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31日 星期三

豪注千億美元的軟銀願景基金 孫正義是瘋狂撒錢還是勾勒未來?



豪注千億美元的軟銀願景基金 這是瘋狂撒錢還是勾勒未來?

2018/10/16摘錄自 股感知識庫
作者:何棄療   |   2018 / 03 / 05
文章來源:獵雲網


2016 年 7 月 11 日,Ian Thornton 拿起電話,想著大概是幾個月的休假之後,別人打來寒暄兩句。在他離開的這幾週裡,英國倒是經歷了天翻地覆的變化,比方說 6 月 23 日宣佈脫離歐盟,把全世界嚇了一跳,英鎊對美元的匯率更是因投資者無法接受這個結果,而跳水至 30 年最低。然而,如果說這一切還能讓 Thornton 瞠目結舌的話,當時 Arm Holdings (ARMH-US) 的 Chris Kennedy (電腦處理器設計公司的首席財務官) 傳來的消息,足以讓他心臟停跳幾秒。Kennedy 說,Arm 被收購了。


“誰想買我們啊?一想到我們在行業的地位,我們就覺得沒人會願意收購 Arm。” Thornton 說。Arm 通過收取處理器的設計費賺錢,所謂處理器,就是電腦晶片的“大腦”,而經手 Arm 的處理器占到全世界智慧手機的 95%。


Arm 被稱作“全英國最成功的科技公司”,它發展飛速,40% 的利潤率簡直像在薅羊毛 (編者按:從網路的優惠促銷活動,以相對較低的成本換取物質上的實惠)。
原來,這筆收購來自日本電信巨頭軟銀集團 (SoftBank Group Co, 9984-JP)。2014 年阿里巴巴 (Alibaba, BABA-US) 上市時,軟銀集團曾花 2000 萬美元購入該公司部分股份,現在已經價值 600 億美元,不可謂不驚人。


在 Thornton 打出那一決定命運的電話前一週,軟銀創始人孫正義已經會面過了 Arm 董事長 Stuart Chambers。孫正義主動提出以 324 億美元現金,或 70 倍於 Arm 2015 年淨收入的價格收購該公司。為了達成這筆軟銀史上規模最大的收購案,孫正義搬走一路各種絆腳石,打算出售部分阿里巴巴的股份及其他財產,籌集 200 億美元。知情人士至今都為孫正義的速度感到目瞪口呆。


“整件事發生得太快了。” Thornton 說,“孫先生想要儘快完成這筆交易 — 我想他可能擔心別人來挖牆腳。他說,他想要收購 Arm 已經好多年了,如今終於來了機會。”


事實上,孫正義有這個想法不是好幾年,而是數十年了。19 歲的時候,他寫下自己的人生規劃,計劃到 60 歲 — 也就是他現在的年紀 — 的時候,找個繼承者。 (現在他又說還沒做好隱退的打算。) 他對軟銀的規劃長達 300 年,遠超一個人的壽命。


軟銀和 Arm 都否認英國脫歐對這筆交易產生了影響。如果真是這樣,那麼一定有別人促使孫正義加快收購。


孫正義在無數採訪中說過,自己有一個展望:那就是奇點的到來,即機器人的智商將超越人類。他預測,奇點將在 30 年內到來。為此,他千方百計籌措組建了 1000 億美元的投資機構,試圖通過大量的科技投資,讓軟銀在奇點到來時搶佔先機。僅僅在收購 Arm 一個月之後,孫正義就創立了願景基金。


作為身家 970 億美元的基金,願景基金堪稱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企業投資基金。


軟銀自己投入了 250 億美元,雖然不是最大的投資人,但軟銀卻是最大的所有者。沙特的 450 億美元股份包括 170 億美元的股權,以及借來的 280 億美元。這筆債務採取優先股的形式,在基金的 12 年週期內獲得 7% 的年息,其他投資收益僅分配給股權。這筆錢來自沙特公共投資基金,該基金擁有自己的 2030 年“願景實現計劃”,目標回報率在 4% 到 5% 之間。


願景基金的其他投資人包括蘋果 (Apple, AAPL-US)、高通 (Qualcomm, QCOM-US)、夏普 (Sharp, 3545-JP),他們相信,孫正義是一個堅定的交易能手,軟銀也一定能給他們帶來可觀的回報。在未來的 5 年裡,孫正義每年需要花出去 200 億美元 — 也就是願景基金的 15,才能滿足投資人的要求和期望,然而這樣的期望所處的市場,或許已經被過度高估。願景基金的早期投資超過 1 億美元,所投的公司似乎也是隨機鎖定,從共創公司 WeWork,到網路衛星公司 OneWEB,以及運動零售商 Fanatics 等等,一系列動作讓人浮想聯翩,難道軟銀在盲目撒錢?也因如此,孫正義被打上了“一手創造泡沫的男人”的標籤。


然而,願景基金絶不是在閉著眼撒錢,它的投資策略還要從 Arm 開始說起。


據說,孫正義在 2012 年收購 Sprint 之前,就已經對這家英國處理器公司垂涎。當時 Arm 並未在尋求買家。“不過,如果有一份收購協議,對股東和消費者都有利,那麼我們還是要考慮一下。” Thornton 說。於是,Arm 以最快的速度召集了一次年度會議,提出軟銀欲以每股 1700 便士的價格收購公司,相當於當日收盤價每股 1189 便士溢價 43%。與此同時,孫正義也在溝通英國政府,為交易排除障礙,並承諾會在接下來的 5 年裡,將 Arm 的 4000 名員工數量翻一倍,保留現有的管理層和業務模式。


他還請來了澳大利亞生的企業家 Hermann Hauser,後者曾於 1990 年將 Arm 從 Acorn Technologies 剝離出來。Hauser 曾公開表態,作為英國最成功的公司之一,被外國公司收購,喪失獨立是一件非常丟人的事。“孫正義一再向我保證,會好好照看 Arm,他還跟我分享了對公司的展望。” Hauser 說。


孫正義向 Hauser 即使說,電腦領域的新浪潮即將來襲,Hauser 估計是第 6 次浪潮,繼上次影響主流 — 包括小型電腦、工作站、電腦和行動裝置 — 的浪潮之後,這一次將實現工業生產和消費設備的自動化。孫正義說,Arm 作為網路背後領先的處理器製造商,可以抓住這次機遇。


孫正義在電視採訪中說:“它就是這家公司。地球上沒有哪個人能離開晶片 — 汽車裡有它,冰箱裡有它,哪裡都有。所以,如果說晶片是所有人都需要的,而一家公司擁有 99% 的市場佔有率,那麼一定存在進入門檻,因為這家公司沒有充分利用自己的市場佔有率。如果讓我執掌 Arm,我們會讓它賺更多錢。我相信,它一定會比谷歌 (GOOGL-US) 的價值還要高。”


到 9 月 5 號,在有可能的最短交易時間內,Arm 順利歸軟銀和孫正義所有。


作為軟銀的一部分,Arm 重新制定了自己的商業計劃,幫助願景基金實現孫正義的夢想。“我們所做的很大程度上是為了迎接未來。” Thornton 說。交談的時候,我們站在 Arm 位於劍橋的新園區,這也是軟銀為實踐其員工人數翻倍的諾言所做的努力。


