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文化出版 2016/9/30 第一版 平井孝志Takashi Hirai 著 / 吳怡文 譯
- MIT 麻省理工學院思考訓練課程→System Dynamics 系統動力學⇢to study the patterns behind everything (透過模型來研究複雜系統中非線性行為的學說,因為人類習慣的思考模式總是傾向簡單的因果關係,而系統動力學可以訓練思考的深度與廣度)
- 系統動力學常應用在解決沒有標準答案的問題,在思考精神上,與佛教思維其實是相通的!『問題簡單,分析複雜,結論精彩』如同楊振寧先生曾就量子力學與佛教哲學的關聯性,提出的思辨一樣⇢原來大千世界,各種剪不斷,理還亂的因果循環,其實在本質上可以嘗試破除表象,以建立自我察覺與破立的關鍵。
- MIT 校訓 →Mens et manus (拉丁文,意指腦與手)
- 人們大多只看到事情的表象 ex:股價漲跌,而沒有看到背後的模式和物力論 ex:市場對股票的供需,資金行情效應,市場心理因素等;所以只會得到沒有脈絡的簡單答案。
- 只看到現象,而沒有改變根本模式,最後問題還是回到原點,浪費了資源與時間,有時後還讓問題更加惡化。
- 一般人→線性思考 ex:肉雞理論
- 本質思考→本質=結構 (模式) x 因果 (物力論) , 因果即是→Input ♺ Output 循環圖
- 本質=模式x物力論→Cause⇢Pattern⇢Dynamism
- 考慮模式時,要加入時間的因素,就能產生物力論,而且要歷經幾次的循環,最後才會得到(近似,可能)的真正答案。
- 試著思考⇢如何思考⇢以及,要思考什麼?So what?⇢Why so?⇢True?
- 假如陷入思考慣性 inertia 🔁 就會容易產生偏見 Bias →最常見的思考慣性就是⇢(一直陷入初期的假設當中 assumption ex:買進個股後,就陷入了只看多不看空的陷阱,因此要找出自己的思考慣性,了解自己,再學習改變,試著養成從本質思考的習慣)
- 不能光是思考,而是要學習從{本質}思考→避免關鍵字思考,以為 keyword = answer,關鍵字 keyword 往往= mislead 誤導
- 究竟是什麼引起這個現象?隱藏在背後的模式是什麼?最後,這個模式會創造出什麼物力論?
- 想根本解決問題,就要改變模式,假如只是改變表面現象,一定會失敗
- 找到改變模式的 turning point 槓桿點
- 原因和結果不見得很接近
常見『慣性思考』的分類
- 反面結論 ex:生病⇢看醫生,吃藥,沒有找到真因
- 滿足於一般性顯而易見的答案
- 太依賴架構 framework ⇢(越是廣泛閱讀商業書籍的人,越容易掉入這陷阱,明明只是整理了資訊,卻以為好像真的思考了什麼,以為已經得到了結論) 一旦發現自己太滿足於用架構來整理資訊,就要試著拋開架構,改從其他角度來思考,並試著打造一個適合自己的新架構⇢ 從反面想,試著自行否定初期假設
- 因為關鍵字,而停止思考
- 太堅持初期假設,陷入假設當中,見樹不見林⇢(陷入這種慣性的人,很難跳脫已經設定好的假設)
- 忘記了思考的本質與目的 ⇢ (好比進行資料搜集與整理,不知不覺讓這事情變成目的,而忘記自己是為什麼要搜集資訊,變成為了搜集資訊而搜集,把思考本質的目的忘了)
- 太偏重過程 ⇢潛意識中以為,只要過程中夠努力,答案就會自動出現
To think:日本企業在國內太成功 (Galapagosization),反而在全球市場失敗,Why so?
以系統動力學為基礎的動力思考:
- 建構模式→初期假設 (用一張紙圖示來表現構成要素與關係⇢ 一般人:用腦思考 v.s. 本質思考:用圖像思考,其中要包含:必要元素和因果關係(正循環/負循環) 可以的話,最好找個思考邏輯與發想方式都和自己不同的人討論。
- 試著解讀隨著模式而構成的物力論→掌握模式隨著時間因素會產生什麼變化,看看在更長的時間軸中,循環幾個週期,會有什麼結果。沒有經過時間驗證,物力論無法成立。
- 找尋改變模式的策略與turning point
- 採取行動,從實踐中獲得feedback再修正初期假設
探究物力論的關鍵:
- 流量和存量,必須分開看
- 以非線性來思考 ex:水的相變phase transition⇢由水變成冰的過程,很多事情的演變是非連續性的,又比如科技業的破壞性創新 disruptive innovation
- 必須考慮到醞釀出物力論的作用與反作用力
- 從各種不同角度來思考未來
如何鍛鍊與訓練本質思考
- 從新聞標題進行聯想→不看報導內容,試著推測內容
- 增加思考推理的模型或範例,鍛鍊推理能力
- 將思考視覺化,文字化,圖表化
- 試著讓別人聽聽自己的觀點,或是聽聽別人不同的觀點
- 磨練歷史觀
- 研究沒有標準答案的問題
- 向經典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