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31日 星期四

投機者的撲克


一個人的修煉 ( 截點的選擇 / 情緒 / 快樂與平衡 / 彈性 )
  • 膽小謹慎是一種稀有的珍貴。
  • 幾乎在任何一個點做多或是做空,多單或是空單都是可以盈利的(同樣也可以是虧損的)。是截點的選擇,而不是行情,決定了你是盈利還是虧損。買點與賣點之間的絕對高度(正負),就是利潤。在買點固定的情況之下,拋點的選擇決定了你是賺錢還是虧損。行情很囉唆,它總是提醒你(賺錢了!賠錢了!),賺錢時它引誘你的貪婪,賠錢時考驗你的恐懼,如果你沒有信心,如何堅持到離場點。信心是賺錢贏出來的,當你沒信心的時候,繼續操作一定傷害更深。
  • 做交易,就是做心態,心態不好怎麼做都會輸。
  • 截點的選擇,跟你的目標設定有關,跟你的操作週期有關,跟你的情緒反應有關,跟你的決定與執行力有關,最後才是跟行情的未來動向有關。
  • Review投資對帳單,努力回憶最初買點的緣由,發現那是一點希望,某種誘惑,或是害怕錯失行情的急切感所誘發的,而真正理性的,充足預判的,執行的投資計劃少之又少。而賣出往往更像是一種情緒的宣泄,很多時候,僅僅是一時的害怕,一種被市場情緒左右到自我情緒的放大,還有些彷彿是自我的疲倦,離場只是為了結束一段無止盡的紛爭
  • 人生最大的生敗,其實是在盈利時就早已種下!盈利越多,錯誤的種子就種的越深,拔出來的時候,就越痛徹心扉。
  • 大贏一把不能輝煌人生,投機是一種先付出後回報的勞動,你投的其實是你的哲學,投的是你的人生觀,盈利只是你努力學習,創造性勞動的副產品。
  • 你會發現,自我交易能力的進步,就在於你必須修正自我的許多缺點;而這些缺點,正是你生活中所呈現的,所以心靈交易的修煉,並不一定要你在盤面上的修煉,生活中也可以-生活就是操盤。歷練過程著重在心理素質的考驗。
  • 一個人的修煉-改進生活以改進交易,體悟交易以領悟生活。
  • 市場是一種情緒-與其說人是理性的動物,不如說他的行為是情緒的產物 (以現價,我會願意買入嗎?)
  • 投資,投的好像是價值,投機,搏的似乎是機會,大眾總是覺得價值比較可靠,而機會相對飄渺 (投資的股票投機做,投機的股票投資做)
  • 很多看似穩健的機會(投資),卻非常依賴時機的把握(投機);而很多看似危險不羈的舉動,卻又演化成一次次的手到擒來。
  • 如何逆大眾而行;要逆結果,而非簡單逆行為。大眾行為可以分為有功時(歷史行情的推動,或是趨勢)和分贓時,到做後塵埃落定,論功行賞時,人性法則會顯現它的苛責,因為真正的賞賜總是極少兌現的。所以,要逆的應該是大眾的結果,而非簡單的逆大眾所有行為。
  • George Soros金融鍊金術:反潮流如今已經成為一種時髦,不過,與公認的預期對著幹絕非安全,只有到了關鍵轉折點,才會站在對立的立場上(轉折點是非常難把握的),鑑於反潮流也已經成為一種傾向,那我就要做一個頑固的反反潮流者。
  • 有節制的交易:大眾是受到誘惑而交易,你要學會等待機會而交易。(懂節制的交易意義非常重大!)盤面劇烈的跳動往往是陷阱而非機會,真正的投資大師,都是跟市場保持距離的,因為真正的大行情,從來就不是一朝一夕。市場是受到消息影響,但受情緒主導。
  • 關注價位,而非關注圖形:由於太多人使用線圖交易,所以關注價位的劣勢策略,因為少人使用反而有利。
  • 越稀有的越珍貴,越珍貴的越有價值,往往也得到越多報酬。
  • 市場是種情緒,快樂也是種情緒,在市場情緒面前,快樂是種很好的應對方式。快樂與否,並不能改變已發生的,但對於未來,卻是關鍵影響。如何掌控情緒之道,絕對是投機之道的重點。如果你的喜怒哀樂只被一種誘因主導時,你很難不被它牽來牽去,專注在其中卻失去了平衡,表示你失去了彈性。你只有一種歡喜與悲傷,甚至等待也變成了煎熬。
  • 操作的彈性:除非認定了一點(多或空),否則你不會輕易的出手,即使你如此堅定自己的操作信念,倉位上也不過分(不重壓),這樣的心態你始終保持彈性,萬一看錯,隨時有轉化為下一招的準備。高手對決,從不簡單希望一招制敵,而是希望在纏鬥中適度佔領優勢,透過優勢點逐步累加,最後形成勝式。
  • 市場就是一個值得你尊重的高手,你與之鬥爭的過程,一定是順勢而為,借勢出擊。在實際投入中,也要保持一顆隨時樂於修正自我的心,因為即便大方向被你看對了,市場仍會走出相當多的短線行情。

