝向開放社會發展,因為封閉社會的崩解與分裂,有可能持續一段很長的時間,最後也許會逐漸穩定下來,但在那段混亂期間,足以破壞一切理想。之後又出現一個與崩解前類似的新政權。而這個新政權,絕對不會是開放社會。


  • 國際關係其實就是權力關係,不是法律關係。權力勝出,法律就為權力背書。
  • 從哲學的角度來講,美國社會中缺乏認知可錯論的觀念,誤以為現狀是完美的⟹A-Feel-Good Society.一個自我感覺良好的社會,其實是很脆弱的。因為它沒有勇氣面對真實,只能活在被扭曲的真實當中。
  • 在開放社會中,我們未必能夠擁有令每一個人都滿意的自由,但若不是活在開放社會中,我們絕不會擁有任何形式的自由。

2017年2月24日 星期五

走進我的交易室 Come Into My Trading Room


作者:Dr. Alexander Elder www.elder.com

大牌出版 2015年二版一刷

首部曲 初生之犢

交易人是天生的?還是後天養成?大多數人介於天才和傻瓜與賭徒之間

第一章:投資?交易?賭博?
                明智的投資人 v.s. 明智的交易人 v.s. 明智的賭徒

                投資的缺點?需要極大耐性,與極大自信

                效率市場理論:人,是理性的?只有市場上的贏家,才是理性的

                價格是什麼?
                價格是市場暫時的達成的共識,價格是一切的關鍵!價格遠比你想像的重要

                進場之前,先確定自己是投資?投機?目的?依據?如何退場?
                進場前謹守試單虧損佔總部位2%停損單,趨勢對自己有利時,再分批加碼

                通道指標是給波段操作交易人用的,不是給長期投資人
                投資人或是非常長線的交易,是根據基本面,
                或是半年線移動平均線反轉等長線技術指標進出場
                投資人必須每隔幾星期重新評估到價停損點
                波段交易人則必須每天評估!

  • 業餘交易人不斷在想進場要交易什麼,專業交易人卻用一樣多時間,思考如何出場
          退場下車機制在進場前就要擬定萬一看錯,我該怎麼辦!進場前就要有答案
          預留未來進場操作時,生活所需之現金流!
  • 同時,要關注資金管理,計算在目前的市場條件下,可以建立多大部位?何時實現部分利潤等。同時,他們也花很多時間,好好保存交易紀錄。

  • 效率市場理論假定人是理性的;但是大多數人其實都不是理性的,只有市場上的贏家,才是理性的

  • 交易和投資,只有一部分是理性的,因為人們經常衝動行事即使這麼做會傷害自己也一樣。許多情緒化的交易人,追求的不是長遠利益,而是忙著享受腎上腺素與快感。

  • 市場在橫向整理的交易區間中效率比較高,因為這時人們傾向用腦思考,一旦市場出現所謂的價格趨勢,人們變得比較情緒化時,效率就會降低;我們很難在橫盤整理的市場中賺錢,因為你的對手相當冷靜。理性的人,是精明危險的對手,我們比較容易賺到錢的來源,是那些因為趨勢快速變動而激動的交易人,因為情緒化的行為比較容易預測。

  • 專業的交易人,自始自終遵循自己訂定的交易準則。

  • 專業交易人,專注尋找最高勝算。當市場走平,專業交易人退場,把市場留給賭徒和經紀人去玩;輸家則不斷在半生不熟的市場與操作系統間換來換去。

第二章:在哪個市場交易?
                不在管哪個市場,必須符合兩個標準:好的流動性和波動性
                專注於極少數股票或標的,好好學習如何交易它們
                         
第三章:準備步驟
                對市場最佳態度⇢良性與理性的懷疑
                報酬率不是重點,部位大小才是重點
                市場不斷變動,想獲利,務必保持彈性buffer ⇢ 萬一看錯怎麼辦?
  • 假如賺到很多錢,附贈狂妄自大 → No Good
  • 假如賺到一點錢,附贈心態良好 → Good
  • 假如賠了一點錢,附贈小心謹慎 → That's Great! 
  • 基本面假如看漲,一定要得到技術面指標上升的確認,否則就值得懷疑,反之亦然。
           

二部曲  交易成功三要素 缺一不可

心 Mind ⇢交易心態,心理 
法 Method ⇢交易系統,憑藉依據 
錢 Money ⇢資金部位管理
  • 專業交易人會等待熟悉型態從市場浮現。他可能注意到動能越來越強的新趨勢,顯示價格還會再漲更高;他也可能察覺漲勢已到強弩之末,顯示價格即將走軟。一旦他察覺某種型態,就會進場交易。

