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文章來自 2021/9/3
vocus 抄書性質的戰史研究 發布文章
進行全船抗衝擊試驗的復仇者號在多數人印象中,美國海軍宛如神話中的巨人歌利亞,當這個巨人甦醒並集中力量時,那龐然的姿態彷彿能夠隨意輾壓著全世界中俄以外任何一個國家的海洋,無法被戰勝甚至無法被阻擋。即便海珊狂妄的認為他可以通過地面戰對美軍製造足以讓美國政治圈作戰決心動搖的傷亡,也非常清楚的意識到僅有少量飛彈快艇的伊拉克海軍絕對不可能挑戰正處於巔峰時期的美國海軍,以及受美國召喚而來的眾多盟國海上力量。
然而無論海洋或空中在誰手中,戰爭的勝負仍取決科威特的歸屬,他們無須搶奪制海權,只須盡可能降低聯軍制海權轉化為地面戰優勢的效果。而伊拉克唯一能實現這一目標的手段,就是水雷。
伊拉克主要的佈雷船隻是兩艘蘇聯T-43型、3艘南斯拉夫Nestin級和3艘蘇製Yevgenya級掃雷艦,以及一批伊拉克與擄獲的科威特小型船隻。根據伊拉克的戰後報告,埋設水雷總數是1167枚,其中有283枚沉底雷和874個繫泊雷,深度在0-40英尺左右。這些水雷共有11種型號,以老舊碰撞引信水雷為主,但也有一些是較先進的磁感應或聲音感應型號。雖然是以繫留雷為主,但伊拉克也用小型橡皮艇部屬少量浮雷,且有相當一部分繫留雷沒有被正確固定而變成浮雷。
海珊在其他方面的本事不談,在這方面的眼光確實很精準 - 美軍掃雷兵力甚至可以用孱弱來形容:整場波斯灣戰爭中參戰的掃雷艦僅有1艘復仇者級和3艘50年代的舊式掃雷艦。也就是說,美軍投入的掃雷艦甚至只和波斯灣地區的超級航母數量持平。數量的不足只是能力低下的一種體現,美軍掃雷部隊訓練、通訊設備甚至指揮協調的作戰理論都相當缺乏,連現役船員都不夠需要徵召預備役並跨單位抽調人員填補,外加將遠洋航行能力低劣的掃雷艦由半潛舉升船運輸到波斯灣的耗時,最終美軍掃雷艦艇直到11月初才算完成作戰準備。
由半潛舉升船大公僕3世號運輸到波斯灣的復仇者號(左)和進取號(右),排水量超過1000噸的復仇者級其實可以自立行駛到波斯灣,只是很花時間,比如5號艦守護者號(USS Guardian)接替復仇者號時從紐波特啟航後花了41天才抵達
數量和準備上不理想,設備上亦然 - 熟練號(USS Adroit)、無動於衷號(USS impervious)和領袖號(USS Leader)都是建於50年代的舊式掃雷艦,設備較差,最主要的水雷清除手段是AN/SLQ-38掃海刀,難以對付較為精密的複合引信水雷。且缺乏遙控獵雷設備就代表船隻和處理人員必須足夠接近水雷才能可靠的定位和無效化,且較老舊的AN/SQQ-14探雷聲納精度也不太夠。
美軍當時唯一一艘現代化水雷作戰軍艦是1987年服役的復仇者號(USS Avenger)。這一型軍艦擁有先進的AN/SQQ-32反水雷聲納可以偵測繫留雷和沉底雷,並使用擁有聲納和電視攝影機定位水雷,並在操作員遙控下用切割設備切斷繫留繩或設置銷毀用炸藥的AN/SLQ-48水雷無效化系統清除;而復仇者號也有較為傳統的AN/SLQ-38掃海刀,可讓復仇者號已8節速度航行切斷5-40英尺深度的繫留繩。這些設備使復仇者級成為能夠兼具主動精確定位和清除水雷的獵雷艦(Minehunter),以及被動掃除或誘爆水雷的掃雷艦(Minesweeper)功能的水雷反制艦(Mine countermeasures,不過基於方便以下統一稱為掃雷艦)。