“孫先生和他的團隊制定的時間線遠遠超過我從前打交道的股東。以往我們都是規劃未來 1-2 年,有時候可能會想想 5 年之後的事情。但是孫先生對短期目標毫無興趣。他能想到的最短的規劃是 10 年以後,然而這只是未來幾十年規劃的鋪墊而已。”


Arm 已經開始投資建新辦公樓,招聘下一波 4000 名員工。“我們需要讓我們的技術滲透到全世界每一塊晶片上。” Thornton 說。除了在智慧手機領域 95% 的市場佔有率,Arm 還佔有全球處理器市場 34% 的佔有率。目前,全球共有 1100 億塊 Arm 處理器。該公司預計,到 2035 年,他們在全球將擁有估計 1 萬億塊處理器。隨著技術一步步升級,汽車、洗衣無人機等都需要晶片處理器,如果各公司內部進行開發,成本會過高。“我們制定的價格,是企業內部開發成本的 1/10。”


 Thornton 說,“所以,當你看到,花費 10 年時間,1000 億美元進行內部開發的時候,我們會告訴你,在我們這裡,你只要花上 100 億美元,就可以立即拿到處理器。這就是為什麼過去 20 年裡我們能夠擴張得如此迅速。未來,我們將一家公司一家公司地訪問,一個設計團隊一個設計團隊地會面,讓 Arm 成為這家市場的首選處理器。”


這讓 Arm 陷入了一場貓與老鼠的競逐當中,也就是要先於各種應用之前,開發出下一代處理器。


巴菲特曾經用鐵路數據預測基礎設施領域的結構性變革;與之相似,軟銀拿下 Arm 也是為了抓準投資網路公司的時間。“通過 Arm 我們能看到未來。”東京花旗集團 (Citigroup, C-US) 的信用分析師 Mitsunobu Tsuruo 說道,“比方說,當 Arm 和一家新公司建立合作的時候 — 例如汽車或農業方面的網路技術,Arm 可以提前掌握網路兩年後的方向。”這樣一來,軟銀就可以投資那些相關市場甚至尚未出現的初創企業。


願景基金的形成,始終都是圍繞 Arm。2016 年 12 月,當時的當選總統川普在川普大廈會見了孫正義。“他是行業的偉人之一。”川普這樣告訴與會的記者。“他剛剛應允在美國投資 500 億美元,創造 5 萬個就業職位。”在一旁的孫正義,舉著寫有兩個公司名字 — 鴻海 (2354-TW) 和軟銀 — 的紙張,笑眯眯地對著記者們的鏡頭。Tsuruo 和花旗集團透露,台灣電子元件公司鴻海計劃在北美加碼投資 70 億美元,在軟銀之外,獨立創造 5 萬個工作職位,部分是 LCD 面板和電視組裝工廠的工作。


分析師認為,軟銀正在進行垂直整合 (軟銀方面拒絶對本文置評) :鴻海生產設備,Arm 提供晶片,軟銀旗下的 Sprint 和網路衛星公司 OneWeb 負責設備運行的網路。願景基金的投資組合公司將從這些合作中獲益,而軟銀居於中間位。


軟銀組建了一支由銀行家組成的團隊,來管理基金的投資事務。自從願景基金成立以來,有關這支團隊的組成訊息,也一點一點零碎地為外界所獲知。有報導稱,在倫敦的願景基金總部,這支團隊大約有 20 人。團隊領導為來自印度的投資銀行家 Raeev Misra。在金融危機之前,Misra 因招聘激進的交易員 — 如 Greg Lippmann — 到德意志銀行 (Deutsche Bank, DBK-DE) 的衍生業務處而聞名。願景基金的員工席上坐著的,大多都是德國籍員工,包括前操盤員 Akshay Naheta,前經理人 Saleh Romeih,以及前投資銀行的聯合主管 Colin Fan等。


不過,願景基金的投資組合看上去還是沒什麼規律。運動服裝生產商 Fanatics 和室內種植創企 Plenty 有什麼共通點嗎?答案是:數據。


“我們對共乘公司 — 從 Uber 到 Grab 的投資,事實上目的不是幫助人們從 A 地到 B 地。”願景基金經理 Jeffery Housenbold 在去年 11 月的跨國創業峰會上說道,“而是為了收集數據,進而探索擁有這些數據以後,能夠開發出其他什麼衍生業務。”沒有數據,計算機就無法學習。和人類不一樣,計算機需要數字才能提供推薦,進行預測。而一旦擁有數據之後,他們的分析能力就會甩下人類一大截。孫正義曾對一名採訪者說,“未來,人們會說:生產晶片的人將會統治整個世界;擁有數據的人也會統治世界。”


然而,霍金 (Stephen Hawking) 曾表示,奇點“將是人類文明史上最糟糕的事件。”伊隆·馬斯克 (Elon Musk) 也警告稱,由電腦主導的第三次世界大戰或將出現,而人類需要與機器融合才能立於不敗之地。


願景基金改採取的投資模式認為,未來的數字獨裁者,會更加仁慈。孫正義認為,智力高於人類的電腦,因為太聰明,所以不會允許戰爭的發生。“回望人類的歷史你會發現,人們每天都在互相殘殺。但是現在,我們的生活不再是這樣了。所以,如果機器比人類聰明,那麼它會明白,鬥爭不是生存的有效途徑,和諧才是。”孫正義解釋說。


眼下,圍繞奇點到來的線索,開始出現在願景基金內。以人工智慧為中心的市場,正走入健康醫療和自動駕駛汽車。去年 5 月,願景基金對癌症檢測創企 Guardant Health 領投 3.6 億美元,8 月又對生物製藥創企 Roivant Sciences 豪注 11 億美元。與之同步的,是對智慧汽車市場的追逐。去年 7 月,軟銀參與開發深度學習演算法的汽車科技公司 Nauto 的 1.59 億美元 B 輪融資,並擔任領投方。此外,軟銀還收購了 Uber 的部分股權,同時表達了對 Lyft 的興趣。


這股刮向各類公司的 1000 億美元資金,似乎花起來的時候並沒有精打細算。不久前,Slack 在融資中獲願景基金 2.5 億美元注資,將其估值推升到 51 億美元,順利擠入至矽谷估值最高的創企隊伍。波士頓 NEPC Consultants 的私人市場研究分析師 Brandley Rowbotham 形容願景基金是一塊扔向水中的巨石。“它所產生的漣漪,還在影響所有的小型投資公司。”


Rowbotham 說,因為願景基金的存在,小型投資機構只有加大投資,才不會被淘汰出局。而從反面來看,願景基金只要提供流動資金,就可以輕鬆對市場施壓。軟銀喜歡投資後期階段,市場存在感較強,估值較高的私人公司。有些公司可能一再拒絶 IPO,擔心估值會像Snap (SNAP-US) 和 Blue Apron (APRN-US) 一樣大跳水。2015 年,私募投資人對 Blue Apron 的估值是 20 億美元,而在上市 6 個月之後,也就是 2017 年 11 月份,這家食材配送公司的市場暴跌至 5.8 億美元,心酸地成為“曾經的獨角獸”。“隨著許多獨角獸公司推遲上市時間,軟銀的收購提議不啻為上佳的退市選擇。”


NEPC 合夥人 McCusker 不認為軟銀正在創造泡沫,但是這種大手大腳的闊公子架勢,加上不加區分的定價,以及市場其他角落歡欣鼓舞的情緒,或許會孕育出一場泡沫。“過去兩年裡,創企 IPO 的動力似乎一點點被抽乾。” McCusker 補充說。