第四章:心智⇢紀律的交易者
                保存交易紀律,交易日記
                經營風險 v.s. 虧損 ⇢可以接受經營風險,不能接受虧損
                成功交易人最重要目標 ⇢ 累積操作資本,淨值持續增加(極罕見)
                
  • 交易計畫中,必須包含突發事件對你造成不利的可能性⇢適度減碼經營,控制交易規模

  • 最優秀的輸家⇢贏

  • 學習交易,比較像是學習開飛機 ⇢ 操作SOP⇢交易人的工作很難,因為必須自行學習,培養紀律,以及永不間斷在市場上測試自己(的心態與操作系統)

  • 自我毀滅很常見;因為文明是建立在抑制侵略性上。當我們長大成人的過程中,要學會控制對別人的侵略性。

  • 訓練飛行員和醫生,有三點值得特別注意:循序漸進⇒加重責任⇒不斷評量review⇒直到能夠自動採取行動為止

  • 新手交易第一件該做的事,是學習如何交易,而非賺錢;一旦你學會交易,前自然會接踵而至。

第五章:方法⟹技術面分析
老式步槍只能放五顆子彈,專業投資人常用的指標也不會超過五個。假如五個指標不管用,十個也不會好到哪裡去,因為你可能根本沒有找到任何有利的交易機會。

  • 開盤價:反映的是資訊有欠靈通的市場參與者的意見。
          當日沖銷熱絡的股票往往都是成交量大,波動大的高價股。
  • 開盤時市場湧進的業餘交易人的買單與賣單,在盤中隨著時間流逝而緩和。接近收盤時,市場就交由專業交易人掌控。收盤價反映專業交易人的意見。

  • 尾巴⟹袋鼠型態  趨勢需要很長的時間才會形成,但是尾巴只要幾天就會出現。他們提供了寶貴的市場資訊,標示反轉區,並指出交易機會在哪裡。

  • 成交量⟹成交量上升,通常證實趨勢確實在進行;成交量萎縮,表示趨勢值得懷疑

  • 價格是最原始的東西,指標是二手的東西,簡單的指標效果最好。

  • 看日線圖會使你和其他只看日線圖成千上萬交易人沒有兩樣。你的優勢何在?

  • 移動平均線⟹分析週線圖時,可以先用26週的移動平均線,這代表了半年的資料量。分分析日線圖⟹可以先用22天移動平均線圖,這反映了一個月的交易天數。

  • 沒有趨勢的橫盤市場,最好停止使用趨勢追蹤方法,直到新的趨勢出現後再說。
第六章:交易

自動化交易系統的觀念,有根本上的缺陷⇨如果那些系統能夠運作,那麼擁有最強大電腦的頂尖聰明人,早就壟斷了市場。

  • 目前系統交易人,通常會取得比較穩定的績效。但是市場上最優秀與最成功的交易人,都是採用自主判斷交易法!如何選擇,取決於自己的性向,而不是依據報酬率決定。

  • 專業交易人即使採用系統協助,仍然會持續關注並調整,專業交易人可以使用系統,正是因為他能自主判斷交易!獨立思考是很困難的事,當任何機械交易系統用不再思考的方式引誘你時,要小心!交易系統是一種交易風格,不是轉動鑰匙,它就會自動運轉的東西。

  • 三螢幕方法:使用三個螢幕或是三種測試,在長期走勢上利用趨勢追蹤指標,做出做多或放空,或是空手的戰略決定;在比較短的走勢圖上利用擺盪指標,做出進出場的戰術決定。
          趨勢追蹤指標⇨用來協助確認趨勢
          如:移動平均線如週線,月線,半年線,MACD等

          擺盪指標⇨用來確認超買或超賣,協助掌握反轉點
          如:包絡線,通道,力度指標,艾爾德射線和其他擺盪指標等

          其他類指標⇨協助交易人,衡量市場群眾的情緒
          如:籌碼流向,交易人部位,新高新低指數,以反映市場整體看漲或看跌的整體情緒

         三螢幕的原則⇨日線 / 週線 / 月線 / 半年線 / 年線
選擇你喜歡的操作時間框架,稱之為中期,然後上升一階到更長的走勢 圖中,在那做出  做多或看空的戰略決定,然後回到中期走勢圖,尋找進出場點。

          三螢幕操作
當週線趨勢走多,等日線擺盪指標下降,發出買進訊號。價格下挫時買進,比買到波段高峰安全。如果擺盪指標在週線趨勢上升時,發出賣出訊號,多頭部位可以選擇分批獲利了結,但是不要放空!

