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24日 星期三

機率陷阱:大數據時代,你更要小心數據!



Gerd Gigerenzer 捷爾德.蓋格瑞澤 著 
德國馬克斯普朗克人類發展研究院總監 Max Plunk Institute for Human Development 廖玉琳 / 陳亞莉 / 陳松筠 譯
商周出版 2015年 3/24 初版 3.5刷


  • 藥物副作用機率增加了一倍,就代表這種藥完全不能吃了嗎?
  • 是核電廠爆炸比較駭人,還是火力發電廠排放的致癌物比較可怕?
  • 與狂牛症一樣瘋狂的社會恐懼:狂牛症引起的直接死亡⇢庫賈氏症讓大腦海綿化 (屬一種罕見疾病,多半為老年人) 過去10年在全歐洲約150人左右,跟另一個原因引起死亡數字大致相同⇢兒童誤飲香精燈油⇢媒體反而擴大狂牛症事件操控社會大眾恐懼,導致大規模撲殺牛群,使歐洲畜牧業蒙受極大損失。
  • 做一次X光檢查比較保險,還是做了X光檢查本身反而危險?
  • 德國足球守門員,靠著剝奪對手射門的直覺淘汰了阿根廷
  • 利用check list 把醫院導管血液感染降到0%
  • 了解『自然頻率』比如每千人當中,有多少人等比例,讓大家比較容易評估風險『絕對機率』分母與分子的代表意義,不被假陽性篩檢結果誤導,去進行無謂手術治療→培養烹飪與運動,還有個人衛教基本常識,自己才是自己最好的醫生,醫生處理疾病問題,個人健康問題要靠自己處理
  • 預防癌症,不要過度仰賴癌症篩檢,要謹慎評估每個篩檢的利與弊⇢當女人發現自己被叮嚀一輩子的乳房攝影檢查,並沒有降低乳癌總死亡數時,很難想像她們的反應。
  • 過度診斷偏差over diagnosis  bias 指醫生所發現的癌症細胞,並不會導致任何症狀或是危害生命,舉例來說,有些患者可能有癌症細胞,但是因為癌症細胞發展很緩慢,可能患者終其一生都沒發現自己罹患癌症。
  • 抗癌症藥物,到底是延長壽命,還是帶來痛苦?



  • 現今高科技社會,識讀風險能力也是公民必備基本技能,如果缺乏就會讓自己的健康與財務狀況陷入險境,也很容易受人擺佈,而產生不必要的恐懼或是不切實際的期待。
  • 降雨機率的意義:當氣象學家說降雨機率是30%的時候,他們的意思是,如果這一天重複發生100次,那麼有30天會下雨。
  • 解讀機率的時候,一定要找出百分比分母所代表的意義。
  • 判讀風險時,一定要思考『絕對風險』的增加率是多少。
  • 其實,大部分的醫生都不知道要如何跟病患解釋他們所承擔的風險。
twisted but true:2011/9/11恐怖攻擊後,美國人開車里程數大幅增加,導致之後12個月死亡車禍高於五年平均值,總計增加1600多名美國人因此車禍身亡。
要開多遠的路程,死亡率才會跟搭飛機一樣高?答案是:12英里

  • 可怕風險:最可怕的是,因恐懼所採取的不理智行為
  • 許多人希望銀行,醫生和政治人物能夠為大家帶來多一點『確定感』。所以,這些人為了滿足大家的需求,就提供給我們許多『虛幻的確定感』。
  • 幾個世紀以來的哲學家們,汲汲營營要追尋那份對人生的『篤定』,其實,根本不存在,最終也只能像實用主義哲學家杜威所說:利用知識來累積『確切』的事物,然後用信仰來處理人生中的『未知』。
  • 統計學最多只能處理→最簡單的未知→也就是『已知風險』,然而,未知風險在真實世界出現的比例比『已知風險』高得多。
  • 在面對『已知風險』時→用邏輯和統計思考處理
  • 在面對『未知風險』時→用直覺和經驗法則處理
  • 人生許多問題,都同時需要這兩種技能才能解決→ex:2009年1月US Airways 迫降哈德遜河,機師在不到三分鐘內用直覺處理迫降。
解釋風險的藝術:有兩種方法可以幫助我們清楚了解風險的意義
  1. 看事件發生的頻率,而不是看單一事件的機率→ex:降雨機率
  2. 看『絕對風險』而不是『相對風險』→ex:口服避孕藥副作用機率7000個服用者當中會有一個產生血栓的副作用
面對未知,你需要激發潛意義;直覺就是儲藏在潛意識中的智慧;複雜的問題,反而要用簡單的方法,因為大腦在使用這種方法思考的時候,會專注在少數重要的資訊上。刻意忽略一些訊息,反而可以做出更好,更快,更安全的決定。→好的醫師與好的經營者,都需要直覺來做出好的決定。→人腦:直覺抽象決策 pk AI人工智慧(大量邏輯運算)

  • 智慧就是善用資訊,並藉此做出大膽推測→Less is more 運用最少的資訊來預測未來
  • 人們做決策,往往僅根據一個好理由。這樣的決策結果,比起斟酌過所有因素再來決定,可能還要更好。
  • 不容失手的隱匿文化,讓醫療疏失層出不窮→怕被告的防禦心態,導致許多不必要的醫療行為 v.s. 機師愛用檢查表,醫師卻很討厭→德國漢莎航空的回報錯誤文化,卻產生極佳飛安紀錄
  • 人類對於不太可能發生的災難都很害怕,但是都沒警覺到自己許多日常行為其實都很危險。
  • 媒體越是報導的事,反而越沒必要害怕→培養不被數位科技,與關鍵字誤導的自主思考能力與判斷力
  • 二次大戰後,人類社會目標就慢慢開始轉變,變成比較注重外在成就;其實,只要自認能夠掌握內在目標的人,人生似乎都會過的比較順利,只要願意,我們可以重新把焦點放在人生的內在目標上,這樣可以幫助我們減輕在面對未知風險時,心中充滿的焦慮與不安。
  • Good enough法則,幫助你選擇所有重要的事物
twisted but true:9/15之前出生的小孩IQ比較高? 學制造成9/15之後出生的小孩要等隔年才能入學,導致比較智商發現,年紀較長這組因為晚一年入學IQ較低