軟銀已經發現了許多問題。在投資一個月後,Roivant 傳出一個令人震驚的消息,那就是它被炒得沸沸揚揚的阿茲海默症藥物 interpirdine 不起作用。消息曝光後,該公司股價大跌 75%。禍不單行,Uber 的交易陷入了股價定價的困境中,並被爆出一場巨大的,此前未披露的數據洩露事件,更糟糕的是,Uber 方面還想方設法掩蓋了這起醜聞。願景基金的規模和投資放大了這些壓力。Arm 的創始人 Hauser 說:“如果他們不犯愚蠢的錯誤,我會非常驚訝。唯一的區別是,如果他們取得了成功,那一定是巨大的。”


Hauser 的風險投資公司 Amadeus Capital 感受了 Vision Fund 的連帶影響。Amadeus Capital 是虛擬實境創企 Improbable 的早期投資者,後者在去年 5 月份通過願景基金從軟銀獲得了 5.02 億美元投資,書寫了英國公司有史以來最大的一次融資。“這是一個令人興奮的消息。它給 Improbable 帶來一次機會。” Hauser 說。“與其上市,高科技公司更願意拿到這樣的投資。從這個意義上講,這是對金融世界的可喜的貢獻。“


得益於軟銀,Arm 不必擔心其 2017 年的利潤率會減半,到 2018 年再減半,然後變成個位數。在經歷快速擴張之後,Arm 將需要兩到三年的時間來開發下一代處理器,客戶也需要另外兩到三年,圍繞 Arm 的設計開發電腦晶片。Thorton說,公司的利潤可能八年都不會再成長。他說:“如果是上市公司,我們就沒有那麼多時間了。想像一下,你對股東說,我們要把一個賺錢的公司變成只出不進的公司。花上兩三年時間開發下一代處理器是迎接未來的重大舉措,而如今,我們不用太過擔心眼下了。”


不過,也有信號顯示,孫正義最終或許還是會把 Arm 送上市,而到時候的回報,只能比阿里巴巴 2014 年上市的時候多,不能少。在接受彭博社的電視採訪時,孫正義解釋了他是如何在 45 分鐘內說服沙特王子對願景基金投資 450 億美元的。“我要送你一份 1兆美元的禮物。”他對王子 Mohammed bin Salman 說,“你給我的基金投資 1 億美元,我會還你 1 兆美元。”


這些回報將取決於願景基金加速奇點到來的能力,而在當下,許多企業高層都認為奇點的迫近速度比預期要慢。目前,在 Arm 和 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 調查的公司當中,只有不到 110 表示將網路技術得到了價值化的運用。


“我沒有理由相信,他們在愚蠢地花錢。” Hauser 說,“但科技界真正成功的故事往往需要時間的孕育。有那麼一句話嘛:檸檬早熟。”


獵雲網》授權轉載


【延伸閱讀】

2018年10月19日 星期五

美国人说的圣贤之道




美国人说的圣贤之道


摘錄自 學而時嘻之

同人于野《东方早报·上海书评》2015年9月27日)


我最近听某个海外中文论坛上的人说[1],他14岁的儿子有个观察:周围所有种族都有人“go for greatness”,只有中国人不“go for greatness”。这句英文的意思大约相当于“追求崇高”,所以有人形象地把这个观察总结为“所见华人皆市侩。”


这孩子可能不太了解情况。中国人不是不追求崇高,而是因为历史上有过太过强调崇高的时代,涌现出太多假仁假义,甚至打着崇高的旗号办了坏事,以至于现代中国的主流文化愿意谈思想,愿意讲利益,而不愿谈崇高了。


事实上,今天的人不但不谈崇高,连一般意义上的品格修养也不谈了;不但中国人不谈,美国人也不爱谈。我们有时候会谈到“自控力”和“情商”,但那都是些个人奋斗的功夫,跟老派人物说的品格关系不大。


“追求崇高”的对立词并不是“追求卑鄙” — 没人追求卑鄙 — 而是“追求成功”。历史上可能有过很长很长的追求崇高的时代,而我们现在生活在一个追求成功的时代。
这个时代是怎么变过来的呢?现在“品格”还有用吗?


纽约时报专栏作家David Brooks,今年出了一本新书,《通往品格之路》(The Road to Character),讲了几个他心目中英雄人物的事迹。这些人物大都是美国人,但是他们跟我们通常印象中的美国人完全不同,简直都是中国古典意义上的圣贤。

Brooks说,每个人的天性其实都有两面,代表两种不同的追求。就好像丹尼尔·卡尼曼在《思考,快与慢》中把人的思维分为系统I和系统II一样,Brooks把这两种追求分为亚当I和亚当II。亚当I追求成功:担任什么职位,取得过什么成就,有过什么重大发现,这些能写进简历里的、事关财富和地位的项目。亚当II则追求崇高:道德,品格,服务,追问人生的意义 — 那些你的简历里没有,但是在你的葬礼上会进入你的悼词的项目。


可是据我所知,那些取得了非凡成就的名人的悼词里也都是说些职务和成就,跟简历差不多。似乎只有简历内容不值一提的普通人的悼词 — 如果普通人有悼词的话 — 才说些美德之类。


不管怎么算,亚当I追求的那些更像是真格的。亚当II追求的东西虽然也很好,但更像是奢侈品而不是必需品。再联想到各种假仁假义,我们最想问的问题是,品格是一种用来标榜自己的广告吗?善行是一种行为艺术吗?道德是没事找事自我设限的枷锁吗?


亚当II的追求,对世界有实际影响吗?


品格跟思想一样,其实也是一种精英素质。

英雄故事
民权运动领导人伦道夫(A. Philip Randolph),大概是我所知道最有领袖范儿的黑人。伦道夫的长相非常好,但“帅”和“酷”这样肤浅的词汇根本不配用在他身上,在他的高贵气质面前今日的黑人明星们简直如同小混混一般。如果非得用一个词来概括他,我们只能用一个今天已经很少有人会提到的词:尊严。


伦道夫永远是这样的:站得直、坐得直,衣着整洁漂亮,跟最亲密的朋友说话也一本正经,总是用最纯正的发音把每个单词的每个音节都说清楚。女人们仰慕他,有的甚至会在他巡回演讲的路上发出明确的表示,他全不为所动。而且他对钱财也不感兴趣,一生朴素,认为任何个人奢华都会腐蚀道德。


当时有专栏作家认为伦道夫是本世纪美国最伟大的人。不管是不是,你都得承认一点:像这样的人是不可能被侮辱的。


如果不是沽名钓誉,人到底有没有必要活成这样?


也许想要做成当时的非常之事,就非得有伦道夫这样的非常之人。作为被压迫者的黑人并非是纯洁的铁板一块,人们各有各的想法,各有各的毛病,纯属乌合之众。怎么把不完美的人组织起来搞一场社会变革?如果你成功地把他们组织起来了,获得了权力,你又怎么能不被权力腐蚀?你的任何缺点都可能导致这个事业失败!