然而復仇者號也有自身侷限性。首先是技術還不成熟,由於復仇者級建造前美軍有將近30年時間沒有建造過那怕一艘掃雷艦,因此復仇者級甚至在建造之初就充斥著技術和設計上的缺陷,即便服役了3年多也還未能根治,參與行動後不久就發現嚴重的動力系統問題必須更換全部的4組柴油引擎。而且由於定位是大型遠洋獵雷艦,復仇者級的磁訊號並沒有進行足夠完善的降低處理,這大幅削弱美軍讓這寶貴獨苗闖入雷區承擔風險的信心。最後是作為排雷主要手段的AN/SLQ-48不僅缺乏在低能見度狀態下的操作能力,數量有限的同時還有較大的磁訊號也使的這些設備的損失承受能力不高,實際作業中仍相當仰仗蛙人支援。同時投入初期也缺乏合格零件、後勤與人員支持,影響前期的作業能力。
整體而言儘管身為美國海軍最先進的水雷作戰艦艇,但復仇者號直到戰後仍被時任美國海軍水雷反制小組(Mine Countermeasures Group)指揮官評價為[還不適合投入作戰的試驗性軍艦]。
另一種美國海軍的掃雷主力是MH-53E海龍(Sea Dragon),這種基於MH-53重型直升機發展的掃雷直升機能夠用繩索拖曳多種漂浮於海面的掃雷設備進行清掃,其掃海設備包含可以切斷繫留繩的MK 103機械掃海筏、能夠製造類似軍艦磁訊號誘爆磁感應水雷的MK 105磁性掃海筏、能夠製造類似軍艦聲學訊號誘爆音響感應水雷的MK 104聲學掃海筏、兼具MK 104/105功能的MK 106聲學/磁感應掃海筏、能夠探測水雷的AN/AQS-20聲納探測設備等。且相較於傳統掃雷艦,海龍的作業速度可以達到25節,而且也不易受到水雷殺傷,更適合使用誘爆類型的排雷設備。
然而海龍也有自身侷限性,首先是它們面對敵軍對空火力打擊時和掃雷艦同樣脆弱且難以有效掩護;再者是海龍的連續作業時間只有4小時,需要足夠的數量不斷輪班,且當時海龍還沒有夜間作業能力,作為重型直升機後勤與維修需求也比掃雷艦要高得多。而最重要的一點是,海龍乍看之下反水雷手段極多,但一次只能攜帶一種掃海設備,誘爆設備有效工作範圍只有50-60米,而且對碰撞引信或複合引信(如結合聲學和流體壓力感應)的水雷不見得能起到作用。至於聲納探測設備,海龍的問題則是缺乏清除手段,只能定位後等待其他單位抵達處置。
當然美軍能如此輕視水雷戰是有理由的,美軍在北約成立後就致力於將水雷戰等部分任務交由北約盟國承擔,這樣一來他們就可以專注其他類型作戰軍艦的發展。不過波斯灣戰爭畢竟不是原本北約預定應對的歐洲第三次世界大戰,不同於在大型水面作戰軍艦支援上的積極度,美國大部分盟國都不願或無法在第一時間佈署水雷作戰部隊,結果只有英國在戰事期間提供了掃雷艦支援。
雖然論量不是很大,但英軍支援的5艘獵級(Hunt Class)是當時最好的水雷反制艦。以近海作戰為主要考量作戰環境的獵級磁訊號比任何一艘美軍掃雷艦都要更低,更適合波斯灣作戰環境,同時獵級有著和復仇者級同樣先進的獵雷裝備但機械可靠度卻好得多。更重要的是相較於開戰後需要跨單位臨時編組船員和排爆人員的美軍,英軍就連排爆小隊都能為每一艘掃雷艦固定編制人員,可以看出英軍在訓練與磨合度上也遠高於備受冷落的美軍同行。
聯軍掃雷部隊統一歸屬在151.11任務組(Task Group),該任務組混雜了掃雷部隊、海軍火炮支援部隊以及護衛艦艇,共計有31艘軍艦。其中旗艦為的黎波里號,下轄9艘英軍與美軍掃雷艦、2艘戰鬥艦和19艘巡洋艦、驅逐艦、巡防艦、支援艦艇,並搭載32架直升機。