          人生的一本大帳 ( 設定一個目標,沒有目標的人就會陷入貪婪 )
  • 無論Double多少次,破產只需要一次
  • 錢的多少起不了決定性的作用,我最關心的事,是正確與否;Jesse Livermore說過,市場只有一個面,不是牛也不是熊,而是正確的一面。
  • 投機市場的規則:滿倉之日就是套牢之時
  • 敬畏市場的本質,就是敬畏對手尊敬對手;想想它為何敢和你反向操作。
  • 小聰明與大智慧:曾經很高的報酬率,假如不能避開人生致命打擊,一切終將歸零。寧可把投資報酬率降低,避開嚴重虧損。這意味著你必須更注重風險,甚至會草木皆兵,錯失一些賺大錢的機會,但是,只要能避開人生財富大挫敗,隨著時間慢慢轉移,財富自然出現在你面前。
  • 富足人生關鍵點:1.避開致命打擊 2.對財富期望在一個合理區域
  • 自己才是最大的風險,哪裏有枷鎖,哪裏就有反抗,似乎是人的天性,規則是死的,只要是人,就一定會找到變通的辦法。貪婪沒有底線,道德有底線,所以,自己就是最大的風險源,如何防止自己心中的貪婪,就是心靈交易最重要的基石。
  • 很多時候,我們對於投資報酬考核過於簡單了,簡單看賺了多少,至於賺取的過程中承擔多少風險,卻被忽略了。以前的成功讓我們忽略了風險,也就對風險報酬隨意設定,任何收益都要觀察所承擔的風險。不同市場,就有不同的風險報酬率,因此,我們會十分謹慎的選擇市場,但是對同一個市場中,不同買賣點的風險報酬率要如何計算,我們就模糊了。尤其是當我們在一個市場待得夠久,就更容易對風險麻木 ( 運氣不會每次都罩著自己 )。
  • 出手之前要問自己:這次,真的就是最好的機會了嗎?投資是要賺錢,不是來參與每一筆行情的。不符合我們節奏的行情,我們都認為,那不是我們的行情。真正的大行情是很難一去不回頭,沒有反覆波動的。大部分的人對行情的把握,往往不是太慢,而是過於迅速。
  • 會買的是兒子,會賣的是老子,懂得休息的,才是爺爺。

          上漲中尋找契機


  • 市場是有邏輯的,每次下跌的背後都有深刻的基本面,市場的力量,總是比你的忍耐更持久一些。市場自有它自我的情緒,它的固執往往超越你的想像,這也是為什麼不要輕易抄底抓頂的原因。
  • 上漲的時候更容易上漲,行情最肥美的時候,往往是最後72小時(噴出末升段)。
  • Jesse Livermore:當一支股票上漲時,重點不在於他是否漲的太高,你應該研究的重點是它為何上漲?而且觀察這個理由在未來是否還會持續,如果確定無疑,那為何不繼續買入呢?
  • 關於停利:停利之後,如果條件合適,要有勇氣繼續買回來,尤其是價格超越停利點之後。一個好的投機客是有肚量的,包括允許自己的系統出錯,以及錯失一些行情的勇氣。投機客要有否定自我的勇氣,有時候甚至是否定之後的再否定。但是這種否定,需要時間與現實要素做基礎,否則就會變成反覆無常或是草木皆兵。所以,停利之後的再回來的要求是極為嚴格的。需要重新嚴格的評估,尤其是心態的歸零最重要,不然很可能演變成上次停利後的不服輸,把有勝算的交易變成賭博。
  • 如何在大盈利狀況下有序離場是極為重要的。它為以後的操作奠定基礎-是繼續真實謹慎,還是走向虛幻狂妄。我們知道情緒跟欲望是有傳承的,賺的最多往往就是下一次的大賠。所以,建議要逐步減倉離場,不但可以有效獲得盈利平均值,也可以捨棄瞬間暴利的幻想。