要把这样的事儿办成,首先得有一个所有人都愿意为之努力的共识。黑人领袖们找到的这个共识,是非暴力的街头运动。为了维护这个共识,领导人必须克制自己的情感,平衡自己的观点,正所谓皇帝做不得快意事。


伦道夫本来是个狂热的马克思主义者,但是为了团结大多数人,他放弃了自己的理念。有这样的妥协精神,再加上完美的个人品质带来的声望,他才能确保民权运动能进行下去。这才有了马丁·路德·金等个人品质并非无懈可击的青年一代的成功。
这就是品格的力量。而在几十年前,人们就是这么重视品格。


小罗斯福时期的劳工部长,也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女性内阁成员,弗朗西丝·珀金斯(Frances Perkins),早年是个社会活动家。她对底层妇女的处境非常不满,以替女工维权为己任。但与今日中国活跃在网上的“公共知识分子”不同,铂金斯不是个爱说的人,她选择直接做。


当时社会上有很多假的职业介绍所,诱骗移民妇女去赌场工作,甚至卖淫。年轻的铂金斯没有坐等政府行动,她直接去这些职业介绍所申请职位,用这种冒险的方法曝光了111个犯罪团伙。


铂金斯曾经参加过一种社区服务,富有的女人们联合起来,给贫困妇女提供找工作、教育乃至带小孩的帮助。你可以想象参加这种服务的志愿者们肯定个个自我感觉良好,面对救助对象难免会有一种优越感,做完事难免会为自己是个好人而感到自豪。


而铂金斯参加的这个慈善组织,恰恰要求志愿者学会消除自己的优越感。你必须纯粹是认为这件事应该做,为了把这件事做好,才来做这件事,而不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什么情感需求。你必须学会科学地帮助别人,而不是根据自己的感情意气用事。你得知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你得知道你的工作不是扮演救世主。结果这社区服务反而也成了对志愿者的品格培养!


为了争取权益,铂金斯必须经常跟政客打交道。而她游说政客的方法也不是怨天尤人玩悲情。她非常务实,作风灵活,乐于妥协,想法设法把事情办成。因为意识到政客们至少都会尊敬母亲,33岁、未婚的铂金斯就故意把自己打扮得像个母亲!
一个只知道坚持原则的道学家有这个本事吗?如果铂金斯是在办事,今天的很多所谓慈善家只不过是在搞行为艺术。


而且铂金斯还从不居功。成为政府官员以后,铂金斯发表讲话非常不爱说“我”这个词,而总是尽量用“one”代替。作为“罗斯福新政背后的女人”,铂金斯从未出版自己的回忆录,反而写了一本关于罗斯福的书。


这种低调作风可能恰恰是先前美国政坛的风气,只是到近年才江河日下。艾森豪威尔内阁的23人中只有1人出了低调的回忆录;而里根内阁30人中有12人出版了回忆录,且几乎都是自夸的。老派人物老布什竞选总统时非常不习惯用“我”这个词,以至于竞选班子得求他用–你竞选怎么能不提自己呢?他说了“我”,结果第二天就收到妈妈的电话批评:乔治你又说自己了!


今天的人可能会认为当时的人的这些“隐忍”,其实只不过是推迟享乐 — 今天不享乐是为了明天享乐更多,今天不痛快是为了日后更痛快 — 但事实并非如此。
书中这些人物中,对我触动最大的,当属一位“不著名”的著名人物,乔治·卡特莱特·马歇尔。


像麦克阿瑟和巴顿这样的美军将领性格非常戏剧化,搞的世人还以为美国人性格就应该这样,其实马歇尔就跟他们完全不同。马歇尔非常反感戏剧性,崇尚冷静和逻辑,公私分明,甚至给人感觉不近人情……如果麦克阿瑟和巴顿是关张,马歇尔就是诸葛亮。


而马歇尔作为人臣的品格,可能还真未必就比不了诸葛亮。马歇尔在军中做事,有非凡的管理和组织才能,能游刃有余地调动和指挥千军万马。


一战中,他曾经因为成功安排60万人和90万吨物资装备的调动,解决了当时最复杂的后勤问题,而获得奇才之名。而与此同时,马歇尔做琐碎小事从不厌烦,特别注重细节,而且因为做的实在太好,甚至曾经被认为只适合做这些而影响过升迁!
二战中,马歇尔作为美国陆军参谋长,在国会和盟国中都取得信任。英国人知道马歇尔做事并非只为美国利益,而是为了整个战争的胜利;美国国会知道马歇尔跟他们说话都是实打实,不是玩政治。这种无可挑剔的行事作风和领导能力给马歇尔赢得了美名,BBC甚至把他称为圣人。


马歇尔本来有机会成为霸王行动的盟军最高总司令 — 就是包含诺曼底登陆的那个军事行动。这是盟军在整个二战中的最关键、最大规模的行动。指挥这次行动,是青史留名的最好机会,没有任何一个将领能拒绝这样的诱惑。马歇尔当时是众望所归:丘吉尔和斯大林都直接告诉马歇尔他会得到这个职务;罗斯福明白如果马歇尔开口要,他一定能得到这个职务;艾森豪威尔也认为马歇尔会得到这个职务。更重要的是,马歇尔本人很想得到这个职务。


但是罗斯福不想让马歇尔担任这个职务。他希望马歇尔留在华盛顿帮自己。不过罗斯福也不想让马歇尔这样的人因为错过这次机会而在五十年后被人遗忘。他找人去试探马歇尔的反应,马歇尔的表示是他绝不会让总统为难。


最后罗斯福干脆把马歇尔叫到办公室,亲口问他想不想要这个职务 — 如果马歇尔这时候说“yes”,罗斯福将别无选择。马歇尔的回答是你认为怎么做最好,就怎么做。结果盟军最高总司令的荣誉给了艾森豪威尔。


艾森豪威尔后来当选美国总统。罗斯福终其一生也没有再给马歇尔另一个青史留名的机会。马歇尔的最高职位是在杜鲁门时期,67岁上担任了美国国务卿。后来他才终于以“马歇尔计划”— 尽管他本人从来没在任何场合使用过这个名词 — 被世人熟知。


马歇尔这个故事最令我钦佩之处,在于他并没有把“品格”当成通往“成功”之路的工具 — 如果是那样的话他完全可以一直“装”到罗斯福问他那一刻为止,然后当仁不让地拿下盟军总司令的职位。但是他的品格使他放弃了那个最佳机会。

怎样成为圣贤

如果你想成为那样的人物,Brooks总结了一个理论,说明了一条通往品格之路。我们很难评估这个理论有多科学,毕竟圣贤的案例太少,而且不可能做实验。但是我发现这个理论,跟中国古人的智慧,很有相通之处。我甚至敢说这个理论把中国古人没说明白的地方给彻底说明白了。


有一种成圣人的方法是像康有为那样。据说[2]康有为有一次读书打坐的过程中获得了通灵式的体验,“忽见天地万物皆我一体,大放光明”,感觉自己是孔子再世,从此狂放不羁,变成了一个大忽悠。


但Brooks说这个圣人之道的最根本一点,却恰恰不是狂妄,而是谦卑。谦卑,意思是必须承认自己和所有人一样都是有缺陷的,思想中有很多偏见,性格中有很多弱点。


这就是西方思想中的“曲木”(crooked timber)传统。“曲木”这个词当然出自康德:“人性这根曲木,绝然造不出任何笔直的东西。”只有当你承认自己是有缺陷的,摆正谦卑的态度,你才有可能跟自己的弱点作斗争,才有可能去完善品格。


注意这个思想并不等于“人性本恶”。它说的是每个人的头脑之中都有好的声音也有坏的声音,我们要用好的去压制坏的。我想现代脑神经科学家肯定会赞同这一点,他们认为人脑的思考从来都不是一个声音,而是每时每刻都有几个不同的声音在争论,就好像皮克斯新片《头脑大作战》一样。


其实用“好坏”来划分人脑中的各种声音是不准确的,应该说人脑之中有各种情感冲动:愤怒、爱慕、同情、嫉妒,等等等等。在不同的情况下你很难说哪种冲动好哪种冲动坏,事实上最原始的道德感本来就是感情冲动。


不好的情感冲动如果不加以遏制,不防微杜渐,就有可能形成正反馈,越来越大,乃至导致灾难。所以哪怕是小事,也不能掉以轻心 — 有点像中国人说的“勿以恶小而为之”。


品格的修炼并不是要消除这些冲动,而是要学会控制这些冲动 — 有点像中国人说的“发乎情止乎礼”。


比如愤怒通常是一种负面情绪,而且很不好控制。此书中说,艾森豪威尔是怎么控制愤怒的呢?他有时候会在日记里开列所有冒犯过他的人的名单 — 不是为了提醒自己将来报复他们,而仅仅是为了抒发和控制愤怒。他解恨的方法还包括把自己最恨的人的名字写在纸上,然后把这张纸扔进垃圾桶!