進場建立新部位的最好時機,是當市場溫度計下跌到它的移動平均線之下。

進場之後,必須立即設立到價停損點,即使當走勢對自己有利的方向走時,也應該往交易的方向移動到價停損點。做多操作時,可以提高到價停損點,但絕對不能降低它。

  • 不同類指標有可能發出互相衝突的訊號;比如趨勢顯示走多,但是擺盪指標顯示超買,告訴我們應該賣出?反之亦然。人們很容易掉入一廂情願的陷阱,看哪個指標發出你喜歡的訊息,就跟著他走專業交易人,必須建立自己的判斷操作系統,考慮不同類的指標並且學會處理衝突訊息,才能決定是否交易?或是空手?

  • 市場贏家要從任何操作知識上獲利,必須親自操作測試,並加以微調,直到那個知識系統融入你自己的操作風格與經驗為止。

  • 交易散戶有退場觀望的自由,專業交易人的工作是好好交易,而非常常交易!

  • 趨勢交易是指不論浪高浪低,都要保有最初的交易部位。你是在釣非常大的魚,需要很大的空間。能從大趨勢中賺大錢的人寥寥無幾,原因是很多人無法抱牢。波段交易則是獲利了結後就要快跑,趨勢交易則是緊緊抱著部位不放,除非週線趨勢走平或反轉。

  • 趨勢交易⇨可以考慮一個核心交易部位,和追加交易部位。核心交易部位可以用比較寬的到價出場點,獲利目標也不明訂,同時不斷建立和軋平追加部位。

第七章:資金管理方程式
資金管理有兩個目標:生存和壯大,第一要務是資金安全,然後才是穩穩賺進利潤,最後是大賺一筆。交易新手往往把優先順序顛倒。


  • 一旦你擁有正期望值的交易系統,就必須確立資金管理準則
         要根據自己能拿多少錢去承受風險,來決定交易規模,而不是根據你想賺多少錢
  • 經營風險 VS. 虧損
          ex:水果攤生意
  • 限制任何一筆的交易損失,只占交易帳戶資金的2%

  • 每次加碼經營,都視為另外一筆交易⇨重新設定到價停損點,與遵循2%原則

三部曲  走進我的交易室

交易人會經歷許多發展階段,很多交易新手把交易看成一種機械式的追求,他們會誤認為,只要找到隨機指標的正確參數,或是適當的移動平均線長度,成功就會屬於他們。結果,他們反而成為機械系統供應商眼中的肥羊。
能夠在市場上存活下來的人知道,樂觀情緒或懷疑,貪婪或害怕等心理因素,遠比技術指標重要,風險控制才是關鍵。
唯有持續專注辛勤的工作,才能爬上專業交易的終極階段!


第八章:井然有序的交易人

大部分交易人都會看走勢圖,但很少人會看自己。這是一種疏忽,因為個性是交易過程中極為重要的一部份。淨值曲線有如一面鏡子,能真實反應你的績效表現。

  • 你可能會忽然發現,自己真正需要的東西,遠比自己想要的少 ⇨ 找到自己感覺舒適的最低支出生活水準

  • 交易需要嚴以律己,但矛盾的是,它偏偏吸引衝動型的人上門

  • 在科學與藝術,音樂等領域,假如25歲還沒有展露頭角,那就永遠也無法出頭;相反的,交易與投資是年長者得天下⇨ 每年試著提升自己交易品質,學習該如何交易得更好

  • 專家級交易人的目標,是把足夠的錢投入無風險投資,力求永遠維持目前的生活水準,就算停止交易也一樣。







          

          