2015年12月23日 星期三

交易的藝術


王力群 著
大牌出版 2015年4月 出版一刷


  • 股市征戰,最重要的是了解自己的心理狀態。
  • 真正高手與贏家成功關鍵並非死的技術,而是活的 心,包括他的思想,邏輯,觀念,直覺與見地。股市之道,別無他法,在於 人格的修養。
  • 真正的重點,不是報酬率,而是部位的大小!關心整體股票部位的勝率。
  • 當盤勢震盪盤整時,真正大贏家不是在忙著佈局,就是休息等待,短線交易的窮人則是試圖抓住每個震盪的交易機會。
  • 股市的致勝之道不是在於你得到了什麼?而是在於你達到了什麼境界?
  • 我們只是稍微接近股市的真相而已,逐漸縮小包圍面積的謹慎行動,來達到接近終極方法的目的。因為誤差可能會很大,所以一開始的思考範圍,就要儘可能不放過每個細節
  • 一般人總是在尋找完美的方法,試圖短期內出現最少的投資虧損 (完美的方法不存在),我則是用不完美的方法,試圖在長期有穩定的績效。
  • 不能因為成功操作,就證明自己的方法與系統是正確完整的。
  • 投資之路是一條孤獨辛苦,人煙稀少的自我覺醒之路。
  • 人生越到後面階段,應該是越來越脫離俗世的羈絆,全心全意投入有價值的自我活動;利用這種孤獨的疏離感,去做對自己更有意義的事。追求生活的清淨與安靜。
  • 對我而言,投資賺到多少錢不是重點,重點是理性的去處理金錢的清醒態度。
  • 我每天都應該回到一個很深的原點,然後再從那裡思考我的人生,原點是越深越好。
  • 在股市,重點不是自己在想什麼?而是別人 可能 在想什麼?
  • 光是知道,大概只值一分,剩下的99分靠實踐,靠操作,靠經驗。投資人一定要具備一定程度的操作經驗,才能判斷看到的資料是寶物,還是垃圾?多數人的意見對投資操作沒有什麼價值~眾生無明。因為你是天才型學習者,海量資訊對你是優勢,因為你會有天份與機緣,找到對的東西。重要的是學習精神,而不是學習工具。
  • 股市的知識,越到金字塔頂端,越需要整合。但是這個整合的工作極為困難。整合系統的關鍵,在於了解跨領域的知識~查理 孟格
  • 所謂『客觀』,是指分析事情要冷靜客觀,態度公正中立,但是經過客觀分析出來的結果,其實還是很『主觀』的。
  • 辭職不是為了操作股票,而是為了專心思考,操作只是剛好順便,如此而已。
  • 投資,幾乎不能有一刻的鬆懈,必須恆久活在憂鬱之中,才能立於不敗之地。所有的操盤手,幾乎都是孤獨的。越孤獨,越容易有兩個極端:一端是『強迫自己面對真實的自己』。另一端是『封閉腐敗然後墮落』。持續的面對自己,是一項艱困的事業。
  • 只活在過去的人,容易感情失控;活在現在的人,容易失智;活在未來的人,容易癡心妄想。贏家要同時活在過去,現在,與未來。檢討過去,立足當下,放眼未來
  • 多頭時可能會人氣低迷,空頭時也許會人氣旺盛;量縮的市場很難連續性大跌,只能盤跌,因為出貨量人數不夠多,推倒的量不夠大。
  • 當你手上沒有這隻股票的時候,你才能有機會客觀的了解它的價值;當你沒有操作的時候,才可以操作得更好。


2015年6月24日 星期三

機率陷阱:大數據時代,你更要小心數據!



Gerd Gigerenzer 捷爾德.蓋格瑞澤 著 
德國馬克斯普朗克人類發展研究院總監 Max Plunk Institute for Human Development 廖玉琳 / 陳亞莉 / 陳松筠 譯
商周出版 2015年 3/24 初版 3.5刷


  • 藥物副作用機率增加了一倍,就代表這種藥完全不能吃了嗎?
  • 是核電廠爆炸比較駭人,還是火力發電廠排放的致癌物比較可怕?
  • 與狂牛症一樣瘋狂的社會恐懼:狂牛症引起的直接死亡⇢庫賈氏症讓大腦海綿化 (屬一種罕見疾病,多半為老年人) 過去10年在全歐洲約150人左右,跟另一個原因引起死亡數字大致相同⇢兒童誤飲香精燈油⇢媒體反而擴大狂牛症事件操控社會大眾恐懼,導致大規模撲殺牛群,使歐洲畜牧業蒙受極大損失。
  • 做一次X光檢查比較保險,還是做了X光檢查本身反而危險?
  • 德國足球守門員,靠著剝奪對手射門的直覺淘汰了阿根廷
  • 利用check list 把醫院導管血液感染降到0%
  • 了解『自然頻率』比如每千人當中,有多少人等比例,讓大家比較容易評估風險『絕對機率』分母與分子的代表意義,不被假陽性篩檢結果誤導,去進行無謂手術治療→培養烹飪與運動,還有個人衛教基本常識,自己才是自己最好的醫生,醫生處理疾病問題,個人健康問題要靠自己處理
  • 預防癌症,不要過度仰賴癌症篩檢,要謹慎評估每個篩檢的利與弊⇢當女人發現自己被叮嚀一輩子的乳房攝影檢查,並沒有降低乳癌總死亡數時,很難想像她們的反應。
  • 過度診斷偏差over diagnosis  bias 指醫生所發現的癌症細胞,並不會導致任何症狀或是危害生命,舉例來說,有些患者可能有癌症細胞,但是因為癌症細胞發展很緩慢,可能患者終其一生都沒發現自己罹患癌症。
  • 抗癌症藥物,到底是延長壽命,還是帶來痛苦?