压制自己的情感冲动,要形成习惯才好。这就要求我们平时把任何小事都视为磨练品格的机会,不能稍有放松 — 有点像中国人说的“勿以善小而不为”。


这么做并不仅仅是为了别人,也不是利益计算,而是为了磨练品格。可是磨练品格又是为了什么呢?亚当II到底想要什么呢?


那当然是go for greatness。不过Brooks在书中用的是一个更高级的词:holiness,神圣。这并不是说他劝人信教,而是说要追求品格的完善。为什么要追求这个?没有为什么。人本质上就并非是一个只知道追求物质生活的动物,总会有点品格追求,希望能找到人生的意义。这样说来“崇高”其实并不是一个达成什么其他目的的手段,崇高本身,就是我们天生想要的目标。


这个从曲木出发的圣贤之道,跟今天流行文化中默认的品格理论完全不同。


现在从中外各种水平的动画片到各路名人应邀去大学典礼做的演讲,全都是对“你自己”的赞美:你原本就是最好的,你非常与众不同,你注定能干一番大事,你现在要做的就是遵从你的内心!


Brooks把这种文化称为“Big Me”。对今日之“Big Me”来说,人应该先看看自己对什么东西感兴趣,以这个内心的热情为指导去选择一个职业,做事的目的是满足自己内心的需求。


在这种文化中,如果有一个人不爱工作爱旅游,稍微攒点钱就去世界各地旅行,钱花完了再找活干,我们通常会对他表示羡慕,认为他比那个拼死拼活赚钱就为退休之后能去找个海岛定居的人活得真实。如果有人不为赚钱也不为旅游,只为自己的什么兴趣而努力工作,他简直就是高山仰止的榜样了。


而圣贤之道,却跟这三种人都不一样。此书中的英雄人物都不是先看自己喜欢什么,然后选择去做什么。事实上,他们并没有“选择”自己最终从事的事业,他们是被这个事业选择。他们在人生中的某一刻,因为一些经历,意识到自己正在被某个事业召唤,然后他们投入这个事业。


珀金斯因为目睹纽约三角地纺织厂大火而决心把劳工权益作为自己的毕生追求。艾森豪威尔生性狂放易怒,在母亲的教导下慢慢磨练性格,才成为踏实可靠的军人,和在位时低调而身后评价却越来越高的总统。女作家乔治·艾略特因为爱人George Lewes的激励而开始正式写小说,他把她从一个以自我为中心到处找爱的女孩,变成一个以悲天悯人为己任的作家。


他们不问我想干什么,他们问世界需要我干什么。他们不是用做事的方法来满足内心。他们是为了做成这件事,去不断打磨自己的内心。


品格修养的追求目标,并不在于成功,而在于成熟。特别可靠,才能办大事 — 有点像中国人说的“可以拖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


中庸之道

此书中人物在成了圣贤的以后,或者说品格成熟了以后,仍然谦卑。我读此书最大的惊叹在于,艾森豪威尔当总统的领导艺术,有可能是最正宗的中国人的“中庸之道”。


长期的军队和战争生活把艾森豪威尔变成了一个任劳任怨忠诚可靠的中国古代士大夫式的人物。他总是压制自己的感情,完全不浪漫,没有什么创新精神,算不上是历史的推动者。但这样的品格可能正是盟军总指挥官所需要的:作为实力最强国家的军队代表,他跟所有人一样内心充满偏见,但他从不让自己的偏见表现出来,总是尽力维持盟军的团结。他把功劳分给属下,甚至还能把过错归于自己!哪怕按中国古人标准,这样的人都可以称得上是“人品贵重”了。


在谈到艾森豪威尔的中庸之道时,Brooks像所有讲中庸的中文书一样,先声明中庸(moderation)不是什么:中庸不是面对两种对立意见采取一个折中的立场,不是盲目的搞平等,也不是对各种不同意见和稀泥。


Brooks完全没有引用儒家经典,甚至根本就没提中国,但是我看他对这个moderation是什么的解释,可能比任何一本讲解中庸的现代中文书都干净利索。


中庸,是你要认识到不同理念,不同情感诉求、不同道德标准之间,必然有冲突。这些理念没有哪个是完美的,谁也说服不了谁,谁也消灭不了谁,矛盾永远存在。表现在政治上,就是各路派系集团永远都在互相斗争。


比如说狂热和自控,就是两种都可能有用但是互相矛盾的情感。愤怒有可能激励我们去做好事,但更有可能让我们办坏事。两种情感都是天生的,但你就必须学会协调这两种情感。— 这是不是《中庸》中“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这句话的最合理解释?[3]


在政治上,不同派别的集团可能说的都有有道理的地方,但是互相矛盾,你也得学会协调。


到底是安全稳妥一点好还是大胆一点好?到底是放任自由一点好还是保守克制一点好?这里面充满各种tradeoff,也就是取舍。既然是有取舍,你就不能对结果抱有太高的期望。


所以作为最高领导人,就绝对不能像个二愣子一样全面倒向一种理念然后打压其它理念,试图给个一劳永逸的解决方案。艾森豪威尔的做法是时刻根据当时的局面,做出一些临时性的安排,去得到不同诉求之间的一个平衡点。等到下一时刻局面变了,再继续调整。


所以领导的艺术就如同在风暴中驾驶帆船:太往左偏了就往右调整一下,太往右偏了就往作调整一下。平衡永远是动态的。你就永远这么调啊调,这就是中庸之道。

品格与现代人


所以领导人的确是非得有点品格不可。那么普通人呢?为什么现在普通人都不怎么讲品格了呢?社会文化怎么就从“曲木”变成“Big Me”了呢?