而聯軍這邊,史瓦茲柯夫因為水雷威脅導致難以取得突然性,放棄了兩棲登陸的想法,但仍希望在伊拉克軍海岸方向製造壓力並營造出兩棲登陸的姿態,從而將伊拉克注意力從即將到來的左鉤拳攻勢上引開。這將通過威斯康星號或密蘇里號戰鬥艦對費拉卡島的砲擊,以及兩棲作戰部隊在伊拉克可感距離內的作業而實現。這代表聯軍海上力量需要在地面攻勢發動前排除阻礙,運動到伊拉克與科威特近岸展開牽制作戰。
對美軍而言海上最棘手的阻礙就是水雷 - 聯軍花了數個月時間調度和集結兵力,也給了伊拉克同樣多不受到干擾甚至不受監控的時間設置水雷區 - 因為史瓦茲柯夫擔心伊拉克提早通過美軍偵察行動察覺異狀,所以限制海軍水面艦艇只能在27°30'N以南活動,航空單位也被限制在27°45'N以南;至於衛星等國家戰略偵查資源,也因為其他更高優先級需求而很少能為海軍所用。因此開戰時整支聯軍都對伊拉克雷場佈局和位置一無所知。
讓雷區情報蒐集難上加難的則是漂浮雷的存在。浮雷會隨浪漂流,再連這些浮雷於何時在何地投放都無從得知的情況下根本不可能有效判斷位置。雖然浮雷的漂流特性也讓它們不可能形成足夠密度,只是隨機漂流等待和船隻相撞,實際殺傷可能性極小 - 但概率再低,畢竟不為零,美軍不想承擔這種風險,因此連航母都必須更動部屬範圍等直升機完成區域掃蕩確保安全。
幾種水雷類型,從左到右分別是漂浮雷、升降雷(由流體靜力保持固定深度,但可隨洋流漂移)、飄移雷(由重物拉扯保持深度,但重物重量較輕允許水雷隨洋流產生移動)、導引水雷(探測到目標後發射飛彈或魚雷攻擊目標)、繫留雷和沉底雷
作為彌補,在空中轟炸階段開始後海軍也積極嘗試通過更多手段掌握雷區情報。1月30日到2月15日之間海豹部隊6度乘坐SDV大膽滲透到敵方控制區使用聲納等手段嘗試搜索雷區,但對象也一直都放在靠近沿海的區域,加上SDV的航速與聲納的搜索範圍限制,海豹部隊實際排查的範圍相當有限,只能幫助美軍大概推斷哪些區域沒有水雷,不足以分析雷區的具體構成模式和位置。另一種手段是監控伊拉克船隻的活動模式,不過仍然只能推斷哪些航線是安全的,而這些安全區域和航線都太過有限,不能滿足大型作戰編隊活動。
波斯灣戰爭時期美軍使用的MK 8型海豹小組輸送載具(Seal Delivery Vehicle,SDV)。最大僅67公里的續航範圍與最高每小時11公里的航速是該設備的最大制約
美軍也嘗試了衛星和海巡機,專家小組指出波斯灣水深過淺,2月1日的最低潮時期就連沉底雷離水面也僅有4英尺,此時可以用衛星圖像和海巡機雷達嘗試定位到雷區。美軍照做了,P-3的雷達影像也成功顯示了海上十幾個不明物體,美軍欣喜若狂地以為他們終於找到雷區了 - 直到一名海軍中央司令部的情報人員將這些物體位置繪製到海圖時,才發現這些物體的位置和海圖記錄的海上導航浮標位置完全重合。顯然美軍白高興了一場,P-3和衛星都無法告訴聯軍水雷在哪。
既然沒辦法確定雷區在哪,美國海軍唯一選擇就是派出掃雷部隊緩慢開出一條安全通路。當然他們至少當下是無須清理整個波斯灣,只需要掃蕩他們需要前往的地方。
整體掃雷計畫實際上始於美國海軍的一個兩棲突擊提案,該計畫核心是對原為科威特所屬但如今也被伊拉克占領的費拉卡島(Failaka)進行一次兩棲突擊,代號為沙漠劈砍(Desert Slash)。海軍強調該方案既能起到牽制與吸引效果,又不至於過度牽制力量並承擔過大風險,特別是輕裝少量兩棲部隊可以完全用LCAC和直升機進行超視距登陸,這代表兩棲艦艇可以待在離岸更遠的距離外,掃雷的需求大減也大幅減低不確定性並提高了突然性。