2017年2月2日 星期四

分享經濟的華麗騙局 What's yours is mine


用科技收租的網路新地主,正如何危害人類社會? Against the Sharing Economy

作者:Tom Slee 
www.tomslee.net 
李婉瑜 / 譯

大寫出版  2016/4 初版一刷


  • 科技無法提供捷徑來處理複雜的社會問題,或是解決由來已久的社會衝突。
  • 很弔詭的,『利他主義』和『慷慨大方』常被用來形容分享經濟,但是分享經濟卻是一面倒的由商業組織構成,而不是非營利組織。
  • twisted but true: 思考 Airbnb v.s. couch surfing.org v.s. 全球百年歷史的青年旅社之家,它在全球超過80個國家有超過4000間青年旅社,並仍堅持維持非營利組織。
  • 紐約市法律禁止多人居住大樓的公寓租期少於30天
  • Airbnb 87%宿主的確只擁有一個物業,但是剩下13%擁有一個以上物業的宿主,才是Airbnb 事業中最有價值的部分;他們租出了所有Airbnb 上面40%以上的高經濟價值件。另外,紐約(全球市場亦同) 60%以上物業是整層住家出租,共享房型僅佔3%,Airbnb每賺四塊錢當中,有三塊錢來自整層住家,只有1%來自分享型物件。因此絕大多數居住型大樓密集的紐約物件,是違反紐約短租法規的整層住家租賃。考量人性→如果鄰居偶爾有客人來家裡過夜,多數人是不會介意的;不過,如果鄰居每天都有不同的人出入住宿,就會變成一個問題。這是原社區住戶不喜歡見到的,但這不是Airbnb的問題。同時,房東因為短租經濟效益高而驅逐原有長租房客,造成許多國家除了房價問題之外,也讓原本在地長租客無房可租,或是要付出更高額的租金→像巴黎已經出現嚴重公寓短缺的情況,造成歐洲許多城市中心,已經沒有原來的住戶,只有越來越多的觀光客。因為觀光業過於興盛,削弱原本當地人的真實生活與當地風情。
  • Airbnb 很容易讓宿主將資產列在它的網站上,但同時你要對四個不同主題的服務條款共3萬多字表示同意;該公司非常清楚什麼遊戲規則對他們有利。
  • 當分享規模變大,分享就消失無蹤,本質上就是一個生意,儘管許多分享經濟的支持者其言論是反消費主義的。然而,當這些規模攀升的分享經濟企業,本身就是消費主義者,就跟他們號稱要破壞改革的原本企業一樣。
  • Uber 成功來自於閃避保險費,稅金,車輛檢測成本,雇主應負擔成本,並持續融資以支撐持續擴大規模但也持續擴大虧損的營運。一旦把額外營運成本加上去,Uber駕駛工資和傳統計程車司機其實是一樣的。
  • 在加拿大和美國,計程車司機是非常危險的工作,位居工作中有被兇殺風險的第一名;機率是第二名(警察)的兩倍高。雖然,許多國家計程車產業變革速度很慢,但事實是,計程車應該是以整體城市規模的高度來管理。
  • Uber抽佣約佔車資25%到30%
  • Uber 表示自己不適用傳統法規,因為他們不是提供公共交通運輸服務,他們只是媒合駕駛和乘客的科技公司。
  • 當Uber 未能執行90%分派任務,就會從服務名單中剔除,同時,如果司機評分低於平均值4.7就會被冷凍或是踢出平台,碰到刁鑽客人也無從申訴,因為,司機從來就不是員工,沒有工作合約。
  • 最後,不管Uber對司機抽佣多少,這收入都是免付稅的,因為他是透過Uber BV一家登記在荷蘭為了避稅而成立的子公司,用來跟信用卡公司拆帳。
  • 諷刺的廣告:已經倒閉的Homejoy 公司,在網站上說把你家打掃乾淨,但是服務條款卻強調公司不提供清潔服務,以及公司不是一個清潔服務的供應商,僅是一個仲介平台。
  • 聲譽rating system系統不是法規的替代品,卻變成分享經濟企業管理公司結構的替代品。而且,這種不考慮細節的信任機制,忽略了所有既有的法規存在目的→為了審查消費者自己根本無法,也無力發現的事。大多數投宿者,根本無從知道自己投宿地點是否符合消防法規,餐廳是否符合衛生規定,計程車輛是否處於良好狀態等。
  • 商業世界許多為了解決信任問題,而產生的信號機制:比如隸屬於某些團體成員資格,一直以來就是一個重要指標。聲譽多是來自非正式,社會的和個人種類的信號;聲譽是社會上其他人看法的結晶。像是reputation.com這樣的仲裁者會協助你拉抬你的聲譽,那是要收費的,但是你為什麼要相信一個付費得來的名聲呢人們比較會下載其他人已經下載的歌曲,使得各式評分系統影響人們的行為,評分造成更大的不均等,因為下載數無法為品質提供可靠的指引。結果是,造成更多的暢銷商品。
  • 世界上最熱門的網站中,維基百科是前25名中唯一提供非商業公共服務的網站
  • 內容,也許是開放的;但是平台本身不是。
  • 工業革命以前的城市大致都是村莊,每個人基本上都有點像是微型創業家。你如果不是一名農夫,就是一名鐵匠,要嘛就做點生意。然後,誕生了工業革命,突然間,城市變得越來越大量產業化......接著便是社群的瓦解。非商業活動,其實仍是我們生活當中很大一部份。舉例,光在2010年,加拿大人自願花超過21億小時做義工,沒有任何理由相信,加拿大比其他國家更有義工意識。這時數相當於超過100萬個全職工作者工作總時數。→ex: 捐血行為,貨幣刺激會降低捐血的品質,因為人們會因為金錢,即使不符合血液系統要求條件,仍然去捐血,使得接受者受害。
  • 公有物的複雜,和本身的脆弱;儘管維基百科和Linux是分享經濟的基礎,維基百科上有爭議性的頁面,仍被複雜的保護政策封管。假如要更動Linux核心編碼,目前仍是必須通過管理者和維護者的層層把關。
  • 當人們大量談論民主化和網路,但是卻忽略了風險和報酬(風險散布於服務提供者和消費者之中),報酬卻是平台擁有者取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