过去的人为什么特别讲究品格,Brooks有一个非常合理的解释。直到不久前,绝大多数人都生活在相当艰难险恶的环境之中。那时候社会生活的容错能力非常低!如果你懒惰,一年的庄稼可能就没了。如果你暴食和酗酒,家人可能就会受到伤害。如果你贪慕虚荣,可能就会乱花钱导致破产。如果你私生活不检点,可能就会毁了一个姑娘。


品行不端的代价如此巨大,人们不得不时刻克制自己的短期情感冲动,乃至形成强制的纪律。为了把品格养成变成日常习惯,这种纪律有时候会到有点矫枉过正的程度 — 比如说年轻人打牌跳舞,都有可能被长辈禁止 — 因为他们担心你的自控能力经不起诱惑。


所以在艰难时期强调品格修养,就如同纺织厂不让吸烟一样,是客观条件所决定的。


而现在是个物质非常丰富的时代,人们的容忍度越来越高,整个社会的容错能力很强,一个普通人时不时犯点小错误根本没什么。而且现代的发达商业还指望着消费者有冲动,最好想吃吃想买买想玩玩。


在这个时代任性代表有个性。《非诚勿扰》里的相亲青年无不以自己是个“吃货”为荣,控制感情深藏不露的人根本不受欢迎。


那么在这个时代写这么一本书又有什么意思呢?事实上作者除了感叹几句,根本不敢明确地号召读者去做个有品格的人。他甚至不敢说自己有品格!他只是小心地说我知道有这么一条通往品格之路。


我的体会是,在现代社会,这条路根本就不是给普通人准备的。普通人的上限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你只要根据社会给你的设定,把自己分内的工作做好,对社会给你的各种经济学刺激做出合理反应就可以了。你左右不了世界,世界也不担心被你搞坏。


只有那些想要办大事的人才需要品格。因为这样的人不能单靠本能反应行事。
他们需要动用自由意志去做决策,而且他们的决策会对世界产生影响。他们不能因为自己恰好不喜欢哪个国家就不让哪个国家进入联盟,他们不能因为自己恰好喜欢哪一派理论就按哪派理论制定政策,他们不能因为这么做恰好对自己最有利而不顾整体利益。他们愿意为心中的大事牺牲。


这些精英人物知道自己的条件有多么幸运。他们不敢滥用权力,不敢不为普通人服务,也不敢像普通人那样生活 — 他们就如同《易经》中说的那样,“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


你必须在通往品格之路上反复打磨,跟自己的本能反应做各种斗争,才有可能成为这样的人物。


那么如果一个普通人没什么野心只想做个安静的美男子,他研读圣贤之道到底好不好呢?能力不足还妄想当圣贤会不会把自己变成社会的不稳定因素?想太多圣贤的事儿会不会得抑郁症?


生活明明不太悲壮,有没有必要受这个英雄的伤。


这我不太敢说。但我想学习这个圣贤理论至少有一个好处:我们知道了当今那些市侩猥琐的公众人物,大概是不太可能干出什么大事来的。


———————————–
[1] 这事儿不是我编的,原帖在 http://www.mitbbs.com/article_t1/Military/44229483_0_1.html


[2] 白鹇,《戊戌狂想曲》,2012年4月《经济观察报·书评增刊》http://book.douban.com/review/5399537/#!/i!/ckDefault


[3] 写到这里我斗胆说一句,我认为目前人们对《中庸》某些篇章的很多“主流”解释是错的。比如“慎独”,主流解释是要在独处没人监督的情况下约束好自己 — 但你联系上下文“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远,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显然其本意是说君子要想保持中庸之道就必须多听取各方声音,多体察实际情况,生怕自己错过关键信息,千万不能自己一个人瞎决断。“慎独”,其实是要小心,不要因为无知而被自己的偏见左右决策的意思!“独”是“独断”,不是“独自相处”— 在这种高级经典中怎么可能还整出“不欺暗室”这种低层次道德来了。

如何透過財報看懂企業的商業邏輯?



如何透過財報看懂企業的商業邏輯?

摘錄自 股感知識庫
作者:學思悟道   |   2018 / 01 / 24
文章來源:雪球   |   圖片來源:Haowei


筆者從事投資行業多年,愈發喜歡甚至崇拜巴菲特 (Warren Buffett) 的理論:堅守能力圈,只投資看得懂的生意。


除了不懂不做,我覺得更好的辦法是學會通過看懂財報去理順公司的商業邏輯,明白其具體的經營狀況和發展前景,同時也可以拓展自己的能力圈,以下這篇文章相信通過相對通俗的語言講述了如何看懂三大報表以及如何報表通過報表去理順企業的商業邏輯,希望可以給大家一些新的啟發,歡迎探討交流。


財務報表在我看來,它不僅僅是一些財務的數字,它其實是整個公司經營的結果。而經營這件事情本身是跟他的商業邏輯緊密相關的。所以我們要做清楚報表結構,首先我們要做清楚這家公司的商業邏輯。其實財務報表分析最核心的東西,是通過財務報表這個結果來把能夠造成這個結果的原因找出來。


為了把原因找出來,不同的商業模式可能所形成的原因是不一樣的。所以我們要做清楚什麼是商業邏輯,它跟報表結構有什麼關係。

會計是商業的語言

首先第一個問題是會計是商業的語言。什麼叫 “語言”,就是說我們可以交流,比如我可以用英語到了美國可以拿英語跟美國人交流,我跟他不需要是同一個國家的人,我跟他可以有不一樣的背景、不一樣的信仰、不一樣的教育,都可以不一樣,但是因為我們會同一門語言,所以我們可以交流。


會計看財務報表其實也可以理解這家美國公司他們的業績,這是一個很神奇的事情,你在不同的國家為什麼可以瞭解別的公司呢?就是因為有會計。會計說的利潤在美國這麼多,在別國幾乎也是差不多。所以會計是商業的語言,這是會計的根本。

商業邏輯和三個財務報表的關係

圖-01
首先一個公司的成立,他要不就是 “投資者投入”,要不就是有 “債權人借入” 資金。投入的資金和借入的資金就能夠形成這家公司的 “資產”。但是資產是一種資源,他是需要去投資的,他的投資就牽涉了這個公司的總體策略。


就是一個公司他其實有兩種方式可以賺錢,一種方式我自主經營,我購買一堆存貨、建一堆廠房、做一點專利,然後自主經營。另外有一種就是我不自己做了,我把我得到的這筆錢投到別的公司裡面去或者是買股票,我就不自主經營。這兩種賺錢的方式決定了他的資產可以分成兩大類,一類是 “經營性資產”,一類是 “投資性資產”。


比如說我現在要成立一家公司,我自己投入了 100 萬,那麼我就有所有者權益 100 萬,同時我為了把我的整個資產做大,我用 100 萬的股權拿到銀行去質押,可能又可以從銀行借來 30 萬,銀行給我借入的錢其實就是我的債務。所以,所有者權益和負債就構成了一家公司的資產。


這家公司的資產其實就是這家公司可以利用的資源。這家公司的資源就是 130 萬,但是這 130 萬有兩個來源,一個是 100 萬投資者的投入,另外一個來源是 30 萬的銀行的借入。


你這家公司有了資產之後怎麼辦,有兩個選擇。第一個選擇我可以把我的資源分一個很大的部分來做自主經營,所以資產可以撥成經營性資產。另外一種,我有了資產之後我不自主經營了,我這些資產都拿去投資,我可能這 130 萬分成 10 小份,一份 13 萬,我可以拿去投一堆新創公司,也可以。如果有一個新創公司做成也是賺錢了。資產也可能會變成一種投資性的資產。


當一家公司有 “經營性資產” 的時候他就要發生業務,這個業務首先是一定要給他帶來收入。為了形成這些收入他也一定會形成相應的 “費用和成本”。收入和費用成本之間的差額,就是這家公司因為經營活動所帶來的利潤,我把他叫做 “核心利潤”。而投資性的資產他就會帶來 “投資收益”,一家公司因為經營所帶來的核心利潤和因為投資所帶來的投資收益,加起來就是這家公司的營業 “利潤”。有了利潤之後,他就要還錢,要不就是分紅,所以我們看到 “利潤” 有一條藍線指向債權人借入和投資者投入的。