1月28日,伊拉克出動部隊入侵並佔領了沙烏地阿拉伯邊境沿海城鎮海夫吉(Khafji),然而聯軍大部分航空支援忙於對伊拉克與科威特境內伊軍的打擊,難以抽調足夠兵力對付入侵的伊軍;而本該能夠在這種情況下彌補的海軍艦艇炮擊支援,卻因為海軍還未排除水雷威脅開闢FSA而無法展開支援。雖然最後聯軍在2月1日趕走了伊軍,但也讓聯軍,特別是海軍與陸戰隊意識到艦砲相對於航空支援在反應速度上的優勢(主因是不需要通過JFACC審核和許可),對FSA的渴求大幅提升。
2月11日,海軍上將亞瑟在還未得到行動許可的情況下下令開始準備掃雷,最晚必須在2月15日8點以前開始 - 儘管他在命令中也指出對費拉卡島的襲擊尚未確定是否執行,同時也辯解到船隻的重新佈署需要10天,他不能將時間浪費在等待命令,但史瓦茲柯夫仍對亞瑟的越權感到非常不快。
雖然如此,2月15日史瓦茲柯夫仍聽取了海軍對費拉卡島襲擊計畫的最新簡報。海軍提供的時間表是:2月16日開始掃雷,2月18日開始炮擊,2月19日兩棲部隊進場,2月20日2100時兩棲部隊登陸,2月21日1500時開始撤離,最遲於1800時前撤退完畢。支援火力包含2艘戰鬥艦為期3天炮擊、1艘航母外加1艘兩棲突擊艦的AV-8的4天空襲。
沙漠劈砍行動的具體執行步驟是:掃雷部隊首先掃蕩一條可通往供戰鬥艦等火炮支援軍艦進駐和射擊的火力支援區(FSA),以及作為兩棲艦艇準備區域的海上梯隊待命區(SEA)的安全通道。行動將從北緯29度7分/東經48度53.15分,距科威特海岸約30英里的回聲點(Echo Point)開始,並在18日開闢FSA讓海軍以兩艘戰鬥艦為核心的火力支援軍艦進場展開為期兩天的砲擊,19日讓兩棲部隊進入。第13海軍陸戰隊遠征隊(MEU)將在H時之前先登陸奪取費拉卡島東南方的Awha島並建立火炮支援陣地,隨後登陸部隊主力一部分乘坐LCAC登陸費拉卡島南海岸,一部分乘坐直升機直接插入內陸。
而在掃雷任務的職責具體畫分上,水面軍艦負責範圍是回聲點到狐步舞點(Foxtret Point)之間15英里長1000-2000碼寬的航線,而攜帶掃海閥的MH-53負責狐步舞點到海灣點(Gulf Point)的航線,掃雷艦在抵達狐步舞點後將會進一步開闢一個3英里寬10英里長的海上梯隊待命區,隨後開闢F1號FSA,最後但未必絕對需要的是離科威特更近可以提供更好的火炮打擊效率的F2號FSA。
史瓦茲柯夫對這方案表現滿意,雖然他也強調該計畫還是要白宮同意,而白宮對風險的容忍度估計不太可能允許,但史瓦茲柯夫的理智戰勝對亞瑟越權的不快 - 他授權海軍可以先展開諸如掃雷與岸轟等先期作業,一待白宮許可下達就立即發動沙漠劈砍行動。
不過這份方案仍然不可能讓所有人滿意,其中一個比較大的爭議就是一部分參謀人員認為回聲點離海岸太遠了,先前收集的零散情報與情報部門判斷都不認為伊拉克會把雷區設置的那麼遠,而早期美國海軍在回聲點附近已經有多次作業,都沒有發現水雷。而且掃雷艦作業速度通常只有3-4節,還要經常停頓進行遙控獵雷設備或蛙人的收放,以及對水雷的無效化處理,每多出一英里的清掃航線就意味著要額外耗費可能以小時計的清掃時間。