  • 現今高科技社會,識讀風險能力也是公民必備基本技能,如果缺乏就會讓自己的健康與財務狀況陷入險境,也很容易受人擺佈,而產生不必要的恐懼或是不切實際的期待。
  • 降雨機率的意義:當氣象學家說降雨機率是30%的時候,他們的意思是,如果這一天重複發生100次,那麼有30天會下雨。
  • 解讀機率的時候,一定要找出百分比分母所代表的意義。
  • 判讀風險時,一定要思考『絕對風險』的增加率是多少。
  • 其實,大部分的醫生都不知道要如何跟病患解釋他們所承擔的風險。
twisted but true:2011/9/11恐怖攻擊後,美國人開車里程數大幅增加,導致之後12個月死亡車禍高於五年平均值,總計增加1600多名美國人因此車禍身亡。
要開多遠的路程,死亡率才會跟搭飛機一樣高?答案是:12英里

  • 可怕風險:最可怕的是,因恐懼所採取的不理智行為
  • 許多人希望銀行,醫生和政治人物能夠為大家帶來多一點『確定感』。所以,這些人為了滿足大家的需求,就提供給我們許多『虛幻的確定感』。
  • 幾個世紀以來的哲學家們,汲汲營營要追尋那份對人生的『篤定』,其實,根本不存在,最終也只能像實用主義哲學家杜威所說:利用知識來累積『確切』的事物,然後用信仰來處理人生中的『未知』。
  • 統計學最多只能處理→最簡單的未知→也就是『已知風險』,然而,未知風險在真實世界出現的比例比『已知風險』高得多。
  • 在面對『已知風險』時→用邏輯和統計思考處理
  • 在面對『未知風險』時→用直覺和經驗法則處理
  • 人生許多問題,都同時需要這兩種技能才能解決→ex:2009年1月US Airways 迫降哈德遜河,機師在不到三分鐘內用直覺處理迫降。
解釋風險的藝術:有兩種方法可以幫助我們清楚了解風險的意義
  1. 看事件發生的頻率,而不是看單一事件的機率→ex:降雨機率
  2. 看『絕對風險』而不是『相對風險』→ex:口服避孕藥副作用機率7000個服用者當中會有一個產生血栓的副作用
面對未知,你需要激發潛意義;直覺就是儲藏在潛意識中的智慧;複雜的問題,反而要用簡單的方法,因為大腦在使用這種方法思考的時候,會專注在少數重要的資訊上。刻意忽略一些訊息,反而可以做出更好,更快,更安全的決定。→好的醫師與好的經營者,都需要直覺來做出好的決定。→人腦:直覺抽象決策 pk AI人工智慧(大量邏輯運算)

  • 智慧就是善用資訊,並藉此做出大膽推測→Less is more 運用最少的資訊來預測未來
  • 人們做決策,往往僅根據一個好理由。這樣的決策結果,比起斟酌過所有因素再來決定,可能還要更好。
  • 不容失手的隱匿文化,讓醫療疏失層出不窮→怕被告的防禦心態,導致許多不必要的醫療行為 v.s. 機師愛用檢查表,醫師卻很討厭→德國漢莎航空的回報錯誤文化,卻產生極佳飛安紀錄
  • 人類對於不太可能發生的災難都很害怕,但是都沒警覺到自己許多日常行為其實都很危險。
  • 媒體越是報導的事,反而越沒必要害怕→培養不被數位科技,與關鍵字誤導的自主思考能力與判斷力
  • 二次大戰後,人類社會目標就慢慢開始轉變,變成比較注重外在成就;其實,只要自認能夠掌握內在目標的人,人生似乎都會過的比較順利,只要願意,我們可以重新把焦點放在人生的內在目標上,這樣可以幫助我們減輕在面對未知風險時,心中充滿的焦慮與不安。
  • Good enough法則,幫助你選擇所有重要的事物
twisted but true:9/15之前出生的小孩IQ比較高? 學制造成9/15之後出生的小孩要等隔年才能入學,導致比較智商發現,年紀較長這組因為晚一年入學IQ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