“核心利潤”  是在我們的財務報表上面是沒有的,我是跟教授學的這個詞,因為經營性的資產根據原來的財務準則他對應的是相應的營業利潤,但是現在的財務報表裡面,營業利潤除了包括經營性資產所形成的利潤之外,還包含了投資收益,所以他們新造了一個詞叫核心利潤,來專門對應經營性資產所帶來的利潤。


有了藍色部分資產負債表和紫色部分的損益表之後,還有一個特別重要的是現金流量表,就是在這個圖裡面的棕色的部分。公司的資源其實是以現金的形式得到的,我們就會有 “融資性的現金流入”,一家公司他的資產是要對外投資的,所以要不我就投到自己的經營性的資產裡面來。比如說我會投一堆固定資產,或者我會投一堆別的企業,這是投資性的資產。所以會有下面這個 “投資性的現金流出”。


經營性資產會帶來收入,如果這個收入我們可以得到現金,那我就會形成 “經營性的現金流入”。為了達到這些收入,我一定會發生一些費用和成本,如果對於這些費用和成本我是需要現金支付的,我就會發生 “經營性的現金流出”。經營性資產的現金流出和流入的淨額,就形成了 “經營性現金的淨流入”。投資性的資產能形成投資收益,這些收益如果是以現金的方式來體現出來,那就是 “投資性的現金淨流入” 就會發生。


當一家公司有了經營性的現金流入和投資性的現金流入之後,他就有現金了,他就會考慮還錢。一旦還錢,“融資性的現金流出” 或者是分紅,分紅如果是現金的話也是融資性的現金流出。


我希望通過這張表,把一家公司他最主要的商業模式和業務模式跟會計結合起來。這張表是非常重要的,我希望大家都一直能夠記著。藍色部分就是資產負債表,紫色部分是損益表,棕色部分是現金流量表。

會計訊息

圖-02
進一步看一下會計訊息是什麼東西,我們一直談財務報表,財務報表是基於會計訊息做出來的。會計訊息他是為訊息使用者提供有用訊息的訊息系統,這是會計的定義。


會計訊息能分成三個部分,就是資產負債表,資產負債表最重要的一個等式就是: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這是大家要記得的兩個等式之一。損益表也有一個等式,就是收入 – 費用=利潤,這兩個等式構成了資產負債表和損益表的結構。第三個表是現金流量表,包含經營性現金流、投資性現金流和籌資性現金流。

會計與財務的區別

圖-03
有很多朋友對於 “會計” 和 “財務” 這兩個詞是有誤解的,他們可能覺得會計跟財務是一樣的,嚴格來說會計和財務是不一樣的,因為他們整個工作職責是不一樣的。


會計最重要的工作職責是記帳、算帳、報帳,用會計術語來說就是確認、計量和報告。記帳就是確認,我要知道你發生了一筆經濟業務,這筆業務能不能夠計到我的會計報表裡面去,如果能夠記,那我要記多少。


首先我要確認你這個經濟事項他是否可以記成會計訊息,第二個我要確認你的金額以及相應的帳目。第二是算帳,算帳其實是計量的問題,比如我現在買了一個固定資產 500 萬,我 500 萬的設備,沒有殘值能夠按照五年來攤銷,平均年限法來攤銷,我能夠算出來每一年的攤銷額是 100 萬,這是計量的概念。第三個是報帳,報帳就是提交財務報告,最後能夠把財務報表做出來字成報告。


財務的職責是不一樣的。他最主要是三個職責。

第一個是籌資,我能夠從市場上或者是債權人那裡得到現金支持。

第二個是投資,我有了資源之後如何去分配我的資源,我要投到什麼樣的項目上去。

第三個是分配,我投資完了可能有收入,我的經營也可能給我帶來收入,我怎麼來分,我是按照 “十送一” 還是按照什麼樣的現金股利的方案,這些都是財務來做的。

三大財務報表都體現了什麼

圖-04
我們這三個報表都體現了一家公司的什麼,哪一個報表是最重要的,我們要做清楚這個問題。


首先損益表它其實體現的是一家公司的能力,因為它是以效益為基礎的。一般來說 “你這家公司操縱利潤了”,很少有人說 “你家公司操縱資產了”,為什麼?他操縱利潤往往是因為能力不足,他既然能力不足就需要更好的利潤來彌補他能力不足看出來的無能的表現,所以一家公司的損益表體現了他這家公司的能力。


第二是現金流量表其實體現了一家公司的活力。就像我剛才所說的,如果你那家公司確實有利潤但是你沒有現金流,那你其實什麼都做不了,你手上有一堆應收帳款其實是沒有用的。當然你可以說我可以拿到供應鏈金融上面去變現什麼的,但是其實成本是非常高的。擁有良好的現金流是一家公司保持活力,你想做什麼就做什麼的基礎。


第三是資產負債表,一家公司的資產負債表體現的是他的實力。比如我們有兩家公司,公司 A 他有 100 萬的資產,同時也有 100 萬的利潤,另外一家公司他有 1 億的資產,也只有 100 萬的利潤。那你在評價兩家公司的時候,你會覺得說 A 公司好像更賺錢,但是實力不如那家有 1 億資產的 B 公司的。我們經常說 “你家公司實力很強啊” 到底說的是什麼,其實就是說的這家公司有多少資產。


三張報表裡面誰最重要?我們看一下他們的歷史就能知道,其實資產負債表距今已經有將近 500 年的歷史了,從義大利的盧卡帕喬利就開始有了。損益表大概是 1920 年以後才被美國和歐洲一些國家要求一定要披露的一個報表。現金流量表是 1987 年才開始有的。


從這個歷史就能發現,其實資產負債表是要比損益表和現金流量表更重要的。因為以前即使沒有損益表、沒有現金流量表大家也可以生活,但是沒有資產負債表好像大家總覺得缺了什麼,這是一個角度。


另外一個角度。什麼叫損益表,損益表其實體現的就是資產負債表裡面的一個科目,叫做未分配利潤他的變動情況。現金流量表其實也只是體現了資產負債表裡面的一個科目,就是現金他的變動情況。從這個角度上來說,資產負債表是三個報表的核心,所以我們要做財務報表分析的時候,我們就先從資產負債表開始。

資產負債表

另外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事情,我想說明的是在財務報表裡面,比如資產負債表我們是有很多科目的,比如我有很多的資產,也有很多的負債和所有者權益,我們是不太可能把所有的這些資產項目、負債項目和所有者權益項目都做清楚的。我們要把最重要的問題要做清楚,什麼是資產負債表裡面最重要的項目呢?就是這裡面的這幾個項目,我們學習資產負債表只需要把這些項目做清楚,我覺得就差不多了。


第一種看法:
圖-05
一家公司的資產方面有七個項目,第一是貨幣,就是現金。第二是應收帳款和應收票據,第三是存貨,第四是其他應收款,這四個都是這家公司的流動資產。


而股權投資、固定資產、無形資產是一家公司的非流動資產。一家公司的流動資產和非流動資產他劃分的原則,就是他會不會在一年之內被消費掉。如果這個資產在被認為會在一年之內消費掉的,我們就認為他是一個流動性資產。如果他是一年以上才會被消費掉的,我們就說他是一個非流動資產,或者叫長期資產。