無論有多少爭議,2月16日時8艘水雷作戰艦艇還是開始了掃雷行動。雖然有5艘英國的獵級掃雷艦和美國的2艘掃雷艦伴隨,但負責開路的卻不是掃雷艦,而是的黎波里號。這是硫磺島級兩棲突擊艦的5號艦,在開戰時成為美軍唯一一型掃雷直升機MH-53海龍的母艦,上頭進駐了HM-14中隊的6架海龍直升機。
當然海軍也很清楚這意味著一艘寶貴的LPH將不能用於可能的兩棲作戰,因此也有將領建議改用更小但數量比較多的LPD,然而LPD不像LPH那樣可以一次性攜帶HM-14掃雷直升機中隊全部6架海龍直升機,甚至還有餘裕再多帶一些AH-1等作戰與支援直升機,LPD最多只能操作3-4架海龍直升機。最後,亞瑟還是同意將的黎波里號調派給掃雷任務。
而之所以的黎波里號又從掃雷直升機母艦的身分轉變為掃雷艦,不是因為他有什麼特殊設備或設計,僅僅是因為它更高有更好的暸望視野,且人員更多能安排更多人值班 - 這是因為浮雷的存在,浮雷漂浮於海面上,而海浪的雜波會直接導致聲納與雷達失去效果,因此當時沒有肉眼以外可搜索浮雷的手段。在這次掃雷任務中,的黎波里號會保持9個值班衛哨,3個在艦橋上,3個在艦艏,3個在艦尾,9組衛哨全都有夜視鏡。
而護衛掃雷艦艇的,是兩年前剛成軍的提康德羅加級神盾巡洋艦普林斯頓號以及2艘派理級巡防艦,此外聯軍同一時間在鄰近海域還有大量可以就近提供支援的作戰軍艦與軍機。
17日凌晨時,情報單位警告伊拉克疑似正在策畫對掃雷編隊的飛彈攻擊。這沒有讓聯軍停下行動,但奇怪的是,直到17日日落時掃雷艦艇與直升機都沒有發現任何一枚水雷,聯軍的推論是伊拉克為了用有限的水雷提高密度,雷區被設置在更靠近沿岸的區域。
17日晚間7點,美軍探測到岸基反艦飛彈連的雷達訊號。考慮到艦隊缺乏機動空間,且前出開路的掃雷艦沒有自衛能力,因此決定讓編隊撤到東部避開以知反艦飛彈陣地的射程,而普林斯頓號加速超越了掃雷編隊,待在掃雷編隊與岸基飛彈陣地之間提供保護。
在波斯灣值勤的威斯康星號戰鬥艦與的黎波里號
在聯軍對岸上疑似反艦飛彈陣地進行了壓制攻擊後,的黎波里號在18日凌晨4點20分準備重新開始掃雷。
在0436時,的黎波里觸發了1枚水下15英尺處的水雷,船艏右舷被炸開一塊20-30英尺左右的巨大破口,爆炸的衝擊甚至掀起船體,而且由於深度過淺,水雷爆炸時向下衝擊波甚至反彈後對的黎波里號造成第二度衝擊,並氣化了儲存的數百家倫油漆與稀釋劑,進而產生大量窒息性有毒氣體。的黎波里號的艦橋值班人員立即讓船隻鍋爐熄火。
雖然的黎波里號的船員在爆炸的5分鐘內關閉了所有水密艙門,但仍有至少25萬加侖海水湧入,且爆炸已經對許多艙室隔間完整性造成重創,海水不斷通過裂口蔓延,19號肋骨之前已經幾乎完全淹沒,損管文件清楚地記錄著一但進水蔓延到26號肋骨,的黎波里號必然會翻覆。損管團隊使用鼓風機排放有毒氣體,用大量木材與鋼板拚死強化和修補還可搶救的艙壁,CH-53也將修理艦傑森號(USS Jason)的損害評估小組和一部分搶救器材送到的黎波里號,經歷一小時的作業後,的黎波里號總算穩住了傷勢 - 至少在遇到第二枚水雷前不會有沉沒風險。
戰後美軍評估認為炸傷的黎波里號的應該是LUGM-145接觸式繫留雷,該型水雷採用古老但可靠的碰撞引信,裝有300磅炸藥。雖然不是什麼先進產品,但仍幾乎讓大量設計採用強度較低的商規船隻設計的黎波里號沉沒,而的黎波里號艦長也坦承如果當晚海況再更差點導致破口進水更嚴重,或者遭遇第二次攻擊,他們很可能無法保住這艘滿載排水量將近2萬噸的巨獸。
待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