在負債項目方面,最主要的是有兩個科目,一個是短期借款,一個是應付帳款和應付票據。


在所有者權益方面,最主要是要做清楚股東的投入,主要是股本和資本公積這兩個科目,還有是盈利的沉澱。盈利的沉澱在會計準則下面他是體現在未分配利潤和盈餘公積這兩個科目下面的,我們到時候講到所有者權益的時候,我們會更加詳細去講這個問題。


有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我們看資產負債表一共大概看十一個項目。首先最重要的是現金、應收帳款/票據、存貨,以及短期借款和應付帳款/票據,因為這些體現了一家公司的活力。活力就是說我這家公司在沒有其他任何東西的時候,我通過我的應收帳款存貨是可以生存下來的。我可以把存貨給賣掉,就有收入,把應收帳款收回來,我就有收入,我有貨幣也能夠回來。從負債的方面來講,就看這家公司他有多好的一個短期借款的能力,以及有多好的一個對上游供應商的欠款的能力,就是應付帳款和應付票據。


第二,固定資產和無形資產是體現了一個公司的潛力,潛力就是產能的問題。即使我家公司的產品很好,活力的是體現一家公司的產品問題。他的產品很好,他好賣,他也很容易能夠收得回錢,但是他如果產能不行,那麼他盈利能力其實也是沒辦法長期持續的,一個最有名的例子就是鎚子手機了。我相信鎚子手機他的產品還是不錯的,但是因為他主要產品的產能不行,一下子就把整個品牌給砸了。


第三個問題就是這家公司的投資情況好不好,主要要看這家公司的股權投資變化,以及其他應收款的變化。我們到時候講投資性資產的時候會具體講。


第四個問題是動力問題。有兩個部分,第一個部分是長期借款,銀行對你的長期借款。第二個部分是股東的投入。其實有很多公司他可能沒有經營風險,他可能沒有財務風險,但是他可能會有公司的治理風險,這種公司比比皆是。股東之間的關係處理不好,他不是沒有好的產品,他有產品,他也有產能,但是他是股東之間不和諧,所以這樣也可能會使得這家公司整體的財務狀況會不好。具體怎麼看,我們會在後面說。


從這個圖可以體會到一件事情,如果你是董事長你會主要看什麼方面,如果你是一個董事長,你拿著資產負債表你最關心的是哪裡。董事長的最重要的職責就是擺平股東之間的關係,就是動力問題。要不要去融資,要去融資的話我就通過長期的方法去融資,還是發新股的方法去融資,怎麼來定價格,這些都是董事長需要考慮的問題。


總經理應該考慮產能問題,就是一個公司的潛力問題。我可能是有好的產品,但是我作為總經理來說,我更關心的是我明年有沒有好產品,後年有沒有好產品,三年以後有沒有好產品,是這家公司長期的產能問題。


活力這部分是一家公司的營運總監要盯著的。他要不停地盯著我的產品好不好,我所借來的短期的貸款能不能支持我的營運。我向我的供應商有沒有欠款,我有沒有應收帳款有沒有收回來,這是我們一個營運總監一天到晚要盯著的事情。


我們的投資總監最需要看的是投資的這一部分。


所以一個資產負債表只是通過小小的幾個科目,也可以看到一家公司的策略地圖是什麼樣子的。一個好的公司其實每一塊看起來都比較和諧,我們到時候會去看一些公司,來看一下好的公司他的資產負債表長什麼樣,差的公司他的資產負債表長什麼樣。


第二種看法:
圖-06
這是資產負債表的一種看法,還有另外一種看法,根據資產的作用,以及負債的分類來看。在這種分類裡面,我們就不再分流動資產、非流動資產、流動負債、非流動負債,我們就不這麼分了。我們資產是按經營性資產和投資性資產這麼去分。


一個公司如果號稱自己是一個自主經營的公司,那他必然是經營性資產大於投資性資產的。他的經營性資產的部分一定會有五大經營性資產,並且金額都不會小。


第一是貨幣資金;第二是商業債權,商業債權主要是應收帳款、應收票據;第三是存貨;第四是固定資產;第五個是無形資產。任何號稱自己是自主經營的公司,一定有這五大經營性資產。


對於投資性資產來說,我們主要要看他的長期股權投資,其他應收款,以及一些預付帳款。什麼叫預付帳款,就是有些母公司為他的子公司先打款,讓他先用著。其實這也是一種債權性的投資行為。


再看負債方面,其實所謂的負債就是一種信用,信用就分兩種,一種是銀行信用,一種是商業信用。


銀行信用主要是銀行的短期借款和銀行的長期借款,為了取得銀行信用,我們經常說要看這家公司的 “三品” 怎麼樣,就是你這家公司的人品好不好,第一個你的總經理是不是可靠的,你的董事長是不是可靠的,我們看一下團隊是不是可靠的,以及你這個公司以前有沒有過劣跡,這些都是來考察一個公司的人品。還有你這個公司的產品好不好,你的毛利率有多高。第三個是抵押品,現在的銀行,會問你有沒有抵押,他一定會做盡職調查,看一看你這個抵押品是不是在別的地方被抵押過了。


商業信用其實是非常重要的,它是體現一家公司上下游的競爭力問題。我們通過應付票據、應付帳款、預收帳款這種方式。簡單地說,如果我這家公司可以欠我上游供應商的錢,但是下遊客戶又欠不了我的錢,意味著我這家公司在上下游的關係裡面很有競爭力、很有話語權的。就體現了我這家公司是一家比較好的公司,公司產品的競爭力很強。

“資產負債表” 如何和 “損益表” 及 “現金流量表” 聯繫起來?

圖-07
我們剛才講了這兩個圖,都是講的資產負債表。但我們知道一家公司有三個表,資產負債表是如何跟損益表和現金流量表聯繫起來的呢?


首先第一個要看的科目是 “所有者權益”,所有者權益就是這家公司的股東投入的東西,所有者的權益他會撬動一家公司的 “資產”。


舉個簡單的例子,我這家公司如果股東投入了 100 萬,我如果向銀行又借了 100 萬,意味著我是 100 萬的股東投入,撬動了 200 萬的資產,因為我自己投了 100 萬,又從銀行那裡拿來了 100 萬,所以我一共是 200 萬。


股東的投入撬動了資源,而這個 “撬動” 其實就是我們所說的財務槓桿。財務槓桿=資產/所有者權益,我們的財務槓桿越大,證明我們的撬動效應越大。你有了一定的資產或者是資源以後你能不能獲得市場,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有了市場、有了收入之後,我們能不能得到利潤,能不能得到效益,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


從 “所有者權益” 到 “利潤”,是一個通過 “所有者權益” 撬動了 “資產”,又撬動了 “收入”,再得到 “利潤”,這麼一個循環的過程。但是對於我們所有者來說,最重要的是考慮我投了這 100 萬進來,我到底賺了多少錢。


也就是說,投資者最關心的是權益回報率又叫做 ROE,就是下面的這個公式,權益回報率=利潤/所有者權益。經過一系列指標的換算之後,權益回報率=利潤率X資產週轉率X財務槓桿。這套方法非常有名,所有做財務分析的人都知道這套方法,叫做杜邦分析法。


從看財務報表的角度來看,第一手從哪裡入,從資產負債表開始入手,然後我們再去分析損益表和現金流量表,這三個表是可以通過杜邦分析法聯繫起來的。


雪球》授權轉載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